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影戏的媒介功能

2016-08-11王文平程焕

科技传播 2016年14期
关键词:影戏文化传播

王文平+程焕

摘 要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影戏发展到了最后的挣扎期,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一度扮演着传承文明、传递文化、娱乐大众的角色,甚至作为特殊的宗教媒介沟通天地人神,发挥着独特的媒介功能。

关键词 影戏;文化传播;媒介功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7-0054-01

影戏艺术是光影的结合,在文化消费中曾占有一席之地,如今被电影、电视、录像等所替代,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然而,影戏是早期光影艺术的典范,也是视觉媒体的代表,更是视觉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文化传播媒介有其特定的媒介功能。

1 仪式化的宗教媒介

许多传统艺术的发展都和宗教、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古老艺术形式和内容无不体现着人们的崇拜和信仰,影戏自然也不例外。远古先民很早就发现了光影的神奇原理,用它来施展巫术,作为最早使用光影原理的影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民间影戏则是唐代外来佛教催生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1 ]。”宗教有其自身特殊的力量,但这种力量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具体的仪式,影戏虽不是宗教,它却正好具有这种宗教仪式的功能,通过它人们能够找到精神寄托,建立起天地人神的联系,因而具有了独特的宗教媒介功能。

影戏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形态和演出特色,许多地方出现了表达精神信仰的仪式性短剧,它是仪式的参与者,从表现内容到表演技法均服务于仪式的需要,其目的不是满足人们的耳目之娱,而是提供信仰层面的需求和心灵的慰藉。神灵崇拜强化了人类应付人生问题的能力,每当人遭逢苦难,焦虑危机之时,对神灵的相信、接受、崇拜,会使人把面对的矛盾冲突转移到现实生活之外,以期得到神灵的救助,从而摆脱困境,使心灵得到安慰。可见影戏有着极为强大的宗教媒介功能,许多影戏艺人身兼巫、道、优等数重身份,能“通”神,可“见”鬼,民众对之已是敬畏有加,在愿影演出时要“请神”“还愿”“送神”,庙会影戏中要先请诸神观战,白事、孤事中以影戏来“荐亡超度”,人们通过影戏与心中的“神”进行交流,与身边的“亡灵”进行沟通,影戏以满足人们信仰为出发点充当了宗教媒介。

2 传承性的文化媒介

作为传统戏剧艺术,影戏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宝贵遗产,它既能反映一个时期一个地方的宗教和民俗文化,也能为雕塑、剪纸、绘画、声腔等艺术研究提供文化参考,具有文化传承的媒介功能。

1)传播宗教文化。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宗教仅其门类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民族还有许多遗存到现在的古代宗教。在影戏诞生的近缘上,影响最大的是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宗教礼仪与艺术在表现情感生活方面具有共同的根,原始艺术,至少是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在情感方面直接源自于宗教礼仪[ 2 ]。”在影戏的剧目中,宗教故事和神话故事占有相当的比重。中国的传统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和民间流传的原始宗教,因而宗教中的佛、菩萨、神仙、鬼怪,在影戏中几乎都有反映。宗教是皮影戏诞生的助产士,皮影是宣传宗教文化的传播者。此外,影戏的内容也充满了宗教色彩。在影戏的剧目中,宗教故事和神话故事占有相当的比重。影戏的内容反映了三教合流的民间信仰,其目的虽不在传教说法,但它所营造的气氛却可在演出时一次次唤醒并加强人们的宗教意识。

2)传承民俗文化。影戏演出的主要名目有民间庙会、传统节日、各种丰产祭仪、行业戏、婚丧嫁娶、寿庆、家庭愿戏、罚戏、功名戏等。这些影戏演出都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影戏的“影”本身带有神秘性,能够充当鬼神,在传统节日中发挥心理安慰功能。影戏常在各地的庙会中上演,其中有些是全国性的,更多的还是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庙会的功能是多元的,但其最初的、首要的功能应当是祀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经济功能亦渐渐凸显,具有凝聚社区力量、教化教育民众等社会功能。每个神的生辰、成仙得道日或忌日,都可能成为举办庙会的缘由,这些不同地区的影戏是研究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媒介。

3)承载传统艺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看,影戏一方面是表演艺术,另一方面还是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体现者。影偶既是影戏道具,也是精美的民间工艺品,不同时空的影偶传达着不同的雕刻风格和技术,是研究雕刻艺术的媒介之窗。影卷是一种演出用的台本,曾先后与变文、话本、宝卷等说唱文学的底本有密切关系,它的语言作为行业“符号”,只有影戏艺人能够领会其传播“意义”。剪纸与皮影二者指向同一源点——民间巫术,都有着源自“母体”的民俗功能——为生者或亡者招魂,影戏在更广阔的层面进入了民众的精神世界。走马灯和影戏均属以光显影、以影现形的艺术,而且都以其灵动摇曳的画像吸引着观众。皮影艺术不仅承载着自身表演艺术,也是传播雕刻、剪纸、走马灯、说唱、剧本、音乐声腔等文化的媒介。

3 娱乐化的社会媒介

传统戏剧作为一种娱乐手段,其娱乐性是由众多的艺术因素融合而成的,这其中包括剧本的创作、演员的表演、唱腔的安排、场面(伴奏)的配合、舞美的设置等诸多方面。换言之,观众在欣赏传统戏剧的过程中,既关心戏剧表现的内容,又非常重视形式上的赏心悦目、悦耳动听。有学者提出,我国传统戏剧的娱乐性主要体现在声色美感和嬉戏情趣两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戏曲之“曲”可代表对声色之美的高度重视,戏曲之“戏”则可代表对嬉戏之趣的大力追求。

影戏作为我国传统戏剧的组成部分,其娱乐性与传统戏剧既有诸多相同之处,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个性,作为一种“娱乐节目”,有着娱乐大众的功能。

影戏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使用精彩的操纵技巧并结合乡土地域特色娱乐民众,它独具异彩的演出形式能产生幽默诙谐的娱乐效果。总之,无论是影戏的演出场合还是它的戏剧精神,无不体现出娱乐的文化特征。这种世俗的欢乐代表着民众的精神需求,在民生多艰的岁月里,精神的需求甚至更加迫切,影戏的娱乐性无疑是民众精神渴望的结果,它自然地充当了娱乐大众的媒介。??

4 结论

影戏艺术通过“光”“影”来虚拟故事、娱乐大众、传播文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演出体系,是最早的影视语言。但随着影视技术的进步及人们宗教意识的淡化,皮影正在朝电影化、动漫化方向演进。即便影戏不再流行,但它作为文化传播媒介,已经为民俗、宗教、雕刻、绘画等研究作了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

[2]保罗?韦斯,冯?O?沃格特.《宗教与艺术》[M].何其敏,金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87.

猜你喜欢

影戏文化传播
早期“影戏教育”建构的矛盾性研究
——以1907—1921年《东方杂志》为例
吟 荷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档案无锡”丛书推出新作《老影戏单的历史演绎》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