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里揉沙 幸福成长

2016-08-12陈新生

教师·中 2016年7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宽容成长

陈新生

摘 要: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伟大工程,教育需要一颗宽容的心,宽容是一种幸福,拥有宽容,就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伟大工程,教育工作者只有拥有了眼里揉沙的勇气和魄力,才能够与学生们一同幸福成长。

关键词:眼里揉沙;宽容;幸福教育;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0-0125-02

眼里揉沙,这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宽容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眼里揉沙,它揉出的是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一种艺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一、眼里揉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品格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逐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同学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同学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同学哭着低下了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育人艺术是值得我们欣赏与借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王友同学有错,错在用错了方式方法,但是他讲义气,能够为女同学挺身而出,这种正义感往往闪烁着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火花。因此,我们要宽容对待学生美丽的错误,学会理解,学会欣赏。陶行知的“奖你四块糖”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做好“四块糖”的文章就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的核心是爱。“四块糖”里凝聚的是爱心、信任、平等、尊重、理解和宽容。而幸福教育需要的就是这种眼里揉沙的宽容精神。眼里揉沙,揉出了教育工作者的胸怀和品格。

二、眼里揉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力量

记得上大学时,我们选修书法课,有个罗同学对书法课深恶痛绝,常逃课不说,还经常骗老师自己的书法作业忘在宿舍或者故意忘带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有一次,老师检查作业,他又故伎重演,老师就叫他当场书写,看见他课桌上连毛笔都没有,老师就顺手把自己的毛笔递给他,罗同学顿时脸红脖子粗,感觉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羞辱他,接过老师手中的笔硬着头皮开始书写,谁知写着写着,由于过于激动,一用力竟然把毛笔给拗断了。这下全班同学都倒吸口冷气,罗同学也呆若木鸡,大家都清楚书法老师在福建省书法界里是相当有名气的,他手中的毛笔也非普通之物,断成两节就毁了一件价值不菲名品,大家都以为老师会大发雷霆了。没想到书法老师平静地看了看断了的毛笔,又看了看罗同学的作业,拍拍罗同学的肩膀说:“不错,很用功嘛。”事后,罗同学想负荆请罪,书法老师哈哈大笑:“你弄坏我的毛笔不要紧,但是你要努力练字。”罗同学深受感动,后来努力练字,废寝忘食,毕业前夕居然成为我们这届同学中书法最好的一位。

当我初为人师之后,我常以此事为警,试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以“宽容”给学生一个台阶,使犯了错的学生鼓起勇气,坦然地面对并主动改正,挽回了学生的自尊,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想让受教育者能够心服口服,宽容的力量要比震怒更能威慑人心,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做到不怒而威,学生们肯定会对他的修养和德行发自内心的佩服,眼里揉沙就是一种力量, 因为只有宽容的力量才能够做到。

三、眼里揉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艺术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过失,适度的批评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批评的方式不恰当,甚至有漫骂、羞辱和威胁的时候,学生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对待学生们的错误,不可过度使用处罚手段。而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做到眼里揉沙,宽容以待,也许会产生出意外的惊喜。

新学年开学不久,一位班主任就收到班上学生的汇报,主要是反映班上某位男生上课、自习总喜欢睡觉,甚至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看小说。这样既耽误了他自己学习,又影响了班级风气。该班主任便找个时间约他到办公室,同他推心置腹地谈心,问他班风近况,有意涉及上课睡觉、打游戏、看小说的不良风气,该生躲躲闪闪不大好意思说,班主任也点到为止,旁敲侧击说了这些毛病的危害,并鼓励他刻苦努力,拍拍肩膀就过去了。后来的接触也是多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多对他微笑。再后来侧面了解,该生这种毛病全无,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到高二年级,学校就要求给“学困生”查漏补缺,把他们补得晕头转向、一脑袋糨糊,成绩依然没有任何起色,有时候我们也常想,何必呢?让他们看看书吧,会看书的学生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们从课外书中也能获得丰富的知识,也能明白生活的道理,再不然他们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觉得读书还是幸福的。更何况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适度的引导,是可以让班上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让他们充分感受自己是被欣赏被肯定的。从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话语中,“学困生”也会重新定位自己,走出自己内心无比自卑的困境,在生活中重拾自信,活出自我。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中有爱迪生。”教师要有眼里揉沙的精神,学会欣赏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懂得眼里揉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艺术。

四、眼里揉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修养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的张英官至礼部尚书,族人自然是风光,邻居一吴姓,在村里是地头蛇,后来吴氏要建新房,想占用两家院落中间的巷子。家人无奈驰书京城要张英压一压吴氏气焰,孰料,张却回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自然明白其意,主动退让三尺,吴氏见此,大受感动,也退让三尺。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当然需要教育工作者拥有博大的胸襟,能够眼里揉沙。

的确,有时学生们所犯的错误已经触及到纪律层面,让我们很难谅解的。于是,我们往往采取更多的是一刀切的形式,往往少了一份仁爱和宽容……可我们却忘了,不犯错误的孩子是不存在的,不犯错误就不叫孩子。每次到大考,学校都三令五申,大张旗鼓地要求各班级召开班会课,要求同学们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做到诚信考试,杜绝舞弊,甚至学校重新修改了《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学生考试作弊处分条例》,下发各班级要求每班学习、宣传,同时做成“致家长的一封信”,告知考生家长并要求签字。但是在接下来的考试中,还是发生了学生夹带与舞弊情况。当然,学校依照规定对作弊考生进行了处理,因为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当时有个作弊的女生,哭求着知道错了,愿意学校的纪律处罚,但不要告知家长,家长对她期许很高。通过班主任对她情况做了了解,最后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不再强制告知家长。

有的时候教育是很难的,夹在纪律与人本之间,轻重之间要拿捏好分寸,处分不是目的,仅仅是手段而已,当学生能够痛改前非的时候,教育目的达到了,就到了教育工作者应该展示其胸怀的时候了,眼里揉沙,考验的是教育工作者的修养。

五、眼里揉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境界

每年高一新生军训的时候,都有不少学生怨气连天,抱怨受不了太阳的毒辣,受不了严苛的训练,受不了艰苦的条件,更有学生索性装病。面对这样的难题,如果只是单纯片面地批评学生,教育学生,势必将导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尖锐对立,面对这些错误,我们不能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些已经说了成千上万次的话语,因为这些话语相当的苍白无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此时应该转换思路,孩子们从小没吃过苦,所以我们先肯定孩子们的反应是正常的,然后可以表扬一些在军训中能够吃苦耐劳的先进同学,再和风细雨地鼓励一批,对于个别“特别生”予以私底下交流,自然而然地就把一场“风暴”瓦解于“茶壶”之中。

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反思下自己成长的经历,原来我们一路走来,也曾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那为什么曾经犯过的错,我们现在不再犯了呢?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成熟了。看过《抚衣领的魅力》一文,文中虽然介绍的是班主任解决小学生犯错的案例,但方法确有可取之处。“一天升旗,校长正在进行国旗下讲话,班里却有学生说话,我心中又不由得火冒三丈,走过去想狠狠地说他几句。可当我走到他身边时,发现他的衣领朝里卷着,就下意识地帮他抚了抚。突然间,一声‘谢谢您,老师从我耳边飘了过来。我一时怔住了,满腹的气话硬生生地咽了回去——奇怪,我竟然没有了批评他的冲动,只是用手拍拍他的肩,走了。”……面对学生的犯错,一味的批评指责有效吗?像《抚衣领的魅力》一文,班主任的一种下意识行为,既使得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在和风细雨中整顿了班风。

有些科任老师在上课中发现,总有几个学生课堂上开小差,不遵守纪律,如果一味地发火,当众批评,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学生更加地疏离该学科。这个时候,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有眼里揉沙的境界,避免与学生当面冲撞起来,事后可以找找该生,了解他对我们上课的评价,鼓励鼓励他,既避免了难堪,又给了孩子尊严,感动之余的学生会好好上课,正所谓“拍拍肩膀长分数”。眼里揉沙是一种境界。

有人说,如果你的生活以金钱为中心,你会活得很辛苦;如果以攀比为中心,会活得很苦闷;如果以宽容为中心,会活得很幸福。

眼里揉沙,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幸福。生活本来就是万花筒,在从事教育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生、特殊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学会接纳和包容,让我们修炼一颗宽容的心,让我们在这个有点浮躁的社会里慢下来、缓下来,幸福不是单纯的物质满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的实现。因为没有宽容,就没有幸福的教育,让我们在宽容中,在眼里揉沙中,揉出我们的幸福,让我们在幸福中与孩子们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张万丽.抚衣领的魅力.黑龙江教育,2014,(7).

华 阳.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宽容成长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我努力读懂“宽容”这首诗
宽容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