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现状

2016-08-11杜元灏

天津中医药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功能性针灸

李 晶,姜 涛,杜元灏,庞 博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193;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现状

李晶1,姜涛2,杜元灏2,庞博3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300193;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目的]研究现阶段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收集针灸治疗消化性功能不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分析其诊断、治疗的现状与特点。[结果]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RCT文章78篇。目前针灸治疗FD的诊断标准多为罗马Ⅲ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以单纯针灸为主,耳针、温针灸、穴位注射等也较为常见;腧穴选择主要以足三里、内关、中脘为主;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证型以脾胃气虚为主;疗效评定多使用以临床有效率为主的自拟疗效标准。[结论]研究结果亦证明针灸治疗PD的疗效肯定,目前临床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辨证分型,在疗效评价上缺乏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对随访和不良报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针灸;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现状;特点

中医学虽无功能性消化不良(FD)这一病名,但对“痞满”、“中满”、“胃胀”、“胀满”、“腹胀”、“嘈杂”等相关症状的记载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论述。针灸门诊适宜病症临床调查显示,本病是现阶段针灸门诊最常见病症之一[1-3]。然而,目前对于针灸治疗本病的现状与特点却鲜有研究。随机对照试验(RCT)作为循证医学优势证据,能反映一段时间某种疗法或药物治疗的情况[4-10]。因此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近36年针灸治疗本病的RCT,总结其诊疗现状与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策略

1.1.1数据库所有文献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15年)、万方数据库(WF,1979—2015年)与维普数据库(VIP,1979—2015年)。检索日期均截至2015年12月31日。

1.1.2检索方法关键词为:(1)功能性消化不良。(2)针刺。(3)艾灸。(4)温针灸。(5)埋线。(6)耳针。检索式为:(1)and[(2)or(3)or(4)or(5)or(6)]。检索文献时间范围为:1979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1.2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采用随机、半随机或仅提随机字样的RCT。2)研究对象:第一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年龄、性别、病例来源不限。3)干预措施:以针灸为主的治疗。

1.3文献排除标准1)个案报道、经验总结、综述、文摘、实验研究、理论探讨等研究类型的文献。2)全文无随机字样的文献。3)研究对象含有除功能性消化不良外的其他疾病。4)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1.4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研究者首先阅读所获文献题目和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后,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阅读全文,以确定其是否真正符合纳入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类评价,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采用Access2007数据库建立“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文献信息采集表”。内容涉及:文献的一般情况、疾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标准的判定,经络选用、腧穴的选择、辩证选穴、不良反应、随访与失访等内容。

1.5统计分析方法所有数据导入Excel表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RCT文章78篇。具体数据及分析如下。

2.1诊断标准使用情况统计对纳入的78篇RCT的诊断标准进行统计,主要采用了“符合罗马Ⅲ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67.9℅)”其余采用了罗马Ⅱ、自定义、书本等诊断标准,结果详见表1。

表1 现阶段针灸治疗FD的诊断标准Tab.1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D treated with a cupuncture at the present stage

2.2辨证分型及经脉腧穴应用情况统计结果显示,脾胃气虚型、湿热滞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寒及寒热错杂为常见的辨证分型,其中脾胃气虚为主要证型。

统计结果显示,足阳明胃经(53.7%)、手厥阴心包经(25.3%)为主要选用经络,足三里(69.3%)、中脘(42.6)、内关(36.0%)、天枢(18.7%)为主要腧穴,其余详见表2、表3。

表2 针灸治疗FD经脉选用情况统计Tab.2 FD acupuncture meridians selected statistics

表3 针灸治疗FD腧穴选用概况Tab.3 FD acupuncture acupoints chosen overview

2.3干预措施情况统计对纳入的RCT文章的治疗方法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虽然对FD的治疗临床使用的方法多样,但是单纯针刺仍占主要部分(39.7%)。其他结果详见表4。

表4 针灸治疗F D干预措施概况Tab.4 FD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s overview

2.4疗程情况统计在78篇RCT文献中,仅有3篇未描述每疗程治疗次数、总疗程数以及总治疗次数。其中疗程以28 d居多。20、30 d为1个疗程也有出现。其余详见表5。

表5 针灸治疗FD疗程概况Tab.5 FD acupuncture treatment overview

2.5随访与不良反应报告情况统计将纳入的RCT文章中是否进行随访与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只有11篇提到了随访,其中有8篇出现不良反应,均是西药组出现腹泻的情况,有关原因未提。结果详见表6。

表6 针灸治疗FD随访与不良反应统计Tab.6 FD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llow-up and adverse statistics

2.6疗效标准使用情况与结局指标统计78篇RCT文献疗效标准大部分采用的是自拟标准(56.0%),而结局指标大部分只用了临床有效率来判定,其余详见表7。

表7 针灸治疗FD疗效标准与结局指标统计Tab.7 FD acupuncture treatment efficacy standards and outcomes statistics

3 讨论

本文对近36年来国内关于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RCT文章进行搜索,总结其诊疗现状与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中医学虽无“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病名,但对“痞满”、“中满”、“胃胀”、“胀满”、“腹胀”、“嘈杂”、“胃脱痛”、“纳呆”、“呕吐”、“吐酸”等相关症状的记载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论述。如《素问·六元正经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肮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食欲不下”。《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寒由外侵……脏寒生满病”等[11-17]。因此在针灸临床上,使用何种诊断标准显得非常重要。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所使用的诊断标准是主要以罗马Ⅲ和罗马Ⅱ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为主(计60篇,占76.9%),基本符合国际化的标准。此外,有研究显示门诊符合FD罗马Ⅲ标准的患者比例较罗马Ⅱ标准高,两个标准入选的患者在一般情况资料、重叠症状上无明显差异,两种标准一致性尚可,但是罗马Ⅲ诊断标准将诊断FD所需的最短病程由12个月缩短为6个月,38%的FD患者得到了早期诊断[18-26]。因此,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更建议采用罗马Ⅲ的诊断标准。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目前FD的辩证分型以脾胃气虚、湿热滞胃和肝气犯胃等证型为主,但是总体上大部分研究缺乏辨证论治分型。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却没能较好地体现在针灸治疗本病上的临床研究中。虽然RCT要求施用于同一组的干预措施要保持一致,才能确保观察的准确性,但将RCT与针灸结合时,要考虑到临床实际情况,确保主要治疗方法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患者不同证型给予适当加减。治疗选取的经脉上除了常用的胃经、脾经之外,手厥阴心包经也占据了很大比例(25.3%),同样在穴位选择中除了足三里、中脘等经典穴位,内关穴也是一个重要穴位,说明在临床治疗中心包经穴位尤其是内关有着很好的疗效。本病干预措施以针刺、电针和温针灸为主要方法,这一结果也证明了FD是单纯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即可取得较好疗效的病种之一。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现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都采用每日一次的治疗方式,同一种手段采用的疗程亦没有统一的规定,疗程从20、28、30 d不等,尽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从侧面也反映出针灸治疗FD最多1个月即有显著效果,这对于临床疗程设定有指导意义。

国内目前有很多疗效标准可以用来评定针灸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9],但目前大多仍使用自拟的疗效标准,其中以临床有效率为主。临床疗效的有效率是根据自拟的评定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与无效,其中临床疗效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这种方法虽然能清晰、明确的指出某种方法的治疗效果,但在评价时使用显效、有效这种等级变量资料,几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难以界定。分析结果时却采用二分类率的变量如总有效率,使得最后的结果的真实性也受到怀疑。此外,对于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缺乏客观性,准确科学的反应FD疗效标准的相关指标如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以及实验室指标等采用的文献篇数较少。

此外,缺乏对随访与不良事件的报道。这些往往是许多读者关注的内容,随访反映了该疗法的远期疗效,不良事件反映的是这种治疗方法的弊端。这些内容都对试验的合理性、可推广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针灸治疗FD的诊断标准多为罗马Ⅲ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以单纯针灸为主,耳针、温针灸、穴位注射等也较为常见。腧穴选择主要以足三里、内关、中脘为主。选取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证型以脾胃气虚为主。疗效评定多使用以临床有效率为主的自拟疗效标准,研究结果亦证明针灸治疗PD的疗效肯定。目前临床研究的主要问题缺乏辨证分型,在疗效评价上缺乏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对随访和不良报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杨敏.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9.

[2]张雯.俞募配穴为主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9.

[3]时会君,张俊清,国华.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9,23(9):732-733.

[4]李朵朵.辨证取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远期疗效的临床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5]黄琪,马朝阳,万文俊,等.辨证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9):4-6.

[6]孙敬青,张琳.“老十针”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7):9-11.

[7]范惠珍,盛建文,鲍蔚敏.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2):203-204.

[8]刘巧媚,周利,胡晔,等.针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65-68.

[9]邢彦伟.穴位贴敷验方调胃化食散配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积滞症68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全国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2.

[10]张志杰,谢胜,杨文革,等.药穴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J].四川中医,2011,29(9):116-117.

[11]孙靖若.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1(7):95-96.

[12]刘燕丽.穴位埋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7例[J].陕西中医,2012,33(9):1207-1208.

[13]何灿丽.莫沙必利联合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1):2906-2907.

[14]袁志超.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9.

[15]杨金梅,张唐法,黄国付.热敏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3例[J].江西中医药,2011,42(3):43-45.

[16]郭李柯,张超贤,郭晓凤.电针联合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12):1071-1077.

[17]李杰,马占军,梁桃.针灸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中国康复,2009,24(3):197.

[18]林源,陈旭军.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1):16-17.

[19]兰蕾,常小荣,严洁,等.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J].中国康复,2010,25(1):30-31.

[20]王锦.针刺配合走罐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1):176.

[21]陈素,姚志芳.针刺拔罐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J].福建中医药,2010,41(5):41.

[22]武琳.疏肝调脾针刺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0,20(10):885-886.

[23]刘巧媚.针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睡眠障碍临床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24]兰蕾.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

[25]彭随风,时昭红,杨家耀,等.电针刺激内关和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学会,2009:4.

[26]姚学敏,林琳.FD罗马Ⅲ与罗马Ⅱ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683-684.

(本文编辑:张震之,于春泉)

Curr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functional dyspepsia

LI Jing1,JIANG Tao2,DU Yuan-hao2,PANG Bo3,
(1.The Acupuncture Institute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2.The Acupuncture Departmen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3.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Objective]To discuss pres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s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FD).[Method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s(RCTs)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FD were searched and identified for the analysis of its 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Results]A total of 78 trail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clusive criteria.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ost current standard of diagnosi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FD is that from the RomeⅢDiagnosis Criteria;acupuncture would be the main theraputic method for FD,and also common with auricular acupuncture,warm needling and acupoint injection methods;the main acupoints in selection are Zusanli,Neiguan and Zhongwan;most commonly selected meridians ar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and jueyin meridians;and most patterns of syndromes are Qi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damp-heat of stomach and liver Qi invading stomach.The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is inclined to clinical efficiency with self-protocal standards.[Conclusion]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for FD are obvious while lack of rigorous evaluation critetia as well as reports on follow-up and adverse reaction.

acupuncture;functional dyspepsia;current situation;feature

R573

A

1672-1519(2016)05-0270-04

10.11656/j.issn.1672-1519.2016.05.04

李晶(1978-),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病谱。

杜元灏,E-mail:jpjs_cn@sina.com。

2016-02-14)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功能性针灸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