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主心骨”
——记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高启
2016-08-13李颖张冲
◎文//李颖 张冲
老百姓的“主心骨”
——记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高启
◎文//李颖张冲
他是一位默默扎根偏远农村20多年的资深老书记。为了家乡的这片热土,他两次放弃转为乡镇机关干部的机会,将全部青春年华和满腔热忱都无私地奉献给了这里。他用勤劳的双手,将一个债台高筑、脏乱不堪的偏远贫穷小村,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村、示范村。他就是开原市八宝镇李家窝棚村党支部书记高启。
“只要父老乡亲信任我,我愿意为我的家乡当好家、领好路。”这是高启上任时说的话。1991年,村里的十多名老党员带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重托,给他出了一道人生“难题”,邀请他回村挑起改变负债超百万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已经无法运转的“破烂村”面貌的担子。面临即将转为正式乡政府机关干部的紧要关头,面对着家乡父老渴望的眼神,高启不顾家人的阻拦,毅然选择了他热爱的家乡。
“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干部。”刚回到村里,高启看到村里的干部都只忙自家事,群众办事找不到人,就算找到了村干部也互相推诿扯皮,群众满意度不高。面对这种情况,高启为班子立了规矩:今天的事今天办、重要的事优先办、复杂的事梳理办、困难的事合力办、所有的事认真办,年终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评议村干部,群众对谁不满意,谁就回家去。
“手中没米,叫鸡不理。”村里没钱,老百姓的事就办不了,100多万元的外债像是压在他心口上的一块大石头。为了壮大集体经济,高启从亲属开始做工作,把个别群众占用沟坡林地搞的小开荒、强占沟塘建的小鱼池,一户一户收归村集体统一规划,投标发包,发展养殖业和开发造林。他拒绝了朋友占用闲置小学和村部的请求,引进了两家大型肉鸡养殖场,为全村发展养殖业起了带动作用。利用村里的100亩耕地,建起了集体苗木花卉培育基地,成苗后分植到村屯道路两侧,等到苗木达标、价格合适时再销售出去,既解决了村屯绿化问题,又增加了集体收入,基地变成了村里的“绿色银行”。经过几次苗木更新,村集体不但还清了债务,还有了存款。
高启常说:“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很难做成什么大事。”农闲时,他总是不定期地把党员召集在一起,一起学习政策、研究发展、开展义务劳动。每年年终,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评选出“优秀党员”“孝道模范”“致富带头人”,张贴光荣榜,让荣誉激励引导党员群众弘扬正气,营造了心齐、气顺、劲足的浓厚氛围。
高启认为,当干部就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几年来,全村完成6.5公里村内主要街道硬覆盖和水泥边沟衬砌,安装路灯41盏,方便了群众出行;新建636平方米集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夯实了组织阵地;建设了160平方米的标准化诊所,方便了村民就医;新建了村养老院,对村里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使其安度晚年;建成了3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购置了音响设备,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全村60周岁以上老人参加合作医疗费用由村集体承担支付,多年来全村民生和公益事业建设从未向群众摊派过一分钱。
对公与私的问题,高启始终坚持从严要求自己。女儿曾在村小学代课多年,对父亲不给自己托人转正的事,女儿虽然不再生气了,但也总念叨:“为了村里修路、建村部、安路灯可以到处求人,自己女儿的事从来都不想。”老伴也总埋怨他:“要是你当初在乡里转了正,早在市里买楼了,也不用住这又旧又矮的砖平房了。”但高启无怨无悔,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做到自身干净,群众认可,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信。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或亲属,他一律秉公相待,不留情面。
由于无私无畏、为百姓想事干事,高启连选连任,先后被授予“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和“最美村官”等荣誉称号。李家窝棚村也多次受到表彰,荣获辽宁省“文明村”“先进妇女之家”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