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男青年“婚恋竞争力”靠什么?

2016-08-11谭保罗

南风窗 2016年15期
关键词:男青年适龄婚恋

谭保罗

前几天,和一位长三角某大城市的朋友聊天。他的一番话让我感到了中国的强大,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普通人生活。

他说,以前,这座城市的姑娘都热衷于嫁给欧美人士或日本人,一是有“面子”,二是有“里子”。但现在,嫁给外国人早已没有任何吸引力了。相反,嫁给“自己人”才是两者兼备。

什么是“自己人”?就是成长于同一座城市的适龄男性。“他们有房子!”在这座城市,即便来自于相对普通的家庭,只要在城区或近郊长大,父母都可以通过拆迁补偿、换购等办法,先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提前进入这座城市的“超级楼市”。拥有两套以上的房产,对“自己人”来说,一点都不新鲜。

这座城市房价动辄每平7万元以上,独生子女,享有两套房,这意味“身价千万”的本土适龄男青年正在“碾压”绝大多数洋小伙、洋大叔。这些教外语、或者在酒吧当DJ的白人男性,其实没有什么大钱。

即便回到欧美,而且前提是能找到中产阶层的工作,这些洋小伙、洋大叔依然没机会翻盘。一项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中产阶级年薪中位数不过5.5万美元左右,折算成人民币36万元。月薪3万元,要在这座城市买房,也不容易。

可以看出,随着中国资产价格的飙升,中外男性在婚恋市场地位的天平正在转向。在世界上最蔚为壮观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幸运的中国年轻男性斩获了楼市的“先入红利”,竞争力强大。实际上,即便放在世界婚恋市场的大舞台,他们依然实力超群。在任何国家,二三十岁便坐拥“千万身家”,真的只是少数人。

但是,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必须回到所谓财富—资产价格的“原点”。资产(房子)的价格是用货币来计量的,而不同货币计量的财富如何比较,其中又必须加入汇率因素。而影响汇率的关键,刚好是房子之外的东西—在中国,甚至刚好是和房地产相悖的东西。

简化来看,支撑一种货币的汇率,主要靠的是两条“腿”。一条是可贸易部门出口“创汇”的能力,另一条是本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可以吸引到足够的外国资本。第二条“腿”以美国为代表,机制复杂,在此不讨论。我们主要讨论第一条“腿”,即汇率机制的“中国模式”。

在一个市场化的模型下,人民币(主要是在岸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很大程度上是由外汇市场中人民币兑换美元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在国人的记忆中,十几年前,1美元值8块多,甚至超过10块,但后来,人民币越来越值钱。背后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很强大,出口创汇相当厉害。

实体企业收回来的美元通过银行结汇,进入外汇市场和央行进行交易,当外汇越来越多,那么在这个电子化的、肉眼看不见的外汇市场中,美元和人民币的供求关系就改变了。美元多了,就不值钱了,人民币就贵了,所以汇率也从八点几到了六点几。但现在,趋势似乎正在逆转。

以人民币计价的房地产价格越来越高,但它们却反过来不断侵蚀实体经济的根基。实体经济下行,“创汇”能力衰退,又必然影响人民币汇率。而人民币汇率一旦下跌,其结果等同于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开始贬值。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一线城市不会跌,但只是以人民币计价的房价,而如果以美元计价,则不一定。近期,不论在岸,还是离岸人民币汇率,一直在间歇性下跌。这个观点即将应验?我不知道。

实际上,一个国家适龄男青年在国际婚恋市场的竞争力、国内资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持久力(以国际货币计价),其根本都是这个国家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我一点都不是在开玩笑,而不过是在陈述一个现实的、生活化的财经逻辑而已。

一座城市的“砖头价格”兑换成美元,便可以买下半个美国,这种神话曾让日本男青年觉得自己个个都是“高富帅”。但最后,这被证明只是个大泡泡。

一个国家适龄男青年在国际婚恋市场的竞争力、国内资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持久力(以国际货币计价),其根本都是这个国家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男青年适龄婚恋
红色主题儿童绘本的适龄性研究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适龄女性反就业性别歧视制度设计
作品九
适龄不结果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
2010—2020年辽宁省小学适龄人口走势探讨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质问等2则
杂技
请你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