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和生活间做个链接
2016-08-12依江宁
□依江宁
在梦和生活间做个链接
□依江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换一种活法,或在都市巷陌,或在风景田园,按自己的愿望设计心中理想的家园,于是便出现了诸多极具创意的民宿。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链接起城乡之间、生活与生意之间的桥梁。
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身边的故乡
出镜人:仇银豪80后设计师
2001年,仇银豪离开老家宁波宁海来到北京,读研、考博,后来进入设计院工作,出差,汇报,工地,都是在路上奔波。偶尔脑海中会闪现小时候的生活,父亲是个民间艺人,做雕刻,包括木雕和泥塑。耳濡目染,仇银豪也喜欢各种匠人的手艺,喜欢写写画画,喜欢做些小手作。小桥流水的朴素记忆,在心底开始发酵。
从上海城建院到东联设计集团,仇银豪做了很多关于园林的设计。他曾以为故乡已经离自己很远,回头看看这些年的经历,其实它像一颗种子,一直在他心里生长。
在工程项目中,仇银豪认识了朱胜萱,他是上海世博园区景观工程总顾问,但其实他们都是不安分的设计师,都有一点点乡愁。四年前朱胜萱在浙江的莫干山上开了第一家民宿“清境·原舍”,给怀抱同样想法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好玩的地方,一个念想。如今“清境·原舍”已经成为全国首个乡村文创园,进驻了很多创意小店。在这里,城市与乡村不再是分裂的,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密切联系着城乡。
仇银豪很羡慕朱胜萱的做法,也带给他很多思考,乡村有这么多资源,但由于生活方式的单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往城市跑,我们能不能做些改变,让更多的人回归乡村呢?于是仇银豪决定加入这个乡村建设的团队。2015年5月,半年间,朱胜萱的乡建团队先后签下了全国十个凋敝的空心村子,其中有一个地方叫计家墩。
这是一个坐落在昆山淀山湖与锦溪古镇之间的村庄。伴水而生的鱼米之乡,纵横交错的水路,环绕整个村子,村民还保留着单纯的农耕生活模式。
仇银豪找到了村子中心的四栋民居作为民宿选址,门前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屋后有河流,他把它叫作“原舍·阅水”。
“原舍·阅水”总占地3500平方米,改造后的四栋民居被树林合围,叠石庭院,还有两个邻水独立花园式后院。从叠石庭院中穿行而过,能到达每一栋民宿。做了这么多年的景观设计,仇银豪终于可以打造一个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仇银豪希望从“原舍·阅水”开始,带给这个村子不一样的未来。围绕着“原舍·阅水”民宿,这里还有主题餐厅、村民公社、书院、创意市集,他还想在这里引进父母学校、幼儿园,打造一个真正的社区。现在每个周末,来民宿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和村民们的互动也越来越多,仇银豪对民宿的定义是,它不是农家乐,不是观光游,不是休闲度假产品,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生活。
从民宿出发,仇银豪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伙伴,一同开始乡建之路。他相信乡村的真正价值绝不仅仅是为城市提供食物和劳动力,它是一种让人们心灵沉静的安心的价值附加体。
四合院里的“自在场头”
出镜人:苏倩90后白领
苏倩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留在北京,顺利地进入了银行工作,和大多数白领一样,做着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
假期的时候,她喜欢出去游玩。一次,她去上海,在网络平台上订了一家上海特色的骑楼住,浴室里有全开放式的浴缸,边上摆放着蜡烛、花瓣。苏倩觉得这个老房子既保留了传统的美感,同时营造了现代化的生活。与身为设计师的房东接触下来,她感觉房东很有生活情调,人情味十足。房东告诉她,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不少颇有故事的80后、90后都市白领阶层都辞职经营民宿了,越是有创意的民宿,吸引的住客就越多。
这次上海的特别体验后,苏倩觉得这样一种活法挺适合自己,她想起了读大学时,经常和朋友到胡同里到处窜,很喜欢北京的四合院,斑驳的木头门,胡同里慵懒的生活方式,可以慢慢静下心来。将这种四合院改造成民宿,算是圆自己的梦。当她决定辞职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当时是有些不安,但心里更多的是雀跃。
2013年,苏倩在家人支持下租下来第一套四合院,花费了不少工夫和房主协商,让房主允许她对四合院进行小型改造,取名为“自在场头”民宿。
上百年历史的石狮子、进院子的如意门、房间的门窗、雕花的椽子,门楼、门墩、照壁、花坊都浸透着时间的磨砺,含蓄隽永,古朴从容。除了对年久失修的屋顶、受潮腐烂的木柱子进行重修,苏倩尽可能保存大部分老北京四合院原有的建筑格局,尤其是院子里清代时期的砖,全部都还原保护起来。苏倩认为古宅本身是有生命力的,它承载了家族的梦想、地方的文化和乡土的历史,如果空置着或随着时间流逝废弃掉,就太浪费太可惜了。
第二年,她又租了第二套四合院,改造时更是别出心裁,将四合院的一半保留原先残破的样子,另一半还原古宅主人耕读传家的书香氛围。住客可以在天井听雨,在后堂品茶,在书房挥毫,也可以在柴火灶边学做饺子。与其说她在经营民宿四合院,倒不如说她在分享老北京的文化和原生态的生活。
苏倩认为民宿是家,应该有能碰面的主人,有烟火人气,让客人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她每天有个习惯,就是要去每套院子跑一圈,看看住客就好。虽然聘请了管家,但苏倩总是很积极地给游客推荐路线,带他们体验当地文化。她常常叫上客人一起,从前门的院子出发,骑行到地安门,然后到后海喝个下午茶。有时她也亲自下厨,做各地美食给住客吃。
在苏倩看来,自己做的事情不是简单意义上提供一个住的地方,而是经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开民宿的这几年,她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对情侣是在“自在场头”里订的婚,苏倩和新娘成了闺蜜,无话不谈。
有一个法国女孩叫安妮,来中国旅游时住在“自在场头”,苏倩带她去酒吧,品咖啡,爬长城,一起做饭,体会中国人轻松的生活方式,安妮就这样喜欢上了北京。有一天她给安妮发短信说:“我要来中国工作,我想你了!”结果一个月后,安妮就真的参加了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的面试,并且顺利被录用。
特色民宿也可以带动周围的消费和就业。苏倩定期为客人举办培训班,请来院子周围的大爷大妈教他们包饺子,教外国游客学中文,扩展了再就业渠道。另外,她也会偶尔开办传统文化相关的免费展览,邀请艺术家朋友过来,这样不仅四合院变成一个结合民宿和文化空间于一体的小院,还可以丰富周边居民的业余生活。
有了四合院民宿,苏倩的生活分成了两部分:一半交给院子,一半用来旅行学习,开眼界,长见识。三年时间,她先后去往西安的古城、上海的洋楼、海南的民居,还有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泰国、越南等地,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同类经营者,吸收了不少新的理念。2016年3月底,她还去了一趟韩国,再带两个员工一起去民宿的典范台南学习。苏倩说她是以工作的心态来旅游,乐在其中。
苏倩希望能开发更多文化特色鲜明的古宅民宿,“自在场头”将成为一个连锁的民宿品牌,下一步的计划也许是上海的洋楼、成都的老街温馨屋,或是西安的古城民居。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