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鱼龙混杂的群体
2016-08-12
一名餐馆大厨去健身房当了教练,就因为他长期掂勺,肌肉比较发达,又常去健身,就被健身房的老板招去了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北京报道
2016年7月4日晚,当朋友把上海一名年轻女性健身猝死的消息转给身为健身教练的蒋博时,他并没有多少惊讶,因为这种事并不鲜见。
他没想到的是,事情后来会闹得那么大。
“第二天这个新闻在朋友圈刷屏了,正在健身的朋友们都在问我是怎么回事,甚至有人问健身是不是能致人死亡。”蒋博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之后的舆论矛头,迅速向健身教练这一群体聚集。
“导致一个人猝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都归咎到教练身上。”但蒋博也认为,如果健身教练足够专业的话,这样的悲剧或可避免。
曾为健身教练、如今在广州一大学担任体育专业老师的陈宇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健身教练这个群体中确实有不少半路出家的人,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些只是了解一些基本常识,谈不上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做健身计划,这样就很有可能给健身者带来潜在风险。”
这也许正是这名上海女孩健身猝死的核心问题。
某健身房内,健身教练在为会员授课
实际上,过去几年,中国健身行业在爆发式增长,合格的健身教练供给能跟上这样的步伐吗?如果跟不上,那么目前市场的“供需平衡”之下,自然是供给侧健身机构和健身教练中存在鱼龙混杂之弊,滥竽充数者不会是个例,而健身者对此却知之甚少。
没有那么多现成的人才
1999年,曹梦琳考入天津理工大学的热门专业计算机系,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她却误打误撞地成了一名兼职健身教练。“我从小就学习舞蹈,身材比较好,就被朋友介绍去健身房教健美操。”
一段时间内,曹梦琳几乎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去做健身教练,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她也因此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健身教练——这个群体初具规模和影响力就是在2000年前后。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健身教练出现得较晚,——中国健身行业的出现大约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
健身教练带领学员进行私教课训
直到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为广泛的全民健身才推广开来。此后,商业性健身房开始崭露头角,健身教练成了一种新职业。
与现在不同,当时的健身教练是带多人班的。“客户只需买月卡或者年卡,就可以一起上课,没有人要找教练单独训练。”曹梦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此后,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西方一对一式私教模式在中国逐渐流行。
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进一步带动了健身市场的高速发展,俱乐部遍地开花,健身教练也随之成为热门职业。
第三方机构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的健身俱乐部只有300家,2013年达到了5000家左右,13年内增长了约16倍。如果按照业内公认的每个俱乐部配备15名健身教练来算,保守估计健身教练在这期间增加了约7.5万名。
“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现成的人才,有资质的健身教练非常短缺。”陈宇告诉本刊记者,中国还没有完善的健身教练培养体系,就连专业的体育院校也尚未设置这样的专业。
这,或许是曹梦琳能够成为健身教练的一个原因。“由于找不到专业的健身教练,俱乐部只能找跟健身、运动沾边的人来当教练。”
最终,原本在国外对专业性要求极高的健身教练行业,在中国的门槛降了许多。
奇葩的事
4年前,当钞红根在北京一所大学读工商管理专业时,他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毕业后到一家大企业当管理人才,做个体面的白领,那时健身教练这个只听过没见过的职业,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但两年后,因被朋友嘲笑过胖而健身的他,3个月便毅然放弃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名企销售职位,做起了一名专职健身教练。当时,他接触健身不到半年,唯一的学习经历,是参加了一个为期不足3个月的培训班。
“像我这样的由健身爱好者转型而来的健身教练,在整个行业里挺多,而且供不应求。”钞红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在培训中就被健身俱乐部挖走了。
南京体育学院的王野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由健身爱好者转型而来的健身教练占比最多。
陈宇则说,“有一半的健身教练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资格认证。”
根据本刊采访的多位健身教练的一致说法,这些业余教练多是高中毕业,有产品销售、商场营业员等职业经历。
蒋博说,他见过的奇葩事是,一名餐馆大厨去健身房当了教练,“就因为他长期掂勺,肌肉比较发达,又常去健身,就被健身房的老板招去了。”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
“一些小型(社区型)健身俱乐部根本不管你有没有受过培训、有没有职业证书,只看颜值和身材。”毕业于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杜德庚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高档健身俱乐部遇到颜值高的教练,也会放宽条件。
半路出家的“业余队”
在王野的论文提供的数据中,体育院校毕业的健身教练只占15%。
杜德庚对此体会颇深。同班35个毕业生中只有2个人选择了健身教练这一职业。
“体校毕业生中最后选择做健身教练的比例不到10%,大部分都当体育老师了。”同样毕业于体校的陈宇说。
如今,这一比例在增加,但仍不敌快速崛起的“业余队”——退役运动员和退伍军人。
蒋博是其中代表。他12岁就去了专业的运动员培训学校学习竞技格斗,20岁退役,参加过无数比赛,是国家二级运动员。
同样是运动员出身的还有24岁的吴晴。她退役前是国家二级田径运动员,后因身体受伤而不得不另谋生路。
两人退役时都未想过会当健身教练,但后来找来找去发现和运动员相关的职业,只有健身教练了。
短暂的3个月培训后,两人便成了专业健身教练。
也有一些地方,由官方出面组织退役运动员进行健身教练培训。
“退役运动员、退伍军人职业选择性比较小,而健身教练正好是一个门槛不高且与其经历有一定关系的职业,所以成为一个热门选择。”吴晴说,一些俱乐部还会把退役运动员或退伍军人当作宣传噱头吸引客户。
开不出好处方
健身俱乐部将并无经验的人员招去后,经过简单的内部培训后就上岗,没有任何资格认证。
“俱乐部在内部培训时会告诉一些锻炼要点,这些人只需记住这些要点就行了,就是照葫芦画瓢。”钞红根说。
蒋博认为这种做法极为可怕,“比如深蹲,如果教练指导的动作不规范,很可能导致健身者膝盖损伤,严重的可能会伤及腰部和背部,甚至出现脑积血致人休克或者昏迷。”
而像钞红根这样的教练,虽然对健身有一定研究,健身也颇有成效,但却多以自身经验作为教学基础,并不具备普遍性。他自己也说,“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蒋博、吴晴这样的退役运动员则被认为并不完全适合当健身教练。
“运动员学的都是竞技运动,以比赛为目的,很多时候被要求不断突破人体极限,而健身是大众运动,以强身健体为目的,根本不能按照竞技运动的方式去锻炼。”陈宇说。
这一点吴晴也赞同。她说,尽管经过一些健身教练的课程培训,但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仍不免会用运动员的标准要求客户,“运动员都是严格选拔出来的,身体素质都很好,普通的健身者根本达不到。”
实际上,即便是体校毕业生,也不一定都能胜任健身教练这一职业。
“学校教的多是体育运动理论,而非健身理论,要想成为专业的健身教练也要从头开始学起。”陈宇说。
“健身教练本应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职业,好比一个医生,需要根据健身者的身体状况去开锻炼处方,但实际上现在国内的不少健身教练达不到这个要求。”做了十几年健身教练的曹梦琳说。
即便如此,体校毕业生、健身爱好者、退役运动员、退伍军人这类健身教练,仍被看作是整个行业中的“专业队”。
销售第一、上课第二
钞红根当初选择做健身教练,除喜欢外,还有更现实的考量,“相比以前又累又不赚钱的销售工作,健身教练是个时间自由、赚得又多的职业。”但等他进了这一行后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健身教练确实没什么门槛,但要想混得好可没那么简单。”钞红根说,这就是健身教练群体面临的尴尬之处——找工作易、吃饱饭难。
健身教练的薪酬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基本工资、上课提成和卖课提成。基本工资在1000~3000元不等,主要收入来源于上课提成和卖课提成,前者提成在30%左右,后者提成在12%左右。
“健身教练获得的提成其实很低,大部分都被俱乐部拿去了。”吴晴说,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要学会当一个好销售,只有把自己的课卖出去了才能上课,才有提成。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健身教练直言,一些健身俱乐部在招健身教练时通常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懂不懂销售、能不能承受销售压力”。
这跟钞红根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以前的健身教练只需要教课,不需要卖课,而现在的健身教练完全变成了一个销售。”
吴晴当健身教练的第一个月只拉来了两个客户,结果只领到3000元工资,“根本无法养活自己。”照她的说法,会销售的健身教练每月收入能达到3万~5万,而不会销售的教练可能只有5000元左右,差距非常大。
“每个健身房都会给健身教练一定的销售任务,完成了奖励,完不成处罚。”钞红根说,因为近几年健身俱乐部数量大幅增加,行业竞争激烈,普通年卡已经降到1000元左右,利润很薄。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约5000家健身俱乐部中,盈利的比例不超过20%。
“很多健身俱乐部只能依靠私教课程盈利,而这部分压力正好都在健身教练身上。”吴晴说,健身大都是一次性买卖,这意味着健身教练要不断寻找新的客源。
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2015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健身教练感到职业压力大。也因此,很多从业已久的健身教练被迫作出改变。
陈宇在当了三年健身教练后,回学校当起了老师;钞红根因为卖课压力过大,做起了团课教练;吴晴彻底离开了健身俱乐部,专做上门健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