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视角下《盲点》的温情叙事策略

2016-08-13赵金柱

电影文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叙事方式盲点温情

赵金柱

[摘要]家庭类型电影始终是好莱坞乐此不疲拍摄的类型电影,以轻松愉快、感人至深的电影风格成为“家庭日”或节假日电影票房的有力保障,但家庭类型的好莱坞电影往往只能成为大众娱乐消遣的对象,常常与电影奖项无缘。好莱坞家庭类电影《盲点》却取得了票房、口碑与奖项的共同成功,这份成功得益于影片直指人心的温情叙事以及对于多元文化融合的精准把握,本文基于此对于影片的成功之处进行分析,以期对同类型电影的创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电影主题;叙事方式;温情;融合

在好莱坞的众多准类型电影当中,家庭类型电影始终是好莱坞乐此不疲拍摄的类型片,这种类型片更加契合当下观众走进电影院追求的娱乐和放松的精神需求,以简单的明星阵容和故事内容就能制造出轻松愉快、感人至深的风格,成为“家庭日”或节假日电影票房的有力保障。但是,家庭类型电影往往只能成就电影票房,成为大众娱乐消遣的对象,常常与电影奖项无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此类电影的娱乐属性。

好莱坞电影《盲点》作为一部准家庭类型片,不仅狂扫北美地区两亿美元的票房,同时在观众口碑与电影奖项方面也实现了丰收。因此,电影《盲点》不得不被影评人与相关专业人士看作一个值得研究的典型案例,一部家庭类型片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本文以影片《盲点》的温情叙事策略为研究基础,探讨指导叙事的思想内涵以及主题内容,以期生成该影片成功的可取经验。

一、家庭与励志相结合的故事模型

好莱坞家庭类型影片通常以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牵绊和矛盾冲突为基础,通过悬念和磨难的设置为叙事过程增加戏剧张力,最终影片以大团圆结尾。由于美国文化中并不刻意强调家庭观,“家庭”并未像在中国文化当中那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国文化中的家庭只是养育和培养孩子的场所,家庭成员之间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重点是通过一个自由、公平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成为有着自我价值与人生目标的人。因此,好莱坞家庭类电影以此为轴心,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都是为了表现个人主义的理想诉求以及如何在家庭中获得尊重与理解,完成自我精神自由的追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将家庭类电影故事模型构建完成。

因此,以这种家庭故事模型建构的好莱坞电影也往往伴随着励志主题,家人之间带来的理解与温暖最终化为个人追求自身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助力,故事剧情的辗转以后呈现出来的仍然是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甚至是“美国梦”。只不过近年来,对于“美国梦”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诠释在好莱坞家庭类电影当中正发生着微妙的改变,脱离了拯救全人类、拯救地球、拯救宇宙的不切实际的宏伟目标,二者的表现在家庭类电影当中呈现出小众化的现实意义,能够成为家人的“英雄”,能够实现自己踏实、渺小的爱情理想与人生目标成为“新美国梦”的内容。

由约翰·李·汉考克编剧并执导的电影《盲点》正是在这种“新美国梦”与“新英雄主义”的文化基础上拍摄而成的,但是影片虽然以家庭为基点,却将美国主流文化几乎全部囊括其中,不仅有着美国人民热衷的体育文化,同时还有美国社会对黑人群体的包容,黑人成为美国社会中的英雄,以及完整、富有的美国家庭对于孤儿的收养,等等。影片以一种家庭与励志相结合的故事模型,表达了多重主题内涵,振奋人心之余又保存了亲情的温暖。

在影片《盲点》的叙事框架当中,黑人孤儿迈克尔不仅代表着庞大的孤儿群体,也代表了“种族歧视”与美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以陶西太太为代表的完美家庭代表了美国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不得不将整个叙事框架看作一个二元对立的模型来看待,无论是黑人孤儿迈克尔,还是白人女性陶西太太,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群体,甚至代表了两个世界的人。这种二元对立的框架模型自然而然地为影片制造了强大的戏剧冲突,黑人男孩迈克尔与白人女性陶西太太的互动与最终的心与心的交流、包容,都完成了一次从对立到融合的过程,尤其是陶西太太收养了迈克尔以后,尽全力激发他身体中的潜能,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让整个故事充满温情的同时,在梦想的激荡下又让人心潮澎湃。同时,由于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又为整个故事增加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让黑人孤儿迈克尔的“美国梦”的实现变得真实可信、触手可及。因此,影片《盲点》的成功得益于真人真事的故事基础,以及充满对立与矛盾冲突的故事结构带来的戏剧张力,同时也得益于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最终实现了融合,给予观众强大的精神鼓励和慰藉。

二、强化细节的温情叙事方式

家庭类影片在进行温情叙事表达的时候,常常通过人物之间彼此的交流和沟通,以生活化和细微化的叙事方式呈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因此,这类影片主要以台词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镜头语言成为辅助情绪表达的工具。但是,在电影《盲点》当中,黑人男孩迈克尔沉默寡言,从影片给予他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呈现出一副沉默严肃的面孔,体形异于常人,让他在人群之中十分突出,让人无法不注意到他。在黑人男孩迈克尔的性格特征的主导下,他与周围人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其他人与他沟通常常只能得到他的简单回应,可以说迈克尔在影片一开始是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的。而白人女性陶西太太却成为那个愿意靠近他,并倾听他的内心世界,尊重他,想要保护他的那个人。因而,电影《盲点》在叙事的过程中,黑人男孩迈克尔成为对话中沉默的一方,更多的情节与场景表现的是其他人在谈论他、讨论他,或者在整个对话中以其他人为主导来进行对话的推进。

因此,电影《盲点》的温情叙事主要透过情节中的细节推敲与情绪放大得以实现。从影片开始迈克尔提着一个塑料袋在学校中徘徊,到小肖恩与迈克尔的主动打招呼,再到寒冷的雨夜陶西太太第一次将迈克尔邀请到家中过夜,当画面停留在迈克尔脸上的时候,总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强烈的自我帮护意识让他本能地拒绝与他人沟通;当画面停留在陶西太太脸上时,总是充满着不安与怜悯,对于迈克尔的关爱更是出于母性的本能。直到陶西太太在家中为迈克尔整理出一间卧室,给了迈克尔人生中的第一张床,也给予了迈克尔一个全新的家。影片的温情叙事透过一个个细小的动作和表情的变化,将情绪注入镜头的移动和停留的过程中,利用每一个画面变换充分表现出人与人之间超越种族、肤色、年龄、文化的一种本能的情感。

随着影片叙事的推进,曾经将自己内心世界封闭起来的迈克尔逐渐向周围的人敞开心扉,尤其是对于陶西太太,而陶西太太也在全心全意地以一位母亲的形象来关爱迈克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一开始的单向度,逐渐发展成双向,陶西太太的付出得到了迈克尔的回应,直到他最终真正成为这个完美家庭中的一员。整部影片的叙事维度跨越了几年的时间,截取了迈克尔成长过程中几个重要的人生片段,通过这些片段的拼接,让观众看到了迈克尔是如何从一个不想学习、封闭自我的孤儿逐渐成为一个拥有美好未来的美国青年的整个过程,迈克尔更像是一个美国梦的践行者,虽然他在片中只是一个未成年人而已。而迈克尔的成功,无论是学业上、橄榄球的职业生涯上,还是以他作为一名存在于社会中的人的角色来看,成就他的都是关于“家”的概念,陶西太太和众人给予他的家庭温情最终帮助他完成了属于他的“美国梦”。

三、真实与艺术观照间的文化表达

针对电影《盲点》的成功,电影专业人士更愿意将其看作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因为此前任何一部家庭类型电影都无法达到该片成就的艺术高度。但在观众看来,影片的艺术表达是基于真实事件而来,即便影片当中存在过多完美的艺术呈现,但故事的结果始终是真实、可信的,黑人男孩迈克尔在生活中的原型是切实存在的。曾经是篮球员的、善解人意的父亲形象,充满母性的、善良正直的母亲形象,顽皮可爱的儿子,温柔可人的女儿,近乎完美的四个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看似不真实的完美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而这个家庭对于黑人孤儿迈克尔的接纳,更是将“种族歧视”思想彻底粉碎,隐喻着美国社会对于有色人种的一视同仁与接纳包容。因此,电影《盲点》的成功正是基于生活的真实,通过近乎完美的剧情设计以及多元文化主题的协同表达,实现了影片对于无论是美国观众抑或是其他国家观众的强大的情感共鸣。

导演约翰·李·汉考克构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影像世界,在影片当中给予黑人孤儿迈克尔温情、关爱与尊重的是一个完美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而给予他伤害、痛苦与歧视的反而是与他有着共同肤色的黑人同胞,两种环境与两种不同人群的对比呈现出极具讽刺意味的戏剧冲突,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迈克尔的人生选择也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无论是陶西太太对于迈克尔的无私给予和情感关爱,还是小肖恩帮助迈克尔锻炼身体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以及迈克尔最终收获了成功,成为美国社会中的精英分子,片中的诸多片段和细节都以近乎完美的形式呈现着,除了迈克尔在失落时刻时常在脑海闪回的儿时不愉快的画面,迈克尔在影片中几乎是以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出现的。而一手打造迈克尔,帮助他重回人生正轨的陶西太太,也在迈克尔成功进入大学、步入成功的人生的时候,以翻阅报纸、阅读新闻的形式,将她给予迈克尔的完美世界赋予更多的现实意义和真实色彩。在美国社会中很多生活在底层的、拥有优秀的运动天赋和身体条件的青少年并不能像迈克尔一样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很多人都在毒品、抢劫等犯罪活动中断送了自己的青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导演约翰·李·汉考克构建了一个梦幻的、不真实的,却有着现实依据可信度的艺术世界,观众一方面在不断否认影片中过分完美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一方面又在羡慕并憧憬着发生在迈克尔身上的充满温情的故事,幻想着这样的“美国梦”是否能够在自己的身上实现。约翰·李·汉考克正是把握住了观众的这种观影心理,将影片《盲点》打造得无比契合美国文化、美国观众的情感需求,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美好的同时,也给予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励。

四、结语

电影《盲点》成就于近乎完美的温情化叙事方式,美国的橄榄球体育文化、美国完美的中产阶级家庭、坚强自主独立的完美女性形象以及具有现实人物原型参照的英雄人物形象,共同成就了影片的成功。可以说,该片的成功不能完全看作是对于多元文化融合化主题表达的成功拿捏,更是源自于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陶西太太与昆顿·亚伦饰演的迈克尔跨越种族的、充满温情的情感互动,强调细节的温情叙事使影片的每一个场景与每一段情节都让人无比感动,让人更倾向于相信影片的这份艺术的真实。而在好莱坞众多电影当中,家庭类影片《盲点》的成功经验尤其在于准确拿捏了叙事的重点,并没有将迈克尔的体育明星梦打造得五光十色,而是将这份人文关怀集中在了他是如何在陶西太太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出生活困境,如何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找到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成就自己的完美人生的,叙事的重点集中在对“家庭”这一概念的重新诠释上,这也使该片的主题表达超越了一般的美国文化范畴,呈现出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叙事方式盲点温情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抓安全“盲点” 防“乐极生悲”
盲点
电影《千万别丢下我》的叙事学分析
莫被亮点遮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