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运用
2016-08-12陈继威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陈继威(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刍议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运用
陈继威(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近几年,我国城市发现水平日益增高,城市问题也日渐突出,例如:城市内涝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有助于解决内涝引起的灾害,污染,水资源缺少等严重问题。所以修复海绵城市是大有必要的,在社会,环境,经济全方面都产生综合性的效益。本文针对城市内涝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海绵城市理论和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冀本文对同行或类似工程能够提供帮助和借鉴,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共同努力。
海绵城市;内涝;灾害;自然;雨量;实际运用
1 引言
我国多个城市近几年频繁出现城市内涝现象,这对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以城市排水发生内涝现象为中心的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海绵城市可以充分发挥地形地貌对雨水的储存运用,发挥自然条件生态本底和下垫面的渗透作用,利用植物和土壤,湿地对水质的净化过滤作用,使得城市像“海绵”似的,对雨水和污水进行吸收及释放,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解决可以避免的自然灾害。适时依据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和合理科学的城镇布局,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自然灾害,节约水资源,能源资源,土地利用率,形成一个自然渗透及自然净化的城市。
2 “海绵”城市的概念分析
海绵城市一词的概念就是将城市比喻成为海绵,当城市遇到降水时,可以就近的进行吸收,渗透,存储,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减少雨水的堆积,或形成洪水引起灾难。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人工系统或者是自然系统,对雨水和污水进行净化,补充地下水资源,调节水循环系统。使得干旱时有水可用,将储蓄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让水的迁移在城市生活中变得更加自然。海绵城市的设计构建从开始到末端,从全过程对雨水进行控制,海绵城市的雨水利用率与传统雨水利用率相比较,海绵城市侧重于雨水的存积、渗透和自然净化,重循环利用,是绿色的,可持续的雨水循环利用及排放模式。
2.1实现“海绵”城市的具体途径
海绵城市的具体途径主要有对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保护山水树木湖田;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修复和维护;在践行生态系统的开发及利用时,一定要严格的按照生态要求标准,低影响开发的原则建设。
3 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内容和根本原因
由于现在城市用地的不规范和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出现了很多低洼地,这是引起城市内涝发生的根本原因。由于将低洼地垫高,花费巨大并且施工难度较大,所以不得不采取其他措施来进行解决。可以建立一个大的排水系统,能够及时地将城市雨水和污水排出,河道顺畅,减少积水量,从本质上解决城市地形进行问题引起的内涝问题。可以在城市建立立交桥,公路桥和铁路桥,下穿形的隧道等。这样,待到下雨时雨水就可以自然的流到桥底。同时我们还要设立管网系统,依靠和湖水体系,将大暴雨积水进行引流。由于河湖水体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排水中的重要环节,并且他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调节城市复杂气候,减少热岛效应以及生态循环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内容,不容小觑。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源头的控制措施,也要从大处着手构建一个大的海绵系统,从而保护山水林田湖。海绵城市不仅影响着城市绿色屋顶,低影响开发建设,还牵涉到透水铺装,调蓄空间等。围绕水安全水平衡水资源水环境,弥补水资源不足等问题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的城市可以通过自然循环来解决积水问题,但这种现象也不都是可以通过自然来完全解决的,所以建设海绵城市是大有必要的。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维持生态平衡治理水环境保障水安全进行水源涵养改善生态环境等。在城市的建设初期既要从大局着手也要考虑到细小的源头,例如对山水田湖林等方面的处理。当然海绵城市也是有一定的限制条件的,它不是万能的,它的主要作用还是因地制宜地解决积水内涝问题。
4 对“海绵”城市的内涵分析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当地的环境变化,并针对自然灾害和下雨时能够及时的进行,吸水,蓄水,存水,渗水的循环,它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可以随时将储存的水资源进行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符合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要求,它有着城市生态系统最低影响化和合理开发利用,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适当保留足够的生态绿地的作用,可以对城市的不透水面积比例进行控制,从而减少城市原有水系统的环境的破坏。并根据当地的要求进行挖沟造河,增加雨水的储存量和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渗透和净化,从而建立一个以为低影响开发,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的水循环系统。
5 对广州市设立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
5.1广州市的概况分析
广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广东省的省会,下辖11个区,濒临南海,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有温暖多雨,温差较小,光热充足,霜期短,夏季长等气候特点。
5.2在广州市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构建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推动当地水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广州市进行海洋城市的设立,将有望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及防洪抗旱能力,对雨水进行处理循环再次利用,既然控制雨水资源,提高水环境质量。
5.3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范围
将拟订选择天河智慧城核心区,作为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规范区,试点范围为20.70km2。天河智慧城是引领广州“生态领域绿色之城”的示范先驱。它位于广州市中心城核心区域,东至大观路,南临环城高速,西到华南快速干线,北至广汕公路(位置见图1)。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整体地形呈现山水一体化格局,也是自然生态与城市交叉过渡阶段的敏感区域,故此十分适合作为低影响开发建设的试点先行区域。广州市也开展了以“海绵”城市的试点工作,通过调蓄设施,屋顶绿化以及下沉式绿地等手段将雨水径流降下来,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排水管压力过大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城市乡镇防洪抗涝能力。广州市正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以及相关规划工作,重点项目建设等,如图1所示。
图1 天河智慧城及核心区示意图
5.4“海绵”城市构建思路
建设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体现,也是成为天河智慧城解决雨水储存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年径流,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吸水,储水,净水,释水的“海绵体”,从而提高城市的抗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改善生态水平。天河智慧城的建设以水为核心,遵循生态系统平衡优先,统领规划的原则。通过人工措施与自然途径相结合,确保了城市排水奶酪安全的前提下,又最大程度的保证了雨水在城市中储存,渗透以及净化问题,将雨水资源进行再利用,从而达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海绵城市建设包括将自然降水和地表水,地下水的系统性,进行循环协调,排水等各个环节。以城市建筑和小区系统,广场系统,城市水系,滨水空间系统为载体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施工各个专业要统筹配合,排除传统的排水理念,将生态化的技术运用其中,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水循环系统。
5.5“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通过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全面性的考虑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域的建设条件。拟订选取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域的80%作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相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36.5mm(选取80%的年径流控制用量相当于控制年径流总量外排的20%)。
5.5.1“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指标
分析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域的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水安全要求以及规划性区域的城市控制性,提出较为详细的绿地率,建筑密度等控制规划指标以及符合城市自身的低影响开发指标。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见表1。5.5.2“海绵”城市的建设系统
可以通过对城市建筑和小区,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城市水系四个系统的项目建立起低影响开发的雨水设施,从而支撑着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将实现8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天河智慧城的核心区域低影响开发雨水排水设施调蓄表见表2。
6 天河智慧城试点效益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域的雨水利用率,进一步缓解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从径流源头对雨水污染进行控制。对海绵城市进行推广和发展,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水循环,逐步提高城市的环境效益,继续推动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7 “海绵”城市的建设策略与建议
以天河智慧城核心区域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区域,推广至全广州范围内,并逐步实现海绵城市的功能。在海绵城市建设初期耗资大,应该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扶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示范点。通过政府推动与引导,进行多元化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资金融入海绵城市的建设中。统筹城市规划、园林、水利、市政、建筑、道路交通等各项专业,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上进行统筹兼顾,制定详细的控制计划和设计,并将各个环节都融入低影响开发中去。结合城市生态建设,保护,土地利用率,绿地系统,水资源,环境保护等,编制广州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区域不同对城市的年径流总量进行控制,同时制定不同的广州低影响开发雨水循环系统的措施,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日常建设中去,不断总结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和管理水平。借助和学习一些发达国家在雨水的重循环利用方面已经取得的丰富经验和实验成果,逐步完善海绵城市建设,从而使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加完善。
表1 天河智慧城核心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建设指标
表2 天河智慧城的核心区域低影响开发雨水排水设施调蓄表
8 结束语
随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兴起,传统的雨水处理系统逐渐淘汰,对于城市内涝有了新的治理方案。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对城市内涝有着明显的效用,能够有效的减少了排水管的雨水量以及单位时间内雨水径流量。同时可以减少城市地面的沉降现象,增加水循环系统的强度,解决城市用水难用水不均衡,从而保障城市用水安全,也间接性的保护了植被,湿地,溪流,减少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1]刘文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Z].北京,2011,67~69.
[2]李雪维.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Z].广州,2013,90~92.
[3]王伟笑.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规划,2011,23~25.
2016-6-1
TU984
A
2095-2066(2016)17-0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