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生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2016-08-13杨洋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天人合一自然

摘 要:从古典园林来讲,它的描绘和发源一直是其核心内容,用中国文化的景观生态学去分析古典园林的特点以及含义,从古典的哲学体系中逐渐体现出景观生态最开始的部分以及最鼎盛的状态,其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就意味着最终的研究状态是要临界古典园林与景观生态的结合。我国古典园林庄重,典雅,自然,清幽,更主要的是讲究道法自然,意义深邃,我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对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景观;自然;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理念设计

我国的古典园林堪称最初的艺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及风水学的创立,更是能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原始景观上的智慧,是我们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托之一。近些年以来,我们的城市绿化得以进步,但仍有诸多问题,比如绿地的形式过于简单、在功能上也不尽如人意、而且维护成本过高。然而过分地注重景观的塑造,而不去利用充分生态自然的状态也并未有多大改善,最终对城市的公园绿地系统和功能分区的服务部分都有很大弊端。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慢慢进行改良,大面积的植被、生态环境结合景观,生态和遗址互相结合得到普遍认可,认识到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不仅取于决绿化的覆盖面积(覆盖率)和占地面积(绿地率),并且还关系到其空间类型以及绿地的具体作用,还有绿地系统上的生物种类。环城线上以及高速干道上对绿色隔离带的盲目地对比,可是对它们的作用却不知所以,还有一些工程盲目地模仿国外体系。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就成为了天方夜谭,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以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可是我们的需要又是多方面的,怎么去割舍呢?天人合一的思想到底要如何实施,或者要怎么接近天人合一,我们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一、古典园林的分析

我国的古典园林不只是自己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之幸,古典园林是我们景观工作者的一个艺术起源,更是当今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保护的一种思想。

首先,对我国园林来说,“天人合一”是其根本的理想和指导思想。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我们要在尊重自然的条件下对整个系统进行创造,改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现代社会因为工业化严重,使我们的生活受到极大的挑战。结合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则包含了很大的哲学道理,它可以帮助我们去解决工业化日益严重带来的问题,无论何时都是指导我们园林工作者前行的思想,尤其是在日后的设计规划中更会进一步成为我们的核心。

第二,我国的古典园林讲究造园与文学的结合,文字在园林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不得不说“诗情画意”的风格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很独特且具有极大艺术风格的一种,这一点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应该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使我们的中国园林别具一格。

第三,中国的古典园林之所以成功,其根本在于我们追求的是“立意”,塑造的是“神似”。毕竟没有“立意”的园林会显得空洞毫无生机,没有了“神似”的园林完全没有任何艺术气息,就更无法谈及感染力了。但相信在我国日后的园林设计中会更加向往追求造园的“立意”“神似”,因为我们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哲学指导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文明的积淀。相信其生命力肯定要比西方的“抽象派”“印象派”等源远流长。

二、古典园林绿地系统与人工环境、自然生态系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由吴良镛教授所著的书中写到,人居环境地的概念,就是人类聚集而生活的地方,这个概念确切地说是与我们生存生活都密切相关的一个地上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我们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空间。从场所上说,人居环境还会被分成生态化的绿地系统以及建筑系统两个大块。城市系统是我们人居环境的典型案例,它不可能离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本身,更无法在没有大气环境、光热环境、水环境的地表空间中生存,当然还有我们人类的心理机制。可是现在的城市人居环境正越来越快地朝着自然靠拢,我们的居住场所、办公楼等都受到人为的影响。城市的空间,以至于局部的气候都被人为的东西充斥着,我们所建造的场所越来越特殊化,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调而且会在这样的房间中感到“舒适,愉悦”,对这样的环境我们的依赖越来越深刻,比如局部大气、温度、制造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笔者以为我们需要从这种矛盾中找一个中点或是中介进行调合,环境上和心理上都需要这样的调合,能够起到功能上和空间上双重调合作用的中介或许只有城市的绿地系统,当我们的园林绿地系统成为人们居住环境主体的时候,我们的自然才可以更好地和人造环境结合,才能实现吴良镛先生所说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合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景观与实际相结合,尽可能地利用和把握自然的美,把景观构造融入到四季之中,营造更加丰富更加令人神往放松的景观,才不失为自然与景观的结合,更好地做到“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生態学研究尺度与园林绿地之间的关系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是我国园林独立于世界之林的鲜明特色,也一直是我国园林的最高准绳。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理论的嵌入,传统的城市规划注入了新鲜血液,传统城市规划向着生态绿色化稳步发展。城市空间生态的绿化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在绿地占地均衡平稳的基础上,结合自然,融合出自然的生存空间,从而运用植物的种群结构,组成特点等规律,用绿化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最后把城市的特点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笔者以为我们要构造的需要顺应自然,层次多样、结构多样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系统,这样的做法可以让绿地系统实现自我调节,更能够有其潜力可以发展,同时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也会大大提高,通过更少的人力实现更节能的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城市的系统布局可以以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概述。从生态学的性质上来讲,城市的建筑体就是基质,斑块和廊道则是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另外,从整个城市来说,斑块和廊道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其所建造的绿地系统进行基质遮掩,但是最好的状况莫过于,绿地系统可以主导城市系统的下垫层生态性质,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不会让城市成为生态上的一个独立个体,反而会和周围的所有融入,创造出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但是绿地系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比如碳氧的平衡等。某些规划戏称以碳氧平衡作为确定绿量(绿化率、覆盖率)的依据,实际上是夸诞之词,碳氧循环至少是由一个大区域的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不可能单纯依仗自身来解决碳氧的平衡。

景观层次上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维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和郊野的自然系统所保留的斑块在生态学上往往具有特殊意义,有些栖息地和生物群落可能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要完全重构人工绿地,不必过多地强调生物多样性,只需达到生态调节功能——结构——物种的关联性要求和一定的审美要求即可。过度追求物种数量会导致形而上学,脱离实际。而且人们已意识到,单纯追求生物多样性物种的数量,会大量引来外来物种,形成潜在威胁。

廊道是需要必须的宽度,可是這个标准我们却很难定量。如今的城市林地,高速干道林带或多或少地都有着盲目的比较,然而极少有人对其有深刻的认识。自然系统的廊道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生物通道,但笔者以为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我们更需要注意生态通道。林带的局部小气候改善方面,值得参考的就是农田防扩林的研究成果。

四、结 语

景观生态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有很高的价值,比如其范围广泛,意义多样,以及动态的变化,这些都是景观生态学和古典园林的联系。城市中的人群审美慢慢趋向于自然、宁静、然而乡村之人多对高楼大厦喜闻乐见。那么我们要就需要把自然和人为设计更好地结合,进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景观系统的多样性呢。结合以人为本针对性的进行景观设计。

我国园林中的树木和西方园林有很大不同,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讲究的是自然,这方面的因素是多于人为美的,所以我国园林的树木不会像西方那样修剪成整齐一律的几何造型。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中西方的哲学原因,是要“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便在很细节的地方也应该“无以人灭天”;要去寻觅“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以顺应自然、不过多的去干涉自然。笔者以为 “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的季相美,亦或者翔兽在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或多或少地展现出自然的巧夺天工,那种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我国古典园林始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最大意义,就是遵循自然,顺应自然图设计,这一点和生态学中的观点相辅相成,景观建设中做到纯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使得人和自然实现了和谐发展,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5.

[2][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第三版,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杨洋,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天人合一自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