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困难生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2016-08-11胡晓燕
胡晓燕
摘 要:通过对学习困难生的心理障碍成因分析,找出困难生的心理障碍的防治和转化措施,并在教学实践中试图找到一些促成有效合作学习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障碍;成因分析;有效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的“应试教育”迫使教师注重培养优秀生,设法提高中等生,而忽视困难生,甚至放弃困难生。在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顺利进行,新理念也正在走进每位教师的心田:教学是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更新观念,重视、爱护和研究困难生,掌握困难生的心理障碍,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环境,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
二、困难生的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1.意志障碍——教师心理因素
通过对我校科学教师的课堂观察、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科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心理调控素质和学生学情、心理及行为表现进行调查分析,造成困难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普遍的原因还是心理障碍问题。教师在升学率的沉重压力之下,急功近利的心态十分严重,这种心态导致对学业成绩差异的学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而使困难生对老师敬而远之,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对立。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观念,“教师说了算”使教学成为单向传递,缺少交流互动,仅凭教师的主观意识出发,学生的愿望、要求和情感均受压抑,使课堂环境压抑和沉闷,造成学生意志障碍。学习缺乏自觉性,外界一些微小的刺激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没有内在动力。困难生中的多数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远比其他学生差,对问题不愿做较长时间的艰苦钻研,常回避失败,缺乏坚韧性。困难生的心情多数处在厌烦、焦躁的抑制状态,从而使自己兴趣始终未能激活起来,常感到学习科学太难,觉得无味,进而丧失兴趣,越不想学习就更不会学习,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最终成为学习的失败者。
2.情感障碍——教师教学行为因素
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比较落后,导致课堂上缺乏生机、活力,仅像传授知识的机器。长此以往,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甚至包办代替,使课堂教学失去民主性,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不敢做、不想做。困难生的基础知识本来就薄弱,知识缺漏严重,偏偏要求他们和尖子生一样,不依不饶。由于脱离了他们的实际,所以心理负担过重,萌生抵触情绪,使他们害怕甚至厌恶学科学,最终放弃学科学。有些教师教法单一、不灵活,忽视个性差异,只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培养,更不注意关心困难生实际心理需要,上课缺乏诱惑力和感染力。甚至有的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即倾向某些人而冷漠另一些人的行为,出现恰有许多与困难生需要相抵触的情况,从而造成了困难生的情感障碍。
3.思维障碍——学生心理因素
由于学生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意志薄弱,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怕被教师批评、指责,采取逃避、放弃的态度,同时学生自尊心很强,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于是造成心理上的焦虑,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构成了他们的思维障碍。看问题片面、孤立,思维往往不能与教师思维同步,常处于茫然的状态,总习惯于表面的直观形象思维,缺乏更深层分析和综合揭示问题实质的抽象思维。“双基”不扎实,对物理概念多半是一知半解,对解题方法机械模仿,从此形成思维呆板,一旦改变问题的方式,就造成思维混乱,也不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替换方案,使思维受阻。
三、困难生的心理障碍的防治和转化措施
困难生的心理障碍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方面,只有在掌握问题存在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对策来防治和转化困难生,从而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1.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在教学中不仅在传播知识,同时也在创设和影响课堂心理环境,而这种创设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1)敬业爱岗。以满腔的热情投入科学教学中,以自己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科学世界的奥妙。(2)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通过自学、培训、讲座和团队活动等手段,如学习《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和《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并善于用所学理论来调控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品质。(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教师应有“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的理念,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升学的压力,消除“重优轻差”的观念,营造和谐科学课堂心理环境。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积极合作。困难生往往有自卑心理,会因成绩不理想而愧见老师,更不会主动请教老师,长此以往,问题越聚越多,思想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就愈感到困难。教师要放下“师架子”,善于与学生沟通,关心和理解困难生,平时多找他们谈心,用无声语言向困难生传递亲切、理解和信任、期望、赞许的信息,如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拍拍肩膀,亲切的抚摸,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学生感到老师很亲切,是良师益友,从而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科学课;不时在作业本中写几句赞扬的话等都会给困难生无形的力量;对他们“三优先”,即提问优先、辅导优先、学习检查优先,“以情促教,以情优教”,取得困难生“情感”的心理认同,消除困难生的偏见,做到双赢教学。
3.鼓励运用质疑策略,创设宽松的思维空间
针对困难生认识能力差思维能力弱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形成过程,以降低教学起点。要采用慢镜头、小步子甚至倒退的手段,给困难生搭起思维的小台阶使他们拾级而上。教学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根据学生性格、成绩和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以学习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将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允许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从中尽力挖掘弱势群体在合作交流中的潜能,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质疑的方法可以有三种: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想质疑;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敢质疑;探索质疑方法——使学生会质疑。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品质,笔者鼓励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做到“五让”:让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让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让学生勇于进行探究的尝试;让学生探究问题永不满足;让学生遇事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些质疑调控策略,可以消除教师权威障碍,提供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增强参与意识,敢于标新立异,让学生在安全、轻松、愉快的科学课堂环境中做真正的学习主人,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困难生转化和防治工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师首先必须懂得困难生的心理特点,做到以防为主,防止和转化并举的控制措施,并给予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自身心理调控,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探究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心理环境,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彼此接纳,张扬个性的安全心理场所,能积极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2.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李蔚.课堂教学心理学[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6.叶发强.初中科学教材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省回浦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