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课后习题,优化问题设计
2016-08-12曾水莲
曾水莲
摘 要:“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课堂文化,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法。”[1]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初上讲台的实习生最为棘手的问题。作为教法老师,可以将课后习题作为抓手,通过引导实习生了解、把握、分解课后习题等方法,实现课堂提问的最优化。
关键词:课堂提问;课后习题;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0-0122-02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学课文所涉及的字词句段修辞语法技巧情感等,无一不需要脚踏实地训练与掌握。初上讲台的实习生无从下手,课堂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其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误区:
第一,内容面面俱到,实际却“无的放矢”。实习生唯恐遗漏了知识点,听说读写全考虑,针对性不强,重难点不突出,结果不理想。
第二,形式热热闹闹,实际却空无一物。实习生生怕课堂冷场,干脆以问代讲“满堂问”,随意性过大,启发性不足,结果往往是课上轰轰烈烈,课后收效甚微。
这两大误区的形成固然有各自的成因,然其共性则源于对语文教学的实质性、课堂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习题编排的科学性的认识与把握不准,这需要教法老师做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指导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牢固树立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理念
1.“简单教语文”的理念
“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抓住语文教学的各个关键和本质,让语文教学真实扎实有效,这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核心理念。”[2]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如此强调。他指出“ 简单教语文”即“教学目标简约” “教学内容简单”。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崔峦更是提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2.“问题化教学”的理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诱导,即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是双向互动的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理念。
二、准确把握课后习题的编排精神
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编排经过各级专家的层层审核,是遵照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学段要求以及课文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而统筹安排科学设计的,是指引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明灯。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极其重视课后的习题。于永正老师就曾明确指出:“每篇课文的课后要求就是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3]。对于教学经验匮乏的实习生来说,课后习题在课堂问题设计中更能起到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
三、掌握优化问题设计的基本方法
1.了解课后习题,明确问题设计的目标
课后习题的设计往往兼顾了新课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内容,明确习题的出题意图,便于我们简洁明了地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
如人教版(以下举例均同)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后有四个习题:“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内蒙古草原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②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再从课文中找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③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④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不难发现,前三个问题就分别是从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命题的,第四题则属于语文的基本功训练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问题设计也就有的放矢了。
2.着眼课后习题,把握问题设计的重点
语文知识繁复,要做到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显然是极不明智的。我引导实习生学会结合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来分析习题,从而准确把握问题设计的重点。
如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柳树醒了》和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找春天》,课后均有三个习题: “我会写”“读读背背”“我会读”。不同的是后者的“读读背背”部分,在“朗读课文”前还加上了“有感情地”几个字;“我会读”的部分变成了“找找说说”,即不再出示现成的词语认读,而要求学生自己去找字组词。题目难度逐步提高,与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各学段的要求是完全同步的,执教者的课堂提问自然也应有所侧重。
再看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詹天佑》后的三个习题:“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②默读课文,试画一个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再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上陡坡的方法;③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结合本单元 “分析文中关键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的要求, 不难发现第一题才是教学的重点。执教者显然应围绕重点段落第四、第五自然段来设计问题,通过引领学生重点品味 “带着”“扛着”“背着”“定点”“测绘”“攀山越岭” 等关键动词,体会主人公詹天佑的高大形象。
3.分解课后习题,提高问题设计的质量
将课后习题奉为圭臬的囫囵吞枣的极端做法,不是将学生逼成了苦行僧,就是可能使其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感和恐惧感,令人担忧。
解决课后习题,不但应将其分散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对于中心问题还应化直为曲,学会分解。
如要解决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后第一题 “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就必须先设计如下两个小问题:①课文中介绍了北京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②每个日子里分别有哪些主要的习俗?由此学生才能感受得到:北京的春节持续的时间长,喜庆的日子多,有着忙碌、热闹、红火而美丽的特点。
解决课后的重点习题,还要注意所设问题之间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启发性。
如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后有这么一道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为解决这一重点问题,我引导实习生进行了如下思考:白杨的特点仅仅只是表面上的“高大挺秀”“从来就这么直”么?为什么爸爸介绍它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什么爸爸对白杨那么了解?……问题设计层层铺设与递进,引导学生将白杨的生长环境与爸爸的工作特点结合起来分析,从而明白爸爸是触景生情,在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志向!
实践证明,紧扣课后习题,能迅速理清教学思路,是优化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途径。实习生是教育战线未来的生力军,在其入门之初,教给其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使其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会稳扎稳打,逐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法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孔凡哲,李 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中国民族教育,2006,(5).
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