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军: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
2016-08-13赵佳俊
文 / 赵佳俊
01 MingJia·名家
王殿军: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
文/赵佳俊
记者:王校长您好,在“全球最美教师”雷夫中国行的活动中,有人这么向雷夫提问“现在的孩子会玩的不会学习,会学习的又不太会玩,我们怎么才能培养一个又会玩又会学习的孩子?”,同样的问题,我今天也想听一听您的看法。
王殿军: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比较聪明的孩子都喜欢玩,他们反应比较快。“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课堂或者我们的教育有时候有点呆板,所以形式不太受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的欢迎,我个人觉得,玩和学并不矛盾。其实总的来讲,就是说你讲的东西一定要有趣,一定要适合学生这个年龄的层次,要吸引他持续的兴趣。
记者:让小孩爱玩的天性充分地展示出来,是吗?
王殿军:对。
记者:那么王校长,您希望清华附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拥有什么样的气质?
王殿军:我觉得对中学来讲,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很重要。大家知道清华附中作为清华大学的附属中学,它的好多文化和氛围更接近大学一些,可能跟其他的中学不太一样。在我们附中,老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感觉到氛围比较轻松,孩子们相对来讲有更多的自由度。日常的活动比较丰富多彩,不像办军事化活动似的。当然有些东西要求规范这是应该的,但是管得太死,让孩子觉得在学校没有一点自由度,这个挺不好。我们特别鼓励这种宽松的教育,孩子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思考。课堂上老师讲课,老师的解题方式学生可以表示不同意,不同意就可以讲自己的观点,甚至上黑板自己写出自己的答案来。我们特别特别鼓励学生与老师,或者是与别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人物简介
王殿军,1982年1月在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在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8至1999 年7月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博士后。1999年8月至2006年12月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过数学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2007年1月起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绝不耽误任何一个有特长的学生
记者:下面的问题跟我上一个问题比较接近,我们的素质教育一直在喊要培养个性化的孩子,我们附中在培养个性化孩子,让孩子个性化发展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王殿军:我们有好多事情都与这个有关。第一,我们知道每个人天生智力结构是不一样的,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也是得到基础教育、得到大家公认的。孩子中,有些可能擅长的是这方面,有些擅长那方面,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我们在强调共同教育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个性化。如果学生在哪方面有特长,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支持,就是系统地来支持你发展。所以我们的课程都是分层的。毕竟每个学生对学科知识方面,在未来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你未来可能要去学文科,数学差不多就行了,不需要把数学学的特别多,特别深,这个时候数学可能学到某一个层次就够了,但如果对数学有特殊的兴趣,将来有可能从事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数学,那这种情况的可以学一个更高层次的。还有一些学生,比如说数学方面有特长,未来有可能的话,有机会当一个物理学家或者是数学家,那这个时候你的数学可能除了这种学习知识之外,可能还要做一些研究,深入的探讨。学校首先从学生的个性需求来讲,要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如果发现他的特长,我们就特别地给他提供空间。这一方面,清华附中做的比较明显,比如说学生如果有体育特长,我们就有体育特长班,如果有音乐特长,我们就有音乐特长班,如果有美术、舞蹈等等等等,尤其学科方面有特长,且这个特长可能远远超出了一般的高中学生在这个方面的特长,这个时候我们中学老师甚至都没法培养他,我们就可能会借用大学的人力和物力来培养他。我们的口号是“绝不耽误任何一个有特长,有个性孩子的发展”,我们会尽可能调动可以调动的一切资源,包括校内的资源和校外的资源,尤其是清华大学的教育资源。对这种有特殊的潜力和兴趣的孩子,个别的我们都是导师制,我本人就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我都参与一些具有特殊兴趣的孩子的指导。
总之,对个性培养这件事情,首先我们学校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活动,让孩子接触的东西比较广泛,你才能知道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有了兴趣之后,我们再培养,让孩子产生一个持续的兴趣,把兴趣变成特长。
PROVERBS
从学生的个性需求来讲,如果发现他的特长,就要尽可能调动可以调动的一切教育资源,给他提供空间,绝不耽误任何一个有特长,有个性孩子的发展。
不要像普通游客那样走马观花
记者:对于曾经的“韩亚坠机”事件,一度引起了公众对“游学”的关注,您是怎么看待“游学”的?
王殿军:这个词在我们学校不太经常使用,因为我们是国际交往非常广泛的学校,大概世界上有十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校,跟我们都是姊妹学校,我们有校际之间的交流项目,大家把学生组织起来到对方的学校,去交流学习。要和他们的学生有一对一的交流,要去听课,去参加他们的学生活动,有时候待在学生的家里,深入地感受和了解国外的基础教育和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当然所在的那个地方会有一些风景点,博物馆之类,他们也会组织我们去参观。我理解的学校之间的交流,校际交流应该是这个形式的,它是以教育,以学校教育,以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对方基础教育、了解对方风土人情文化等等历史为主的。我不是特别理解所谓的“游学”,“韩亚坠机”这个事儿出来之后我关注了一下,我感觉“游”比“学”占的份额更大一些。当然走出国门,开开眼界,了解了解西方的文化,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尽可能的,做到有一些内涵、内容比较丰富的游学,这样更有意义。另外当然如果组织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过“韩亚坠机”是偶然现象,和“游学”本身没什么关系,只不过这件事情出来以后把“游学”这件事给带出来了,让大家特别关注而已。
看到各种教育的优劣点不盲目跟风
记者:除了刚刚跟您聊的“游学”以外,还有一个词,叫“低龄留学”,家长们觉得让孩子换个活法,从小去感受一下国外的生活,感受一下国外的教育意义非凡。您怎么看待“低龄留学”这件事情,您觉得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王殿军: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坏或者是利弊的问题。教育这个东西非常复杂,基础教育阶段是对人的一个全面的塑造,包括文化、民族归属感、文化素质,思想价值观理念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慢慢的、一天天的,通过基础教育整个漫长的过程,把一个人由一个小孩慢慢培养成成人。我认为,如果过早地去国外的话,在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深,民族自尊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还没有形成的时候,送到国外是有些不合理的。我作为一个搞教育工作的人,有点担忧,当然,也许我的担忧是多余的。
但是总的来讲,“低龄留学”不要跟风,因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孩子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我们不能一味地说国外的教育就好。各国的教育都有自己非常优势的一面,当然各国教育也都会存在自己的问题,世界上没有最先进,只有在某些方面很有优势,很有特色的这样一种教育体系,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也要改革,我们要看到各种教育的优劣点。孩子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完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之后,有的是机会出去学习先进的东西。“低龄化留学”,大家要保持慎重、理性,不要跟风,盲目跟风。
高校没有自主权人才选拔维度单一
记者:说完“低龄留学”,我们再聊一聊高考。我们的高考制度与应试教育一直以来饱受诟病,您认为国外的基础教育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王殿军:谈到高考,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对于学生的选拔和评价过于单一。中国的基础教育,人口庞大,高等教育相对来讲没有西方一些国家那么发达,普及程度、升学率没那么高,所以竞争相对比较激烈,所以不得已只能用高考这样一种办法去选拔学生。但是恢复高考30多年,一直是这样子,今天看来它的好多弊端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与其他国家来比,我们高校在选拔人才上有这么几点我觉得是比较有问题的,至少未来是需要改革的。第一,高校选拔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权。虽然现在高校也有一些自主招生,但是比例非常小,一般也就是5%左右,另外,自主招生某种意义上也是需要经过考试的。总的来讲,还是换一种形式的考,然后剩下的都要通过高考。第二,就算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它也没有东西可用,现在对于一个中学生,除了高考成绩,其他的考核,社会上,以及公众都不认可,也不采纳。比如我们说这个人综合素质好,但是我们却缺少一个可以衡量的东西、缺少一个有公信力的考核制度。
比如就拿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美国来讲,除了类似于我们高考的考试,或者叫SAT考试之外,它对外国学生有托福考试,还有AP课程的成绩,还有平时成绩的考核等等,他们用多种不同的维度来衡量一个学生。而我们选拔学生就用单一的维度。单一的维度时间长了之后,大家就去研究怎样让这个维度提高,而忽略其他的维度,而其他的维度的发展对于一个人才的成长,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又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改的话,应该从基础教育入手,创造更多的具有公信力的维度指标,高校用这些维度指标来选拔人才。另外从教育管理来讲,得允许高校使用这些指标。就是大家规定、创造的维度再多,高校也想用,但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你只许用一个,那这就是一个问题。所以高校和基础教育,它是一个系统的,必须同步来行动,这样才能够改善目前培养人才的体系。
对学校充分信任家校间保持良性互动
记者:我们基础教育强调家校结合,您觉得在一个孩子成长阶段,像家长和学校,应该充当什么角色?
王殿军:一个孩子的成长,教育的环境,基本上这么几个,通俗来讲:家庭、社会、学校。目前来看,大部分有效的教育时间还是在学校,剩下的是家庭,然后有时候比如说暑假或者是周末,可能走入社会,所以家校之间的合作,非常非常重要。作为家长来讲,我自己曾经也是家长,我觉得第一点是对学校要充分地信任。学校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教育机构,老师是专职的教育者,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比较准确,所以作为家长来讲首先从心理上应该非常地相信学校,相信老师。当然不能因为相信学校了就不管孩子了,我们也得及时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毕竟学校是一个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组织,无法保证能兼顾到每一个孩子。
虽然我们一直说因材施教,但是也不能每个人都能单独去辅导。也许就在某些方面孩子不是太适应或者有些什么情况,那家长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及时跟学校沟通,跟老师建立联系,了解分析自己的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一切很正常,家长觉得他很阳光,很快乐,学习也很自觉,这个时候就不用管,但如果他不是太自觉,有时候回来以后你感到情绪不太对,这个时候要及时跟老师沟通。
在中学有一些阶段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时候不爱说话,家长一说话孩子态度就不好,交流起来很困难。这种时候我觉得不要强行逼问到底怎么回事,而是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事多跟学校交流,跟老师交流,通过交流来帮助孩子。家长不要试图一个人去教育孩子,一是因为您的精力有限,另外毕竟家长对教育的了解,对孩子的了解没有老师经验丰富,所以家长对学校、对老师,一个是信任,另外一个是配合。
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
记者:我们刚刚谈到了家长应该怎么做,那作为一个校长,您认为一流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王殿军:所有的老师是不是好老师这是很难评价的一件事,不过,有几个方面我觉得比较重要。第一,你选择老师这个职业其实就意味着有些东西你就不能去追求,比如一个奢华的生活,当然一种体面的人生你是有的。另外,教育人最看重的是什么?看着一代一代的学生,一级一级的学生出去,他们成才了,你觉得自己的一生就很成功,你觉得特别自豪,特别幸福;对每一个孩子,你就想他有可能是未来的大学者、大师、科学家,或者是文学家等等,你要这样想,你就会关心每一个学生,去爱护他,去无限付出。你不去想回报,因为他们成功本身就是对你最大的回报。如果老师有这样的境界,他会度过非常愉快的职业生涯。
不过,大家毕竟生活在现实社会,我们牵扯到住房、车、日常生活等等,教师虽然提高过好几次待遇,但总体来讲,教师这个职业的待遇也不是特别的高,所以教师可能有生活的一些压力。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还要投入很多精力给学校,给全班的孩子。说实话,这种时候老师可能不一定有时间关心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孩子。所以我是发自内心钦佩我们的老师,觉得他们很不容易,为学校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教育这样一个事业,你选择了它就选择了奉献。
只要你愿意当好一个老师,你看到他的价值和意义,你会去提高自己的知识,自己的修养。所以好的老师他是把培养一个非常完美的人作为他的目标,他知道该怎么做,怎么样做能够有效,怎么样做最有意义。我特别强调教学能力强,表达能力强,这些都是技术层面上的,只要你真正用心去做,愿意做,这些提高起来都是比较容易的。
绘制宏伟蓝图让大家有“奔头”
记者:我们谈完了家长,也谈完了老师,下面再谈谈校长。都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掌舵者,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那您眼中校长在一个学校当中担任什么角色?
王殿军:校长毕竟是大家庭的主要领导者,所以我觉得他应该更多的是给这个学校绘制宏伟蓝图,在战略上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有一个目标,同时要有能看到步骤的发展计划,规划。这个计划必须有,也必须得务实,你不能画一个蓝图大家看不到这个蓝图实现的那一天。要让大家觉得画的这个宏伟蓝图很了不起,只要大家按照这个计划一步一步走,一定能够实现目标。同时我觉得作为校长要深入老师深入同学,要让大家感觉到在为这个目标奋斗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在努力,校长和领导们也在他们的身边。
善于深入群众,尤其是要善于解决老师和学生的一些难题。由于学校的发展,人这么多,可能每一个学生或者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些困难,从学校这个层面要竭力地去做人文关怀,因为作为一个校长来讲,你还是要靠大家,靠老师们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学校建设好,他们是你实现目标的唯一保障。大家怎样才愿意凝聚起来,愿意按照你设计的目标走?校长的任务就是让大家就觉得这样做有意义、有价值、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