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土地整理下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6-08-11谭远宁

大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整理耕地土地

谭远宁

(北流市国土资源局塘岸国土资源管理所 广西北流 537408)

试论土地整理下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谭远宁

(北流市国土资源局塘岸国土资源管理所 广西北流 537408)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想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采取土地整理的措施,否则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庞大的人口基数。土地整理是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理,提高耕地的质量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最终实现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土地整理会对区域内的水环境、植被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土壤环境、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影响,在进行土地整理时一定要制定好生态保护的策略,以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机制和管理体系,监督好土地整理工作。

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保护

1 前言

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于,人均耕地面积太少、优质耕地消耗太快、耕地的总体质量比较差、局部地区土地严重退化等等,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耕地的基本国情。由于中国人口基数本就很大,因此即使实行了多年的计划生育却依然无法有效控制人口的飞速增长,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的用地供需矛盾已经接近激化的边缘。现在,我国的耕地无论是质量上还是面积上都已经严重不足,优质耕地不到全部耕地面积的1/3,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做出改变,因此土地整理的策略应运而生。

2 土地整理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2.1 土地整理对于水环境系统产生的影响

土地平整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会对水环境产生比较重大的影响,因为土地整理不仅改善了道路系统,还改善了水资源管理系统和自然条件。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一定会对某些地域的水文产生影响,包括地下水或表面河流,甚至会干扰地面河流的产生过程[1]。农业一般都靠近大型的河流或湖泊,在进行农地整理的时候一定会对河流湖泊的流向、流量以及流域面积产生改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洪水或干涸。另外,小型的溪流是比较脆弱的水环境系统,在进行农业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这种水环境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甚至完全摧毁这一环境系统。

土地整理势必会对周边的水文结构造成影响,对周边地区的水资源配置以及水质产生改变。例如修建水库可以被看作是土地整理的一部分,而水库建成后对河流的上下游都会造成巨大影响:在水库的上游,大量土地被淹没,河流的宽度和深度成倍增长;在水库的下游,大量河床裸露出来,增加了更多的可耕作土地。

2.2 土地整理对于植被数量结构以及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砍伐森林等情况,因为要增加耕地面积就必须牺牲部分林业资源。如果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唯一目标进行土地整理工作的话,势必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图1某地区进行土地整理后,整理的天然林业面积下降了0.8%。

图1 某地区林业面积趋势

为了将周边零星的土地整合到一起并开发为耕地,就不得不采取削减森林面积的做法,虽然有效增加了可用耕地的面积,但是却导致植被数量的大量减少,使得整片地区的生态系统变得单一,不利于应对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个严重的打击。

2.3 土地整理对于土壤环境产生的影响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一定会对当地的土壤结构、土质等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没有对土壤的表层和斜坡的土壤进行压实处理,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对种植在上面的农作物也起不到防止侵蚀的保护作用。当土地整理改变了当地的土壤结构和质地时,会造成土壤肥力的流失,而且会加剧土壤的退化,可谓得不偿失。

2.4 土地整理对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一定会对附近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环境受到改变,就会迫使某些无法适应新环境的物种要么逃离、要么消失,不管是哪种结果,最终都将导致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的影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将不同程度地减少。例如从西欧国家和斯洛文尼亚的土地整理经验得出,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往往只重视目标作物的生长而不考虑周边的生态环境,最终导致那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想要再恢复到土地整理前的状态可能需要百年以及不计其数的资金投入。

3 生态环境的保护策略

3.1 给予生态学基础理论下进行土地整理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它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生态环境而独立存在,因此,在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下进行土地整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进行土地整理之前要根据当地的生态基础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充分利用当地生态的特点,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生物特性进行土地整理,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前提下尽量做到双赢,即成功实行土地整理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当地生态的正常运作。

3.2 重视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当今的发展既要保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因此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2]。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尽可能的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整理土地,就要保证对环境的破坏做到最小的限度,并且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要注意周边环境可维持的时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现在无法解决的同时满足生态平衡和土地整理的要求能够被我们的子孙后代解决,当然前提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

3.3 加大对于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

如果想要保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甚至促进生态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整理,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简单的整合零碎土地虽然廉价,但不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果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能够得到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等专家的帮助,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所以投入足够的资金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在研究如何保证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整理这一课题时,如果有专业的实验室供相关专家做研究的话,那么最终的效果一定会优于纸上谈兵之后进行实践的效果。

3.4 重视景观生态设计

景观生态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建立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国内的很多园林等景观在建造时就已经充分考虑了如何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例如武汉的金银湖湿地生态公园就是在金银湖边建造的一座观景公园,它完好地保存了建造前的金银湖湿地生态,只在芦苇丛上架设廊桥、在岸边铺小路,做到了基本维持金银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原样。

3.5 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监测

为了保证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很多的呼吁或者理念,只要没有人监督、测评,就会成为空话,保护生态环境也如此,其中偷懒和节省成本是在进行土地整理过程中破坏环境的主要原因。最好的监督做法是,在进行土地整理之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做一个评估和监测,以具体数字的形式记录下进行土地整理前的当地生态状况;在土地整理刚完成的阶段再做一次监测,依然以具体数字的形式记录下生态状况;最后分别于完成土地整理后1年、2年、5年等时间段做多次监测,记录下数据。如果完成土地整理后的当地生态系统受到很大影响,相关执法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3.6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对人最好的规范,在应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立法就成了最佳的监督措施。目前我国对土地整理的规范还不够健全,土地整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与此同时,又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去规范、限制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尽早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立法时应考虑周全,并制定具体的规定,例如: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如果污染、填占、改道河流,应予以怎样的处罚;如果破坏了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应予以怎样的处罚等等。

4 结束语

虽然我国面临耕地面积不足的严峻现状,需要对土地进行高效的整理,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本文针对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做到扩大可用耕地面积的同时维持优质生态环境,为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尽自己的一份力。

[1]吴超.探讨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1):5626~5627.

[2]廖洋.新时期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优化策略[J].财经界,2014(15):277.

F301.2

A

1004-7344(2016)10-0192-02

2016-3-17

谭远宁(1975-),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乡镇土地整理、测量、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整理耕地土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我爱这土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分土地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