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学中学生构图的常见弊病及对策
2016-08-13丁仕作
丁仕作
【关键词】 美术教学;国画;构图;作用;弊病;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90—01
一、构图在国画创作中的作用
国画有很多欣赏面,如意境、笔墨、气韵等等。但构图是先决条件,如果在一幅画中构图不恰当,处理不好,那么意境、气韵、笔墨将随之成为泡影。如果把气韵喻作精神,笔墨喻作肌肤、衣着,那么构图便是骨骼,是无形中却有支撑肌肤和表现精神的支架。构图是画家对画面框架的建构,就像人的骨骼一样对画面起支撑作用。一幅画意境、气韵、笔墨再精妙,如果构图不恰当,同样会影响整幅画的审美效果。
二、学生在构图中常见的弊病
1. 缩。即蜷缩,画面无张力,没有扩张感。所画对象缩在画幅中间不敢靠边,使画面不大气、不精神。80%的学生都会犯“缩”的弊病。
2. 呆。即呆板、死板。国画讲求师传统、师自然,但也讲求活学活用,而很多学生对所看到的自然现象和学到的知识不会变通,使画面非常呆板。表现在:(1)所画物象程式化,缺乏变通。臂如画树枝、画草叶,只会从下至上,画成“长上去”而不会想到“长下来”、“长过去”、“长过来”等;(2)所画物象平均化、等分化、对称化。一开始便把物象放在画面的正中心,或从边的中间出笔,左右对称;或像排队一样等分,平均对待,无变化;(3)题款呆。字太大,把字放在画面的主要位置,有“字吃画”的感觉,并且太直白、不含蓄。诸如画什么就题什么,使题款没有诗意、韵味和情趣。
3. 乱。即画面无秩序、无条理、无来龙去脉。主要表现在学生在画面中对线条、点的组织混乱和对物象在画面中安排混乱。不会对点线进行组合,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通病。(1)点线组织乱,表现在对自然规律不会概括,也没有借鉴古人之法。如画竹叶兰草之类,不会归类,不会组合,一组一组地画;(2)画面物象安排乱,画中物象安排无主次、无聚散、无虚实、无疏密变化。
4. 杂。即琐碎,草杂,所画对象过多,之间又没有呼应和牵连。如,在山水画中又添加花草、动物、太阳、月亮之类,画面没有一个明确的主旨,想到什么画什么。
5. 花。即局部和整体关系不协调,变化太大不予统一,诸如一幅作品中红、绿、蓝、黄各色都有,面积相当;无明显主调和倾向,或对物象表现不会从整体把握,过于零碎。
三、对策
1. 延缩至扩。在构图中如果四面都不敢碰邊,画面则无势无力,无精打采,即使笔墨再精妙,也起不到遏制整幅作品失败的结果。有些画幅虽然所画物象没有靠边,但画家通过题款、钤印可达到一种扩张。因此所画对象要敢出画边,尽量地向画面的周围去扩展,且通过“诗、书、画、印”共同达到撑开画面的目的。
2. 变呆为活。学生画面的呆板首要体现在构图中的“中心对称”、“轴对称”现象上。国画构图讲求平稳,然而国画的平稳是在不平稳中求平稳。潘天寿先生讲过:“画材布置与画幅上,须平衡,然须注意灵活之平衡,须先求其不平衡,然后寻其平衡。”因此,要让学生明白画面的平稳应在不平稳的基础上寻求平稳。
另外,要让学生弄清楚“画”是主、“字”是次的主次关系。题字是为了衬托画面,完善画面构图的不足,是一种辅助成分,且不能喧宾夺主,让题字在面积、位置上超越画。有的题字为了不破坏画面构图,以“藏款”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上。
3. 弃乱有序。(1)画面中物象的安排就像一个小区的规划一样,哪些地方建房,哪些地方绿化,哪些地方铺路,应该合理安排,这样才觉得井然有序,否则就会混乱一片;(2)画面中的点、线、面的组织既要遵循生活又要要遵循画理,如在画面中三条线不要相交在一点上、一组线应有相同的动势、点线不要等距排列,等等。画面上如果点线面的数量在三个以上,则应有聚散的变化,即所画物象应有聚在一起的,也有散开的,有前面的也有后面的,一组一组组合去画。
4. 舍杂求简。(1)国画讲求以少胜多,求简洁而舍繁杂;(2)画面上的对象应该有联系,有呼应,且不能过多。如花鸟画中一般就一种动物即可,且不可画成“动物园”、“百草园”。
5. 统花趋整。画面即要强调丰富的变化,又要强调变化中的统一。变化是指在画幅中用笔、用墨、用色、形状大小、高低和黑白虚实都要有区别,这样才会使画面不单调、不滞板,而统一是对多样性的统领,是全局对局部的协调,局部的变化要服从于整体,不能千变万化。要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