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纵向展开议论(下)
2016-08-12黄小娟
黄小娟
注意事项:
1.遵循一定的结构形式。
层进式结构论证基本上都是在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综合,并进一步使中心论点得到确立。
2.严格按照逻辑顺序展开。
纵向议论主要采用层进式结构,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如果把顺序颠倒了就不符合逻辑了。所以在分析时要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递进关系,要选择不同高度,同一方面的分论点或论据来证明观点。分析问题,一般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层层深入的思维进行。这样,文章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已不再是并列、平等的关系,而是推进的关系,向前发展的关系;犹如剥笋,一层比一层深入,最后挖掘出本质和灵魂。
片段示例:
一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奋斗的执着,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谢 冕《读书人是幸福人》
技法点读
作者从“阅读能增加人的经历和经验”“读书更能感化与陶冶人的精神”“读书能使人向善避恶,变得情趣高雅,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三个层面纵向展开议论,层层深入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读书人是幸福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个分论点就是逐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二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了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拥有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林家箴《说勤》
技法点读
文章以“勤”为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的论点,主体部分则逐层深入从“勤出成果”“勤出聪慧”等方面论述勤奋对于一个人成才的作用。
佳作示范:
别太早拔掉没开的花
欧阳阳
一天,一老妇拿一篇文章手稿给巴尔扎克看,巴尔扎克见作文字迹潦草、文句欠通,就草率地认定作文的主人今后绝无成就,殊不知该篇作文正是他小时候写的。倘若他当时的老师也如此断定,那得不到鼓励的他或将难以成名。因此,不要太早拔掉没开的花,不要太早否定不出色的人。
放眼社会,我们可以发现过早否定的现象太多了。人们对比赛没获奖者妄加评判,后进生被社会早早放弃,一个人工作业绩一时不佳就被断定没有前途……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你不行”可能扼杀了一个明天的巴尔扎克,一个未来的牛顿,一个即将出现的乔布斯。
过早否定一个人,势必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他,使他止步不前,最终扼杀了这个人成功的希望。所以,不要对目前还未能取得成就的人横加否定。我们应尽己之所能去等待、发现、挖掘他们的潜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在一个班上随机挑选了20个学生,并告诉他们的老师说他们“很有潜质”。半年过去后,这20个人在老师直接和间接的鼓励下,成绩都名列前茅。
我们也可想象,如果心理学家说这20人“脑子不太聪明”等诸如此类的话,那结果会怎样?只怕他们被老师一次次否定后,会变得自卑,迈不开脚步,慢慢就掉队了。真的,鼓励是一种成功的催化剂,而否定则是斩断一个人成长之路的利刃。
任何一个出色的人,都不是生来便光芒万丈的,都需要经历一个由普通到成功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他失意时得不到鼓励,那么他的堕落也“指日可待”;但若他在失意时听到的不是否定,而是鼓励,那么他便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绽放光彩。爱因斯坦在大学期间,其教授闵可夫斯基就认为他治学懒惰,骂他“懒狗”,他在大学时也确实建树不多;后来在专利局工作时,他的论文被很多著名科学家认可,且给予了他很多鼓励,爱因斯坦也因此更加努力奋发,最终提出了相对论,成为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这便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浅至深的发展过程,我们不能忽略这个过程,更不能就过程中的某一点下定论,以偏概全。人更是如此。我们应相信目前没有成就的人,通过努力也有可能取得成功,所以不能过早否定。这就像还没有成蝶的蛹,若加以呵护,有朝一日必能成蝶;若早早放弃,那它便永远是一个难看的蛹了。
由是观之,每个人、每种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因为其一时的不足就断定其没有前途,而应该继续加以培养,等待、促进他们的发展。
没有任何一种花从栽下那刻便能开放;没有任何一个人,从生下那时就满腹经纶。不要太早否定暂不出色的人,正如不要太早拔掉没开的花。细心呵护,有朝一日它必能迎风绽放!
点评
作者用层进式结构形式,开头扣材料提出“别太早拔掉没开的花”这一论点,接着摆现象“过早否定的现象太多了”,然后分析不能“太早拔掉没开的花”的原因(包括析危害),最后综合起来,给出解决的办法,层次分明,逐步深入,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