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读古诗词
2016-08-11刘花兰
刘花兰
国学现在成了人们口中的香馍馍,似乎只要染上点国学,就故弄玄虚起来。到底什么是国学呢?大而言之,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的总称;小而言之,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而今天我要谈的是国学中的精粹——诗词。说起诗词,虽然美则美矣,但真正能入得门,读得通透的又有几人?所以,不知让多少初中生头疼,老师教学无奈。我其实也看不懂多少,但发扬愚公精神,加上千虑一得,斗胆晒几点心得:
一、多读诗词,培养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是理解古诗词的不二法门。多读首先要朗读,在读了几遍后,逐渐进入了诗词的情境,其含义自然也显山露水,长此以往,语感也就在吟诵中自然地增强了。王国维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诗境最高。朗读中,那个悠然忘我、白鸟翩飞的美好情境自然会浮现脑海。其次要背诵,只有背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胸中有了一定的诗词积累量,也就为以后理解诗词铺上一方沃土。没有积淀谈何理解,一方贫瘠土地怎么会结出肥硕的果实。只有背熟了,才能在生活的历练中慢慢领悟。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读诗词也是如此,每走一步,理解就深一步,所以初中生学古诗词千万要多读、多背、多积累。
二、紧扣词句,学会翻译
古诗词与文言文统称为“古诗文”,只是古诗词是高度凝练的古文,是古文中的瑰宝,更有艺术性,理解难度也更大。如果学习理解文言文需要翻译,古诗词则更需要翻译,更需要通过翻译来理解诗句的含义。所以,我教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时候,是先让他们翻译一遍,连句成篇,才好在脑子里有个初步的印象,这叫作读懂诗意。这一步是鉴赏诗词的基础,不可或缺。那么如何翻译古诗词呢?方法很多。
一是组词。因为古文只有单音节词,没有双音节词,读的时候要学会组词,连词成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很多学生默写起来总是会出错,写成“但愿能长久,千里共蝉娟”,就是翻译不到位的结果。此句正确的翻译是“我只愿天下有情人都能长长久久,哪怕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其中“人”是天下人,“婵娟”是指嫦娥,代指月亮,所以只能是女字旁了。
二是想象。只有通过联想与想象诗词的情境,才能将一些看似无理的词连缀成通达的句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很多学生只是读读背背,却都不能理解诗句的含义。词的上阕是写举头望天,观赏月亮,那下阕是什么东西“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呢?自然是月光,而且视角也由上往下,合乎情理,所以词句应翻译为“月光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照着雕饰美丽的门,月光朗照,我一夜无眠”。
三是推敲“巧”词。诗词中的词,有的经过反复推敲,用词非常精巧灵动,一个词成就了一个经典名句,是整首诗词的灵魂,理解了这样的词,也就理解了整个句子。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不是飞来天镜而是月亮映在水里形成的倒影像一面镜子悬于天空。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使江南的水岸边生机盎然。当然,读懂诗词,不仅仅是翻译成句,还要进一步鉴赏诗词的艺术技巧,但翻译却是鉴赏的基础。很多学生连诗词基本意思都看不懂,却奢谈什么鉴赏技巧,只能是空中楼阁。
三、兼顾五环,抓准关键
“兼顾五环”是指读古诗词的时候,要从头至尾通读诗词的五个环节,不遗漏任何一个环节,或许它就是解题的突破口。“稳抓关键”指要抓住各个环节里的关键词,重要内容,它才是理解诗词的点睛之笔。第一环节“题目”,是诗词的有效信息。如题目《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抓一个“送”字,点明这是送别诗,诗句都围绕“送别”来写,理解起来就不难了。再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抓住“左迁”之义,也就是被贬,是理解此诗的关键所在。第二环节“作者”,也是一个隐含的信息。如看到李清照,就要想到她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想起她悲凄婉约之词风;看到苏东坡,也要想到他不甚得志,处处被贬却又乐观豁达的心胸;看到辛弃疾,必然想到他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悲壮豪放之词风。第三环节“诗句”,无疑是最重要的信息,要重点读。当然读起来也要抓关键词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抓住“破”与“深”字,可知是悲伤之情。又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抓住“怜”字,知是不舍之情。第四环节“注释”,也是不可忽略的,特别是提到了作者“左迁”“被贬”“右迁”“隐居”等字词往往是揭示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第五环节“选项枝”,每题里一定有三项是正确的,两道题目里就有六项是正确的,这些正确的句子就是对诗句最好的注释。因此,只要你学会了细细比对,找出其风格迥异、感情截然相反、明显无中生有等的赏析句,离正确的理解与答案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