APP下载

论石评梅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2016-08-15王旭萍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

⊙王旭萍[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 110036]

论石评梅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王旭萍[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 110036]

石评梅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也是女性解放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她的大部分作品都带有鲜明的女性色彩。她通过被主流话语遮蔽的弃妇问题,反思性别权利,倡导女性精神独立和经济独立。从中可以看出“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所具有的局限以及作为知识女性的石评梅所具有的智慧和责任感。

石评梅 女性意识 弃妇 性别权利

“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第一个高峰,一批率先觉醒的知识女性登上文坛,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石评梅便是其中之一。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石评梅创作了几十万字的作品,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领域,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立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①石评梅从知识女性自身的情感和体验出发,揭示新旧文化冲突下妇女所承受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表达对女性权利的诉求。

一、替怨女弃妇发声

“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兼具着弄潮儿与边缘人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同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她从启蒙的视角出发,批判封建伦理和旧式家庭对青年男女的禁锢。另一方面,知识女性也未尝不是社会的边缘人。尽管石评梅出身于富裕阶级,但数年漂泊在外的求学和职业生涯在带给她自由的同时也令她承受了世间的“践踏欺凌讪讽嘲笑”②,使她备感失落和彷徨,在情感上她更贴近身处社会边缘的群众,在批判封建伦理,倡导爱情神圣的同时,她也关注到了当时被婚恋自由的主流话语所遮蔽的弃妇问题。

新式的婚恋伦理固然使部分知识女性摆脱了包办婚姻的钳制,实现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然而,在对旧式伦理道德予以全盘否定之时,新的道德体系尚未成型,青年人普遍面临着茫然和无措,对包括新式婚恋观在内新思潮的理解产生了极端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以自由恋爱掩饰肉欲的贪婪,“从禁锢的自由走向放纵的自由”③,许多包办婚姻中的妻子因此被丈夫抛弃,成为“自由”的牺牲品,这种被误读的新式婚恋伦理孕育出了“弃妇”这一带有悲剧色彩,却被时代主流话语所忽视的女性群体。石评梅通过对这些怨女弃妇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男性主导下的新式婚恋观的反思。

小说《弃妇》中的表嫂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妇女,面对受过大学教育的表哥提出的离婚要求,在绝望之中服毒自尽。按照当时流行的妇女解放论调,表哥提出的离婚固然可以使表嫂摆脱封建家庭,实现了人身自由。但事实上,离开了男性,这些旧式女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里的女性解放不过是一个空洞的能指,甚至沦为男性喜新厌旧和逃避家庭责任的托词。石评梅尖锐地指出:“旧式婚姻的遗毒,几乎我们都是身受的,多少男人都是弃了自己家里的妻子,向外边饿鸦似的猎捉女性。自由恋爱的招牌底,有多少可怜的怨女弃妇践踏着。”④除了传统的旧式女子,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同样免不了成为弃妇的命运。在发表于1928年的小说《林楠的日记》中,主人公林楠是师范毕业的学生,尽管服从了家庭的包办婚姻,她与丈夫也曾度过幸福的时光。然而长时间的两地分居使夫妻间的感情逐渐淡漠,隔膜日益加深。久别重逢后,丈夫冰冷如铁的面孔冲散了妻子的渴望与思念,林楠毫不意外地得知丈夫爱上了别人。相比于丈夫的决绝,同样受过教育的林楠想要追求自由却艰难得多。长期的主妇生活和女性就业的艰难使她难以独立谋生,在情感上她也无法像丈夫那样轻易割舍对家庭的责任和留恋。面对丈夫的出轨,她感叹:“我自然是一个最痛苦可怜的妇人,不过他们果真能毫不顾忌地去爱吗?我怕一样是人间被命运捉弄的可怜者呢。”⑤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即便是处于热恋中的新女性,她们也未必能得到理想中的幸福。尽管同男性知识分子一样站在启蒙立场批判旧式家庭和封建伦理,相比之下,石评梅更倾向于从女性的情感和体验出发,对男性主导的新式婚恋观抱有一定的怀疑和审视的态度。

二、反思性别权利

同西方的妇女运动相似,中国现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是在男性知识分子的领导下进行的,女性天然地处于被启蒙和被代言的地位,“弃妇”的遭遇,很大程度上与妇女解放运动中,女性主体的“失语”有关。妇女解放这一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是很难内化到现实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中的,那些关于妇女解放的先进思想和高深哲理在现实中是如此无力。在许多作品中,石评梅都毫不掩饰对“表哥”这类女性解放代言人的讽刺,揭示出由男性代言的女性解放运动所具有的局限。她意识到,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女性无法真正地获得解放。女性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现实意义的两性平等。

在石评梅看来,女性并非天生比男性低劣,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弱势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就的,“由于生活历程的变迁,由于职业种类的分歧,由于教育种类的不平等,由于结婚生育的牵制,由于社会法律制度的支配:垄断了我们的权利,蒙蔽了我们的智慧,沦落到现在这种奴隶——弱者的地位”⑥。尽管石评梅没有机会接触西方的社会性别理论,其观点也更倾向于经验的总结,缺少理论的升华,然而,这种看法在本质上与西方女权主义者关于社会性别的思考有着相通之处。法国女权主义理论家波伏娃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⑦,她反对将女性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看作是“自然一体”的。“社会性别是一种获得的地位,这一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建构的。因此,它绝不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对等或对应概念,相反,它表现的是一种不对称的、不平等的两性社会关系。……所谓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就是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后天由父权文化训导形成的东西,长期以来却被父权文化解释为先天命定的东西,并进而成为剥夺女性各种权利的借口。”⑧石评梅敏锐地感知到,女性要想真正获得解放,必须主动为自己争取权利,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实现实际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石评梅对男权操纵下女性才能被埋没表示不满,“我们的聪明智慧,大多数都努力于贤顺贞节,以占得一席,目为无上光荣。堪叹多少才能都埋没在柴米油盐,描鸾绣风,除了少数垂帘秉政的政治家,吟风弄月的文学家”⑨。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处于附庸的地位,她鼓励女性同胞奋起反抗,用自己的“力”和“热”去粉碎网罟和桎梏,主动争取权利,而非被动地等待男人的施舍,“女子由过去梦中惊觉后的活动,不是向男性‘掠夺’,也不是要求‘颁赐’,乃是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谋社会进化,人类幸福的”⑩。在两性关系方面,她主张男性与女性应平等地立于社会之中,不应以其中任何一方为中心。

三、倡导女性独立

石评梅理想中的女性是独立而自由的个体,正如她在诗歌中写道:“我愿你如那含苞未吐之花蕾,不愿你如那花瓶中的芍药受人供养;我愿你做那翱翔云里,夷犹加意的飞腾;不愿你像那潇湘馆前,黄金架上的红嘴鹦哥……”⑪女性固然是美丽和可爱的,但她们不应以此取悦男性,使自己沦为奴隶和附庸。女性真正值得骄傲的是丰厚的学识与才能、打破桎梏的勇气和高洁的品行,“那时我们不必去坐汽车,在风卷尘沙中示威风和夸美貌;更无须画眉涂脸,邀人下顾;自然像高山般令人景仰俯伏”⑩。女性若想获得尊重,不应只依靠外在的财富或美貌,而是要用才能服务社会,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立于人世。尽管在石评梅的部分作品中,男性仍是充当着可以依靠的对象和精神导师的角色,但她更侧重于描写女性在失去男性领导之后的心灵成长。在小说《匹马嘶风录》中,女主人公何雪樵放弃了贵族小姐的生活投身革命的洪流,在爱人牺牲后她一度悲痛欲绝,却最终以理智战胜了情感,重新投入到革命战斗中。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考察,这篇作品与后来的革命加恋爱的小说具有相似的模式,但其中所塑造的坚强勇敢的女性主体寄托了石评梅关于女性解放的理想。

女性若想获得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前提是物质上不受束缚。正如伍尔夫所说,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在妇女解放蔚然成风的同时,有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思潮在现实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巨大阻力。1923年,鲁迅在女高师所做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他指出娜拉走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进而指出了经济权对于女性解放乃至社会解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一观点很可能对石评梅有所启发。除却理想性的展望和诉求,她的女性解放理论也不乏基于现实的考量。她将教育和经济视为妇女得以解放的两大基础,“教育是人类精神独立的动力,经济是变化人类生活的条件;女子不受平等教育,而受物质束缚,是永沦奴域,一切堕落的总因。所以教育平等运动,开辟女子职业生路,以谋精神自由,经济独立,实为现代妇女运动的治本计划”⑬。作为一名教师,石评梅将爱心倾注到教育中,获得了诸多学生的拥戴。在职业观念上,她鄙视那些不劳而获,受人供养的贵妇人,然而她也意识到了女子在选择职业时所面临的艰难,社会上对女性开放的职业极其有限,女性在尴尬与磨难中重返家庭也是情有可原的。

四、结语

在如火如荼的妇女解放浪潮中,石评梅感知到了以男性为主导的妇女运动的局限性,对男权社会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并提出了个人关于妇女解放的构想。尽管她的思想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她能够敏锐地发现社会问题,并展开自己的思考,这在当时是极为可贵的。她的创作多带有悲哀的底色,却也不乏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遗憾的是,时下的文学史教材对石评梅提及甚少,就其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言,研究者有理由给予她更多的关注。

①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⑥⑨⑩⑬石评梅:《石评梅作品集散文》,杨扬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③吴志凌:《围城内外的变奏——五四文学婚恋伦理叙事》,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④⑤⑪石评梅:《石评梅作品集诗歌小说》,杨扬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⑦[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⑧赵一凡等编著:《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⑫石评梅:《石评梅作品集戏剧游记书信》,杨扬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王旭萍,辽宁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空间叙事研究[ZJ201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