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2016-08-12毋永琪
毋永琪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0-0127-02
所谓课题,是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的概括,是进行相关教研活动的目标和指向。课题研究则是指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相关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参与并研究相关的课题是职责所在,更多关注的是小课题。小课题来源于我们的课堂,解决于我们的课堂,终结于我们的课堂。
一、认真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
要进行课题研究,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就必须不断丰富。经验不能成为资本,身份不能成为权威。只有不断学习、充实、更新,才能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这主要来源于理论方面的学习。实践与展示,能提升自己指导教学的主导性,理论更能丰富自己的修养,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一线教师有的是经验,往往缺少理论支撑。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理论、经验、方法和技术,探索如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活动。由此看来,理论学习至关重要。
一线教师有经验,缺少理论。经验如果没有恰当的理论作支撑,永远充其量只是经验。时间久了自己都会忘记。如果换一种方法,用理论来诠释经验,将经验上升到理论,不仅仅获益的是自己,更有助于同行的学习和借鉴,有助于小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反之只是一线教师评职称的一个跳板,不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小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源头活水。
而要将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一方面要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要善于阅读,在阅读中吸收需要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有一颗善于分析事物的大脑,只有经过大脑理性思维,才可能认识经验中隐藏的理论知识,也才有可能丰富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经验完美结合。学习、分析、再学习、再分析。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关注新的教育动向,做改革的弄潮儿。
二、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小课题研究一般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围绕这个课题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小课题研究有四个特点:一是“近”,即小课题研究要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即课题”,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寻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和途径;二是“小”,即问题小,切入口小,步子小,过程要讲究“短、频、快”;三是“实”,即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减少低效劳动和无效劳动,成果是实实在在的,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和指导别人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性;四是“新”,即研究成果应当具有独创性和突破性,能有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在研究中能采用新手段、新方法、新技术。
三、正确认识小课题研究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作用
(一)教师和学校层面对课题研究存在误区
1.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上存在的误区
(1)一部分教师认为课题很神秘,一说起课题,就认为是大项目、高科技、新产品,是专家教授学者的事,普通老师无能也不敢涉及。当然,缺乏基本的课题研究常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自己的天职是教学,搞研究、写文章都是花架子,靠的是会说会写而不是会做。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对评职称的论文要求特别反感,并攻击喜欢写文章的老师。
(3)有功利思想的教师认为这种研究不能产生轰动效应,没前途,没意义。
(4)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课题研究和教学是割裂的,加重了任务。加上一线教师本身就任务重,所以对于课题研究处于一种排斥的心理状态。
2.学校管理层面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校课题实验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不够健全,执行不够严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阻碍了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2)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
(3)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学校没有对教师研究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排除困惑与担心。
(4)学校没有给教师提供理论培训以及推广研究经验的平台。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
(二)小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课题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要进行课题研究,就要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做广泛的研究。通过搜集相关的材料,在不断的学习中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从理论方面为教师的研究提供支撑。
(2)课题研究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
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所要解决的不是个别问题,而是一类问题。教师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具有代表性的一类问题,就能够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获得教科研方面的满足感。
(3)课题研究能够增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课题研究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获得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存在于教育中的问题,有助于教师获得职业认同,在研究中感受到从事的职业所带来的幸福,觉得自己在做着有利于自己成长也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事情,处于一种被需要的环境里。这样的教师是幸福的。
(4)课题研究有助于增强教师的凝聚力。
教师为了解决一个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彼此合作,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同心协力共同攻关,这样在研究过程中就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专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大家分享各自的信息、经验和成果,从而促进教师团体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发展。共同发展需求又使得教师们凝聚力增强。
2.学校发展的需要
一个学校要发展,应该是学校里人的发展。教师课题研究不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会促进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作为管理层面的领导应该与时俱进,做新时代的改革者,要有发展意识,支持教师的课题研究,做他们强大的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这样的积淀,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定力。学校的发展需要这样的一个过程,不能也不会一蹴而就。课题研究正是这种需要的良好契机。
3.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劳动、身体等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如何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中国教育进入深层的改革阶段,需要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对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素材和依据。所以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小课题研究。
四、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与指导
小课题研究过程一般有这么几个步骤:选题、收集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开题报告)、实施研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课题研究的跟踪调查
一线教师对教科研一般重视不够,这就要求课题组组长负责跟踪,发现情况及时反馈;同时组织教师共同探讨、分析原因,研讨改进的方法与措施,使小课题研究有的放矢,收到成效。
2.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与指导
集体备课活动是开展教学研讨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又提升了教学研讨的气氛,对于落实小课题研究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集体备课活动除了正常的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外,平时的课前课后,只要有机会,有问题,大家凑在一块交换意见,提出见解,同样也能收到研讨的效果。
对于集体备课活动中的有些问题,如果一时无法解决,可提到教研组讨论解决。这样良好的教学研讨风气一旦形成,将大大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做好小课题研究的信息反馈工作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使教学工作能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因而,要了解情况,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这样才能使研究有价值。因此,进行研究实践的学校和老师要经常征集学生的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并不断修订充实自己的研究方案,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五、进行课题研究的一些策略
(1)将问题课题化,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内化为一种自身的需求,这是课题研究之源泉。一旦形成经验,就应该将经验校本化,和其他教师一起分享研究的成果。也可带动一批教师参与到小课题研究中来,形成课题研究的良好风气。
(2)通过听课、评课,指导教学,帮助教师掌握小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及可以采取的形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3)深入第一线,宣传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从观念上转变一些学校、教师认识上的偏差,鼓励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可建立网络平台,随时随地和教师交流;构建宽松和谐的教研氛围,搭建课题研究与提高教学质量间的桥梁,让教师真正从中得到实惠:不仅仅是一张结题证书,更是作为教师的一种自豪感,一种教育的使命感。我想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教师,需要的教师的风格。
小课题研究,小而言之对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大而言之对于中国的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希望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拥有不断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并能为之付出辛劳。蓦然回首,会惊喜地发现,我们的教育是有意义的,从事教育也是幸福的。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单 鹰.中小学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梁存艳,肖 莉.要走出课题研究的误区.江西教育,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