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题聚焦阅读内省实践提升

2016-08-11方海蓉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8期

方海蓉

【摘 要】校本教研缺少经验反思,难以得到提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研究以金华市江滨小学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模式建设为例,以“课题群引领,定点纵深;阅读内省,由表及里;实践提升,由点及面;依托研讨,展示团队风采”,力求打造科研型的教师,并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关键词】课题聚焦;阅读内省;实践提升

一线教师的校本教研最难突破的一点是常常基于经验的讨论,缺少经验反思、提升,建构模型。为了改变这一拘泥于经验的现状,我校数学组在实践中摸索“课题聚焦——阅读内省——实践提升”的研讨路径,促进团队教研水平提升和教师个性化成长。

一、课题群引领,定点纵深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在学校“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微型课题价值引领下,数学组构建起“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研、训、用”结合的微型课题研究机制。2009年,数学组全体成员关注教育实践需求,提出《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准确性的实践研究》研究申请报告,并在浙江省规划课题立项。在此基础上,每个备课组针对本年段的实际,申报子课题,金华市规划课题立项,形成“大课题引领小课题”的课题群研究模式,聚焦小学学段问题解决领域教学研讨,不同年段不同研究切入点,引领研讨走向纵深。

围绕课题群的问题聚焦,教研组和备课组分级制定研讨计划,有统合有分级地开展课题研究课。每学期教研组教研课研讨两次,展示各组研究经验,交流各组研究阶段性成果。各备课组每月研讨一次,实现新的突破。

以二年级数学组在《运用“画图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课题引领下,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为例,阐述课题引领校本教研的思路。

(一)组内明确分工

课题研究工作中的每次研讨,课题组教师都要共同参与备课和教学设计,在共同确定教学设计之后,由青年教师执教研讨课。根据研讨主题,有时同一教学内容安排课题组教师分别执教,既是寻找差距,又是优势互补。

(二)研讨问题聚焦

每次研讨活动前,课题组分解研讨主题,针对教学内容确定研讨聚焦问题,提前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理论认识进课堂。如《快乐的动物》(倍的认识)一课,确定研讨问题为:

问题1:在这节课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

问题2:本节课渗透怎样的画图形式?

(三)课后反馈表记录

(四)互动交流

大家集中关注和交流对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交流各自的心得与体会,聚焦每个人的研究体会。如金晶老师执教《快乐的动物》后,老师们在互动交流中聚焦问题,实现有效研讨。

在第一次实践中,学生就出现了线段图的的雏形,虽然线段图在大人们的眼里太简洁、太美好了,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并不能接受。(姜静)

会读线段图,不等于会画线段图,也不等于学生喜欢线段图,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优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数据的增加越来越感受到有些图的局限性,有的学生虽然一直在用实物图和示意图表示,但是随着知识的深入也在逐步抽象,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简洁的画图策略,其实这些都是线段图的雏形。(冯美燕)

学生在研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用不同的画图方式清楚地表达了题意。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读懂题意,学生才有信心解题。所以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是本课题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是学生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金晶)

最后达成共识,实施画图策略的有效方法:

方法1:借助教材中的设计,为学生画图提供丰富的材料

教师在课堂上虽然没有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但从结果上看,学生的图都是从教材、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中得来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为学生画图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

方法2:借助图帮助学生读懂题意

纯文字的问题语言表述上比较严简,看上去枯燥乏味,再加上前面的直观图形看多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被削弱了,使很多孩子读不懂题意,缺乏解题的自信,更有的孩子不愿读题,懒得读题。这时就需要借助图形,让图来架起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用画图的方法提高理解、分析问题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借助图形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使学生读懂题意并理解题意。图画对了,说明学生对题目的意思理解了,对数量关系也就更明朗,更形象、直观了。

方法3:借助图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低段的数学学习中,很多孩子偏向画实物图和示意图,对线段图感觉很抽象,较难理解,甚至有排斥心理。但线段图对孩子以后的解题帮助是相当大的,那么,如何让孩子理解线段图的必要性呢?我们课题组进行了以下尝试。每行种6棵树,种了3行,一共种了几棵树?学生快速地画出了实物图或示意图。教师继续引导:如果每行种100棵、1000棵树,你们还画树、画圆或画三角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太麻烦。”教师趁势引导:“当数比较大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画一条线段想表示多少就表示多少。”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初步感受画线段图的优越性。有了这个学生的带动,在后面的练习中,很多学生也开始模仿他画线段图。

这样通过课题的引领,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而言有三点可喜之处:

1. 课题研究有聚焦。围绕课题群开展研讨,让教研组、备课组的研讨更系统、更深入,实现对一类共性问题的突破,兼顾个性问题解决。

2. 课题研究有合作。自愿组合、中青搭配,使教师的课题研究不再各搞各的,而是有交流讨论的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 课题研究有指导。在课题研究中,刚入门者会觉得没有头绪无从下手,也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不知如何改进。中青搭配,使得青年教师有了一个“贴身”的老师,随时可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和纠正。

二、阅读内省,由表及里

读书为生命奠基,为灵魂化妆,读书积淀人生的底气,打造人的灵气。在读书中实现与理论对话,与名师对话,关键实现与自己对话,内省自立。在备课组教研活动时间开展同读一本书、同研一段话、分享阅读、好书推荐等形式阅读活动,以系统理论、名师智慧反观自己的教学,可突破经验式校本教研的局限。

2013年,数学教师同读特级教师俞正强《种子课》一书,并分享读后感。

读后感一:

《改造经验》(冯美燕)

特级教师俞正强在《种子课》有一个词“经验改造”,借《厘米的认识》一课来展示改造过程:让孩子认为“老师手中的一厘米比我们手中的一厘米长”、“北京的一厘米比金华的一厘米长”,通过一系列慢镜头改成“世界上的一厘米都是一样长”的。最近听了几堂课,发现“经验改造”已经在很多老师的心里留下了印象。如:《认识直角》一课,当学生初步感知,建立直角的表象后,老师通过以下步骤改造学生头脑中对直角的经验: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创造出直角,借助三角板验证是不是直角,同时渗透这些直角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是一样大的;学生彩纸折出直角,和老师折的直角比较,和同学手中的直角比较,合三角板教具上的直角比较,发现都一样大,同时也深刻理解了“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再如:《路程、时间、速度》一课对“速度”含义的解读,也是建立在学生比快慢的经验上,通过大量的例子对其进行改造,发现规定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即速度。在概念课中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对改善学生的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

读后感二: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出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项静芳)

时常在反思,到六年级了,该教给孩子什么知识。看到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的管理经验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简短的十几余字,从行为和心理两方面概括了郭橐驼植树的经验,充满了辩证法。这短短的十几个字,也出现在俞特的《种子课》一书中,有的人种树就违反了这些要求,常常因希望树快快成长而隔三差五去摇动一下,且不停地淋水施肥,有的还天天将小便尿到新种树蔸上,结果是事与愿违,跟拔苗助长一样,好心办成了坏事。其主要原因是违背了客观规律。教书育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里的“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并非听之任之,撒手不管,而是要“爱”到要害处,“管”到点子上,是动与虑、行与思的有机结合。

三、实践提升,由点及面

开展“主题研讨”式实践活动,是以学科教研组为研究单位,每一位教师都是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研究主题的聚焦下,在与研究者或同伴的对话、协商等互动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寻找自身与别人的差距”,不断“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实现“理念更新”与“行为改进”,最后达成发展。

(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主题式”研讨,首要的任务是发现问题,遴选主题,确立研究的主题或专题。我们邀请市教研室相关专家对学校进行专题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大家明白,问题是校本主题教研的出发点。教研组长带领各备课组从分析教材和分析学生入手,确定一学期研讨主题,并经过专家帮助论证,指引课例研究方向。

(二)组建小组,学习理论

教研组长根据每位教师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教学能力组建教师小组,每个小组由4—6位教师组成。每位小组长根据本组的观察视角,查找、筛选一些对研讨有帮助的材料,学习相关理论和经验文章。专题学习具体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实践前学,定期学习一些与主题接近的理论资料;二是实践中学,从理论的层面对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寻找其根源;三是实践后学,对实践过程中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与交流。

(三)研究课例,研讨反思

教师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次学习和集体备课,由第一位执教老师,其他教师一起观课。议课阶段,先由执教教师讲课,包括上课设想解读、主题达成情况反思;再由教研组其他成员发表观点,讨论交流。

(四)优化策略,行为跟进

通过对课例的学习、研究,结合专家的点评,形成改进思路。第二位执教老师根据第一阶段观课教师提出的建议和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在另一个班级再教,观课教师分小组再次对课堂进行观察和记录。

(五)专题研讨,反思自我

在这一环节中,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研讨反思: 一是比较再教和试教,围绕研讨主题,有哪些教和学的行为得到了改进,获得了哪些实践性智慧;二是对再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课例研究小组成员记录整理后形成进一步的改进思路。

下面是几位老师听完课后的评课:

余老师能够在每个教学环节思考如何运用我们学过的理论,用得最好的是精制,一是课前游戏,如何记忆;二是图形转化、找联系这个过程。以后我们在设计时要多思考,要学会用理论来支撑教学。

——《梯形的面积》

如何利用内部动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如何操作是一个困惑。概念课的教授就应该先从大量的体验开始,从生活中的例子抽象出来的。

——《生活中的比》

学生在初步探究平面图形的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这一环节中,为了打破学生固有的观念,形成新的经验,教师设计了第三幅图,但学生都认为它能够围成一个长方体时,教师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安排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看一看,借助学具,在学生折叠后发现仅仅对面相等是不能断定一幅展开图能否围成一个长方体的。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折叠》

我们从随机研讨到主题研讨,从一课同构到一课多构,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定位给教师们创设了展示锻炼的平台,关注了培训的实效。2011年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起始课研究”8节、“空间与图形”15节、“数的概念建构研究”13节、“数量关系研究”2节的主题式研究。

四、依托研讨,展示团队风采

每个学期,我们组都会接受教育局的指派、受兄弟学校的邀请进行专门的支教活动和送教下乡活动。近几年,我们组先后派出骨干青年教师江苏龙、倪丽丽、施秀娟等老师前往现代实验学校交流,深受各结对学校的好评;我组青年教师冯美艳、余庆玲、章颖、雷燕等老师也频频出现在各个级别的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的舞台上,每次活动展示出的是我组一位位青年教师们不一般的精彩,博得的是来自各个层面不一般的喝彩,凝聚的是全体数学教师们的聪明和智慧。正是拥有这样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我们学校的数学教研组被评为金华市开发区优秀教研组。我们组一批骨干的青年教师在这个舞台上努力付出、不断成长;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从这个舞台走向更高的舞台。

过去的几年,我们数学组教师硕果累累,但我们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的老师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探索着,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和学识,向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的目标不断跋涉着,并以自身的发展推动着教育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九诠,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弘等.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