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班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研究
2016-08-12贺宏燕
贺宏燕
摘 要: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在交际过程中,非言语行为伴随言语行为辅助交际完成,在双语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和田地区策勒县师生发放问卷,并辅助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法,来探讨双语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非言语行为。
关键词:双语教学;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0-0033-02
一、引言
截至目前,从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到2447篇论文与“非言语行为”有关,汉语教学方面关于非言语行为研究的论文共1197篇,汉语教学非言语行为一般研究63篇,汉语教师体态语研究20篇,汉语教学客体语研究19篇,汉语教学副言语研究993篇,汉语教学环境语研究102篇,分别占非言语交际研究总篇数的2.57%、0.82%、0.78%、40.59%、4.17%。由此可知,汉语教学非言语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教学副言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环境语研究这两个方面,其中涉及新疆少数民族双语课堂教学的非言语行为研究几近空白。因此,在双语班课堂教学中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师生非言语行为的研究是必要的。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策勒县的中小学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效果,故选择策勒县博斯坦乡小学四年级(2)班、达玛沟乡小学六年级(1)班和达玛沟乡中学九年级(1)班的老师和学生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2.调查方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三种方法来获取双语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数据,确保研究的有效性。
三、非言语行为的内涵
日常行为中举手、点头、扬眉、挤眼等动作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动作或被忽视的部分,而这些行为恰恰正是本文要关注的非言语行为,尤其是关注其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要通过言语交际,还要通过非言语交际来完成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活动。可是在新疆少数民族双语班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用汉语讲授数学课的模式教学中,对授课教师来说,使用第二语言授课难度较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起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师生双方交际、沟通的桥梁,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给学生一种沟通方法。由于教师的职业化要求,形成了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的向师性等交互特征,所以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服务的对象是以提升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学生。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是教师掌控班级并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教学手段或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1.非言语行为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四个系统主要为:教师的面部表情(微笑、皱眉、愤怒等)、手势、体态(站姿、坐姿)和仪表(穿着打扮)都属于视一动符号系统;教师上课的课堂活动时间安排以及与学生站的距离属于时空组织系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用友善、犀利等眼神进行交流,这些行为属于目光接触系统;教师授课时的音质、音量、语速等属于辅助言语系统。既然非言语行为涵盖的范围这么广,那么非言语行为具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信息容量具有不确定性。跟接收信息的人有关,接受人的感受不同,信息所具有的容量的大小各异。第二,含义的内涵和外延具有模糊性和随意性。根据接受者对非言语行为理解不同,使得非言语信息的接受者,能把这种模糊变得相对清晰。由于接受者的心理、文化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的接受者感知非言语行为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条非言语行为信息,针对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人,由于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会造成感知非言语行为的差异。第三,表达形式具有多样性。教师的一种非言语行为可能表达多种含义,同一含义也可通过多种非言语行为进行表达。如同样一个动作的拍肩,当学生开小差时,可意味着提醒学生认真听讲;当学生冥思苦想、愁眉不展时,意味着让学生开动脑筋、加油;当学生做习题有创造性解法时,则意味着鼓励和赞赏。
2.非言语行为对双语班课堂教学的作用
第一,替代功能。言语是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交往手段。第二,辅助功能。教师讲课好比演戏,通过说,并辅以动作、表情等非言语行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包括:①辅助解释字面意思。如教师讲“正襟危坐”这个词时,老师若按照字典上的字面意思进行解释,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运用,但若教师通过丰富的姿势和表情来演示,那么讲解将事倍功半。②辅助描述事物的某种特征,如“方”“圆”“长”“短”“大”“小”等。③增强感情。教师讲到破涕为笑时眉飞色舞,凄惨处脸上阴云密布,愤怒时紧握拳头……这些动作表情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④补充文字的言外之意,如帮助学生理解那些隐性的东西。第三,情感传递功能。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不但能替代、补充加深言语行为,而且具有重要的情感传递功能,它能使教师根本不愿加以宣扬的感情完全暴露无遗。第四,运用适当的手势、表情可调节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这不仅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得以很好地展示,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达到教与学双方都有更多收获的目的,效果较好。第五,控制功能。教师非言语行为有利于维持课堂秩序,尊重学生自尊心。
四、双语课堂非言语行为统计分析
1.双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统计分析和师生非言语互动分析
本研究从2014年10月8日至12月10日在策勒县博斯坦乡小学和达玛沟乡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中随机选取部分班级总共听课80节,其中汉语课35节,数学课45节。笔者从中挑选了6节汉语课和6节数学课进行双语课堂师生非言语行为的统计分析。通过课堂教学观察统计,对新疆双语教学中双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进行量化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运用非言语行为实施课堂教学,辅佐修饰时,象征性动作215次,说明性动作243次,表露性动作114次,适应性动作25次;替代言语时,象征性动作185次,说明性动作27次,表露性动作106次;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感情时,象征性动作47次,表露性动作84次,调节性动作37次;调控组织课堂教学时,工具性动作72次,适应性动作19次,调节性动作37次。
2.双语师生非言语互动情况统计
(1)师个互动一。汉语课《巨人的花园》,教师在讲台上走动、环视或注视、面无表情、摇头、责怪;学生面无表情、低头、吞吞吐吐。
(2)师个互动二。数学课《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师表情严肃、在讲台上走动、环视或注视、语气平淡;学生面无表情、点头、语气平淡。
(3)师个互动三。汉语课《穷人》,教师讲台上下来回走动、面带微笑、赞赏、表扬的语气;学生面带微笑、注视老师、认真倾听、充满激情。
(4)师个互动四。数学课《一元二次方程》,讲台上下走动、表情很严肃、环视或注视、责怪的语气;学生面无表情、教室前四排的学生在倾听,后面的学生低头干自己的事、语气平淡。
(5)师班互动一。数学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师讲台上下走动、表情严肃、带有激情的语气;学生注视老师、语气肯定、仔细倾听。
(6)师班互动二。数学课《统计》,教师讲台上下走动、表情严肃、环视或注视、带有激情的语气;学生注视老师、语气肯定、仔细倾听。
(7)师班互动三。汉语课《白鹅》,教师讲台上走动、环视或注视、富有激情;学生注视老师、仔细倾听。
由此可见,双语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各种非言语行为,比如教师目光的使用、教师手势的运用等,而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对课堂师生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恰当使用非言语行为,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情境的需要,适时地灵活调整非言语行为。其实非言语行为和语言行为是相辅相成的,都具备相同的功能作用,但是非言语行为还具备言语行为更微妙的功能作用,可避免当着所有的学生用直接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言语行为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而非言语行为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的行为,可以通过眼神、肢体手势等方式,科学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笔者的观察分析,当双语班授课教师在课堂时,目光温和平静,面带微笑,用近距离注视的方式跟学生交流,哪怕学生有不合适的行为时,也用很柔和的目光提醒,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高昂的上课兴致,课堂效率很高,教学效果较好;反之,则相反。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时不在使用非言语行为,但要正确运用它,有效发挥其作用,另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适时适度、有意控制、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
非语言行为与言语交流一样,不可缺少并且具有重要地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用来传递信息和沟通感情的重要渠道,双语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既有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也有学生的非语言行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教师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从一个侧面可以体现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师素养、学术学识、性格情感等方面,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非言语行为,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中,要善于自觉培养并长期坚持。
目前,教育部门对新疆双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的应用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对双语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中,并没有提出对双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要从一定高度进行指导和训练,教师的培养、选拔或者晋升仍然主要基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则很少作为一个评判标准。另一方面,双语的教师和学生对于如何在双语课堂进行师生互动没有明确的思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这需要师生在互动上加强力度。
参考文献:
李婷婷.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研究.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刘 健,龚少英.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