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教育理念在设计实践中的融汇
——以北京师范大学平果附属学校规划设计为例
2016-08-12曹芳妮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远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西南宁市530007
曹芳妮(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远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市 530007)
开放式教育理念在设计实践中的融汇
——以北京师范大学平果附属学校规划设计为例
曹芳妮(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远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市 530007)
本文主要探讨开放式教育众多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因素——开放式教学空间的营造。
开放式教育;教学空间;规划设计
1 前言
北京师范大学平果附属学校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政府共同举办,由北京师范大学实施管理的一所体制创新型学校。该校实行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教育,全寄宿管理模式。其中小学实行“小班化、开放式、混班混级”教学模式,让每个孩子在人与人的亲密活动中尽情交流,学习成长;初中、高中实行“导师制和分科分层动态编班”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
作为学校的重要载体,校园环境及建筑空间无疑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充分理解校方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笔者与设计团队投入到了学校的总体规划及建筑设计工作中,力图将开放式教育理念融入校园环境及建筑空间的设计中。
2 何谓开放式教育
开放式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较为关注的热点,专家学者们依据自身见解,总结界定如下:开放式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习环境创设,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使其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它旨在充分重视人性,尊重个性,给予学生更多自由,让其在变化的空间和资源丰富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开放式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教学,突出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3 开放式教育对空间载体的要求
通俗而言,为实现开放式教育,需要打开学科之间的墙壁,实现综合性学习;需要打破教室和走廊之间的墙壁,强调空间的开放;需要打破时间之间的墙壁,实现时间的弹性管理;需要打破教师之间的墙壁,强调协同指导和教学;需要打破班级之间的墙壁,强调合作性学习。为实现这些“开放”,对教学的空间载体有一定的要求:
3.1灵活多变的学习空间
开放式教育强调教学的个性、创新、思考与互动,主张课程的综合化,以引导学生实现综合性学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学空间具有可变性,如封闭与开放的变化、大与小的变化、群体与个体的变化等,以为教学方式及学生活动的各种转变提供可能。
3.2丰富多彩的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包含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如休闲、游戏、交往、运动、学习、展演等不同功能;空间形态的多样化,如下沉式、台地式、开敞式、封闭式、凹陷式、外凸式、几何式、线性式等空间形式;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如建筑、道路、草坪、水体、山体、树林、铺地等;材料质感的多样化,如粗糙、细腻、柔软、坚硬、光滑、干涩、温暖、冰冷、透明、浑浊等。
3.3自我调节的私密空间
人的领域感和对私密性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表达,特别是在团体生活中,对私密性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不同成长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领域感,创造性的设置一些私密空间,让孩子们拥有更多样的情感表达空间。
3.4表达个性的色彩空间
从色彩对人心理、生理方面的影响来看,色彩是诉诸于感情的,色彩感知的培养是构建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关键之一。每个阶段的学生对色彩的感知有所不同,学校在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活动中,对空间的色彩需求也有所不同。校园规划设计中,如何运用好色彩,让色彩的刺激起到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良性作用,值得关注和研究。
4 用地及周边环境概况
项目选址位于平果县中心城区东南向的大学路延长线终点,占地约504亩,用地形状呈元宝形,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用地北、东、南三面为丘陵地带,分布有自然村屯;西面望向平果县城,地势较低。用地除山体外,标高介于130~134m之间,4座小山的最高点标高分别为175m、141.1m、142.2m、137m。用地内及周边山体植被覆盖良好,自然条件较优越。
5 设计切入点
项目的规划设计,需要重点解决几个问题:
(1)从校区的总体布局到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如何体现开放性?
(2)如何协调好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校舍及室外活动空间的分布?
(3)如何利用场地内的山体地形地貌营造功能多样的室外活动空间?
6 开放式教育思想在设计中的表达
6.1“开放”的总平布局
如何协调好三个阶段学生的教学生活设施及户外活动空间分布,是总体布局的重点。既要保证各阶段学生交通流线的顺畅,减弱相互干扰,又要提供交流、互动的可能性。
出于营造生态型校园的设计初衷,总体布局保留了用地南面和西南角的三座小山,作为校园景观及地理教学户外课堂的一部分。根据地形特点,结合校方意见,校园的总平布局呈现“同心圆”形式,各功能区与中心区紧密联系,师生可以快捷的来往于各功能区之间,且各区到达中心区的流线都是独立的,体现了均衡、高效、人本的教育思想。
教学区是学校的核心功能区,将其布置于“同心圆”的圆心位置,分布有小学、初中、高中部教学楼,多功能教学楼,图书馆及实验楼。各楼之间未做隔离,通过形体的变化和有机组合,构成完整的建筑群,同时营造出丰富的室外共享空间。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可以自由穿梭于建筑间的共享空间,彼此互动与交流。
围绕教学区,沿用地周边呈放射状布置有高中、初中、小学和教工生活区、学术办公区和校园主入口景观区。在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通过体育运动区过渡,使校区呈现开合有度的布局形态。体育运动区可充当临时避难场所,无论何时,师生们均可快速到达。
在设施功能配置上,除教学生活设施外,学校还配备了卫生及心理咨询中心、阳光俱乐部、高尔夫练习场、各种球类运动场等,力求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锻炼,体现了学校人文、包容、开放的姿态。
图1 功能分区图
6.2“开放”的建筑单体
开放式教育需要借助于灵活而有弹性的设计,营造出丰富、可变、无障碍的室内空间,带给学生丰富而有趣的空间体验,进而引导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和自由、无障碍沟通。
6.2.1灵活、人性化的教学空间
与传统“师传生授”的单线式教学方式不同,开放式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本项目的建筑设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满足“开放”的要求:
(1)年级组办公室设于教学楼内,便于师生及时交流。办公室的内外隔墙均设大面积玻璃窗,保证视线的通透,使学生了解老师的动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办公室均采用大开间设计,增强教师间的交流。
(2)每年级均设阅览室和学生指导室,便于学生的心理疏导。
(3)在教室空间设计上,除满足讲台、课桌椅的规范性摆放外,预留了储物架、书架、教具架等置物架的摆放位置。空间尺度富余,便于教学过程中座位的随意组合和空间氛围的营造。
(4)借鉴日本小学校舍的经验,小学部设计了别具特色的“U”形教室。“U”形教室的引入是本项目的亮点。其布局方式是:以一条宽敞的内走廊单侧连通4个教室为一组团,在内走廊之外另设计一条外走廊,将各组团联系起来。这一布局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室空间的固定性和封闭性,使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单个班级,而是鼓励和促进班级间的交流和互动,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空间。“U”形教室除了开放的空间形态,必要时也可以实现个体化的“封闭”。每间教室与内走廊连通的一侧设有移动隔墙,教学需要时,将隔墙拉开,即可实现个体封闭。教室的灵活可变即体现于此。
图2 U形教室标准层平面图
(5)教室内部的功能体现了人文关怀。如在教室内划分出了相对私密的独立思考区,锻炼团队精神的合作讨论区,锻炼动手能力的工具体验区,培养自主学习的阅览区,学生作品展示区及教师辅导休息区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要进行自主选择。
6.2.2开阔的走廊共享空间
项目的建筑走廊不仅仅是交通载体,其使用功能得到了更多延伸。其是师生之间的交流空间,是学生之间的交往、学习、运动和展示空间,也是教学理念的宣传空间、品德教育的传播空间以及学生艺术美感的培养空间等。教学楼之间的共享走廊横向宽度设计达6m以上,纵向设计实现南北向全畅通,达到宽敞、通透的效果。走廊局部稍放开,使空间更为丰富。借助于家具及设施的精心布置,可打造出许多有趣的共享空间,如才艺表演的小舞台;配有创意座椅、高低柜以及书架的读书角;充满趣味的游戏和运动的空间;摆放各种棋类、数学教具的竞技空间,展示学生作品及各种模型的艺术角等。6.2.3多功能的运动空间
体育馆的设计考虑了开展多项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赋予其可变的使用功能。内部采用大开间设计,除满足游泳、球类等常规运动外,还考虑了攀爬、弹跳运动的可能。利用体育馆吊顶的钢架,安装攀爬网绳及弹跳绳,课程需要时可通过电动装置将这些设施降至适合的高度供学生使用。体育馆除了是运动空间,也可以是小型活动中心。利用馆内一侧,设计了小型舞台,舞台下方设有推拉式储物柜,座椅被安置其中,可满足班级或年级组织活动的需要。
6.2.4温馨的生活空间
全寄宿制的开放式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场所,因此,学校的生活空间应给学生“家”的归属感和心理认同感。
项目的学生宿舍,除休息空间,还设计有交流室、活动室、学习室等人性化空间。学生宿舍的内部装修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选用具有亲和力的材质(如木材)、色彩(如素雅的白、温馨的暖黄、淡雅的浅绿、阳光的浅蓝)、室内家具(别致的卧床及课桌椅)、软装饰(窗帘、装饰画)等,打造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空间,给学生以“家”的感觉。
6.3“开放”的校园环境
学校的室外空间是隐形课堂,通过精心策划,将其打造成为自由的、积极向上的受教育环境。项目的室外公共区域设计了多种类型的活动空间,有下沉式广场(轮滑场)、才艺小舞台、地理园、植物园、魔力工厂、秘密基地、趣味乐园、创意画墙、运动场、阳光草坪、文化之旅步行道等,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在游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
图3 总平面布置图
7 结语
对于开放式教育,我国还处于探索的实践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什么样的环境和空间才能适应开放式教学,目前还没有规范可循。开放式教育的教学效果如何,也需要时间来验证。现阶段的尝试,是借鉴和效仿他国经验,需要长时间的沉淀、积累和总结,才能开辟出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开放式教育之路。本项目是开放式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校园环境和建筑设计中的一种尝试,期望对类似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邓小军,常丽莎,姚安海.浅议日本小学开放式教学空间的设计思想.华中建筑,2008,10,26:94~95.
[2]黄世孟.学校建筑研究.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2000.
[3]王淑杰.日本开放式个性化教育改革及其启示.肇庆学院学报,2011,7,32 (4):69~72.
曹芳妮(1982-),女,汉族,工程师,任景观规划及前期所所长。
G633.6
A
2095-2066(2016)17-0144-03
20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