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遵循动作技能规律构建三维单元的实践
2016-08-11彭海林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江西九江332000
彭海林(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江西 九江 332000)
体育教学遵循动作技能规律构建三维单元的实践
彭海林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江西 九江 332000)
当前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技术、体能、运用”三维模式,笔者观摩参考了一次“技巧类”教学教研活动,一位教师通过“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教学内容,并形成以“单元”为主体内容体系的活动引发了观摩教师们的思考。4节研讨课或多或少根据这个理念展开,有些结合比较紧密,有些略有体现。令大家感悟较多的是一位教师的“鱼跃前滚翻”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其设计的单元教学还是本次课时教学,三维理念下的组合练习方式,让观摩教师们有了直观的感受,为我们以后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指引了方向。
1 “鱼跃前滚翻”教材分析
“鱼跃前滚翻”是《体育与健康》的基础教材,由蹬、跃、撑、滚等技术环节组成。它对提高学生身体控制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协调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现实生活中培养自我保护能力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该任课教师从简化复杂技术,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入手,根据认知与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抓住鱼跃前滚翻技术动作的基本环节,通过分阶段练习,将鱼跃前滚翻动作中“蹬”“撑”“团”“起”4个阶段动作进行分解练习,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熟练学生的技术动作。通过分层教学的设计与运用,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和提高。该教材对学生而言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存,比较适合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助于学生学练积极性的激发和体育兴趣的培养。
2 疑 问
2.1 疑问1
疑问1为:单元课时安排是否合理?
该教师在“鱼跃前滚翻”单元教学设计中。“从技术为载体,重在发展学生体能”的角度出发,将5个课时分成:技术维度1课时,体能维度3课时,应用拓展1课时。
思考:体操教学技术维度的安排是否过少?尤其是像“鱼跃前滚翻”这样对于动作技术要求较强的内容仅仅安排1课时的技术教学,学生就能掌握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技术?即使如另一位教师所言:“3个单元的构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是单独割裂,是‘技术、体能、应用’。”3个小单元合成1个大单元,技术的主线依然存在于整个单元中,但1课时的技术主线在5课时中,确实是嫌少的。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有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4个阶段。泛化阶段的教学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如何做动作的清晰影像,知道学什么,要做什么;分化阶段,就是需要通过精讲多练,反复强化动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本体感受,强化运动记忆,在学习中体验正确动作;而巩固阶段,可加强练习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丰富已有的运动记忆,体验做出正确动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最后的自动化阶段,是要通过多种练习和竞赛,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丰富运动情感体验,提高运动能力。由此来看,“鱼跃前滚翻”这样的内容用1课时的技术教学仅仅只做到泛化,进入分化还不一定,因此在泛化和分化这两个阶段应以提高技术为主,做到掌握正确的动作,只有进入巩固和自动化的阶段,把重点移到体能和应用维度比较适合。
建议增加“鱼跃前滚翻”单元计划中技术维度的课时,减少体能维度的课时,修改为技术维度2课时,体能维度2课时,应用拓展1课时。以此类推,如果是动作比较简单易学的,也可采用1-2-1的课时分配,如弯道跑,又如球类教学中的应用教学部分,则可调整为1-2-3这样的课时分配。
2.2 疑问2
疑问2为:组合教学形式非常有效,既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组合顺序可否调整?
本次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这样安排的。练习1:复习“鱼跃前滚翻”练习5次。练习2:“兔跳”练习5轮。组合练习3:“鱼跃前滚翻”接“兔跳”练习加“鸭子步”回6次。组合练习4:“鱼跃前滚翻”目标第一线接兔跳练习加鸭子步回约4次。组合练习5:原地收腹跳接“鱼跃前滚翻”加“鸭子步”5次。组合练习6:原地收腹跳接“鱼跃前滚翻”加弓步6次。组合练习7:收腹跳过小垫子接“鱼跃前滚翻”加跳回5次。组合练习8:三连跳和收腹加跳过小垫子接“鱼跃前滚翻”加跳回2~3次。练习9:3次积分赛,以线积分。
思考:该课任课教师虽然在课时教案中写了第3课时,可比较单元计划和课时教案,我们不难看出本课是单元计划中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看,尚处在分化阶段,重点是以正确动作形成为主。练习1和练习2正是动作技术的改进。组合练习3和组合练习4的形式,非常有利于动作的提高,不仅对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有帮助,在体能和应用维度上同样有体现。而从组合练习5至组合练习8,都是在“鱼跃前滚翻”之前加了收腹跳、跳障碍的练习,个人认为是有争议的。在练习4以后,技术主线还是走改进学生“蹬、撑”动作为主,而学生在原地的“蹬、撑”的动作还做得不是很好前提下,加上另外的动作,会不会给技术动作的掌握带来隐患。从学生的练习效果看,取得的效果也是值得探讨的。对于一些协调性较差、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做这些组合动作时比较困难。
3 建 议
3.1 建议1
这些组合设计本是极好的,只要稍微改变组合顺序即可。如改变组合练习5:鱼跃前滚翻加原地收腹跳接鸭子步5次;改变组合练习6:鱼跃前滚翻接原地收腹跳加弓步6次;改变组合练习7:鱼跃前滚翻接收腹跳过小垫子加跳回5次;改变组合练习8:三连跳:鱼跃前滚翻接收腹加跳过小垫子加跳回2~3次。本次课的运动负荷是比较大的,我们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减少组合。
3.2 建议2
经过前2课时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动作技术上已经有一定的正确性和规范性,而且具备了一定的体能基础,因此,也可将原本的组合练习5至组合练习8调整到第3课时进行教学。
三维构建单元的效果非常明显,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乐于学习。即使是在非常疲劳的状态下也努力完成练习,其中有一个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受伤情况,在教师提出休息时,他还是一定坚持要完成练习。
最后,还需注意的是要控制运动负荷。本次课中技能与体能的安排是很紧密的,而且运动量非常大,初步统计,课中学生每人做“鱼跃前滚翻”约有40次,“兔跳”5轮约20个,不包括素质练习和收腹跳、蹬摆等练习。
我们都知道没有足够数量的身体练习,要掌握运动技能是不现实的。体育教学就是在练习中成长,在练习中学会。但在大运动量的前提下,肌肉在疲劳的状态下则不利于动作技能学习,会影响动作技能的掌握,肌肉控制能力下降会使动作掌握不正确。加上学生基础不同,个体素质不一,设定一样的负荷强度可能对有些学生不及,而对有些学生就过了。因此合理控制练习强度,注意运动安全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在设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时,尤其应注意根据目标确定强度,控制组合强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随时观测全体学生的状态、反应、行为动作表现,如出现反应迟钝、动作缓慢、身体不适,则说明强度太大,应安排学生立即停止随后练习,做积极性恢复练习。我们应提醒学生自我监测运动心率或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通过自我监测掌握负荷强度。
在单元教学中有机结合技能和体能,延伸至运用,必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期待在下一个活动中,这个理念能有进一步的体现,集众人之智,提众人之能。
4 结 语
构建“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单元,应根据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来设置课时,合理构建小单元,根据教学内容调整课时,合成有效大单元。对于像“鱼跃前滚翻”这样的技术难度较大的内容,应增加技术维度的课时,建议调整为技术维度2课时,体能维度2课时,应用拓展1课时的大单元。组合练习方式能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但在设计组合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基础,学情状况,根据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情况调整组合顺序。最后,还需注意合理控制运动负荷。
[1] 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耿小军.再谈体育新旧课标对比中践行体育课改[J].求知导刊,2015 (20).
[3] 刘明洋.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设计[J].求知导刊,2015(20).
[4] 李长山.巧用心理学效应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5 (35).
G804 文献标识码:A
1674-151X(2016)03-070-02
2016-01-16
彭海林(1981 ~),中教中级,本科。研究方向:高中体育教学、青少年足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