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2016-08-11李俊飞
李俊飞
(重庆蜀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 401147)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李俊飞
(重庆蜀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 401147)
泥石流的发生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因此针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应积极做好防治工程。
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工程
引言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山谷沟深,地形坡度较大的区域,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携带大量的沙子和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快速流动性、流动性大、材料容量大、破坏性强等特点。泥石流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周期性。诱发原因是自然原因,垃圾邮件的黑客,不合理的开发、次生灾害。
1 工程概述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居阿坝藏族自治州东南部,龙门山中段,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与四川盆地凹陷带的结合部,G213和G317两大生命线从其境内通过。锄头沟为一条老泥石流沟,曾于1976年和1999年雨季暴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财产损失。受5.12地震影响,流域内新发生了大量的崩滑不良地质现象和次生地质灾害,松散固体物源增多,泥石流易发程度提高,危险性加剧,5.12地震期间,沟口段曾安置了大量的村民住户,是汶川县震后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2013年7月上旬,汶川县爆发持续性特大暴雨,本次降雨量导致锄头沟再次爆发泥石流,曾一度阻断了都汶高速公路和G213线,当时泥石流呈黏稠状,泥石流固体物源漫过高速公路桥面冲入岷江。导致羌锋村1、2组10余户房屋受损,都汶高速公路桥洞被於满,都汶高速公路被淤埋约200m,原锄头沟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已建的拦挡工程和排导槽完全损毁,沟道中下游被抬高4~5m,造成人员伤亡3人。据现场估算,此次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约为38.5×104m3。现锄头沟下游沿沟两侧居住着绵虒镇羌锋村2、3组村民40户173余人,沟口为都汶高速公路和G213线,严重威胁临近村民的人身财产和交通干线的正常运行。为了切实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确保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决定开展阿坝州汶川县锄头沟泥石流应急勘查与设计工作。
2 项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2.1 地质灾害灾情分析
锄头沟位于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岷江右岸,距绵虒场镇约1.5km,沟口地理坐标为东经103°28′46.5″,北纬31°20′28.0″。堆积区前缘有都汶高速公路和G213国道通过,沟内有机耕道通至羌锋村4组,总体上下游段交通较为便利,但上游段为峡谷地貌,没有公路相通,沿沟多为崩塌堆积物分布,通行非常困难。其位置及交通情况如图1。
图1 勘查区交通位置图
2.2 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锄头沟为老泥石流沟,1976年和1999年暴发泥石流,5.12地震后至今,主沟尚未发生泥石流灾害。但流域内松散固体物源量大增,锄头沟在暴雨条件下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锄头沟直接威胁对象主要为沟口居民集中居住区及都汶高速公路和国道G213,现锄头沟下游沿沟两侧居住着绵虒镇羌锋村2、3组村民40户173余人,一旦发生泥石流,不仅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将影响映汶高速的正常运行。一旦锄头沟泥石流爆发,大量泥石流进入岷江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因此,锄头沟泥石流目前危害程度属特大型,进行勘查和治理及其必要而紧迫。
3 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根据本次勘查成果,锄头沟泥石流不是由由典型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组成,锄头沟泥石流流域不是由典型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组成,特别是没有典型的流通区。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和运动机制及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的分布,将沟域划分为三片:锄头沟上游段、各支沟上游植被发育,地震中未出现大的变形破坏迹象,主要为基岩区,物源分布较少,因此划为泥石流形成区(清水区);锄头沟中游以下至土地庙两岸及各支沟中下游段崩滑现象发育,沟床堆积物丰富,为沟域内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划为泥石流形成区(物源区);土地庙以下段为泥石流流通堆积区。
锄头沟支沟发育,发育有大小不一的支沟有16条,主要有5条较大的支沟,也是本次参与泥石流的支沟,其中左岸有3条,右岸有2条。另有11条地震后形成的小型冲沟,沟长几百到一千多米不等。而各支沟普遍沟谷狭窄,纵坡陡峻,沟道狭窄,水动力条件良好,“5.12”地震后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松散固体物源丰富,泥石流易发程度较高,支沟泥石流为锄头沟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较丰富的物源补充和动力条件。
表1 锄头沟各沟域基本特征表
4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4.1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析与评价
锄头沟泥石流流域内5.12地震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的锄沟流域长度更强,固体杂物的来源;泥砂沿供应充足,补给长度比57%,沟谷纵坡244‰,所以整个河谷纵坡,尤其是来源渠道纵坡,有利于泥石流形成;沟口健二泥石流扇不突出的主要河流,仅在高水分迁移的主要干流;区域构造隆起区,沟壑和侧向侵蚀和强地震活动强烈的泥石流发育有利。地震后,流域植被覆盖度较低,平均植被覆盖率为50%,5.12级地震后有的地段坡面结构变得松散,坡面滑塌现象发育,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可能加剧,可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一定的固体物源;区内主要出露元古界黄水河群(Pthn)、志留系茂县群(Smx)、花岗岩体(γ)、闪长岩体(δ)、花岗闪长岩体(γδ)和第四系残坡积物、崩坡积物等,沿沟松散物总储量丰富,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1~10m,松散物源丰富;沟岸山坡坡度一般在35°以上,沟谷形态为“V”型谷,有利于物源和水源的汇聚和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流域面积21.7km2,相对高差1912m,沟谷堵塞程度中等。这些因素总体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育。
4.2 泥石流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前述对泥石流成因机制和引发因素的分析,锄头沟属暴雨沟谷型泥石流,泥石流规模主要与沟域内松散固体物源的累计和动态变化情况及与引发泥石流的暴雨情况相关,流域不良地质现象增加时,在松散固体来源的山谷积累更多,并遇到了集中的暴雨发生较大的泥石流灾害和地震,当地水土流失,松散的固体物质来源参与泥石流活动有很大增加,一旦发生严重的雨,它势必引发泥石流大规模的。
5 结束语
汶川泥石流的发生其实早在预警,专家们10年前就曾警告过舟曲地质问题,并在震后重建汶川后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这些都被忽视了。在自然科学数据的面前,我国的泥石流预警还远不到日本、欧洲等国家。汶川泥石流灾害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次生灾害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猛烈,我们的家园比想象中的脆弱。在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我们也要反思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是什么,是我们和如何处理的。
[1]崔鹏,韦方强,谢洪,杨坤,何易平,马东涛.中国西部泥石流及其减灾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3(2).
[2]洪毓康.土质学与土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
P642.23
A
1004-7344(2016)16-0143-02
2015-11-16
李俊飞(1983-),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