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沉睡的课外阅读

2016-08-11钮培红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7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课外阅读问题

钮培红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那么,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让语文教学走上一条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康庄大道,则是势在必行。

本文先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切入,认真剖析了导致这种现象的两大因素,即“不爱读”,“不会‘读”及“读不‘透”的内在因素和“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的外在因素。然后就“加强阅读内容引导,让学生爱上读书”,“教给科学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有效”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展示成果”三个维度科学阐述了“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应对策略”。旨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外阅读;问题;应对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那么,有效地促进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意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让语文教学走上一条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康庄大道,则是势在必行。本人作为语文老师,深感目前初中生阅读量少、阅读能力偏低,与新课标理念格格不入,也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根据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应的提出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外阅读模式的对策,旨在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课外阅读面狭窄,阅读能力低下,已成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内在与外在两大因素:

1.内在因素

(1)不爱读

学生对于语文课外阅读兴趣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丧失阅读的兴趣。调查显示,中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的项目是看电视、上网,占调查总样本的55%。当前社会信息发达,现代媒体抢占了学生大量的闲暇时间,再加上家长忙碌,大多数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外界的诱惑,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往往使他们无所适从,更让他们的心灵离需要静心品读的书本越来越远。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读课外书的态度不够支持或重视力度不够,使得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了“无辜”的冷落,使得期待点燃智慧火花的孩子竟然与“读书之乐”无缘。

(2)不会“读”

由于课外阅读很难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同,当然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这就致使有的学生有书就读,随意性太大,无计划、无目的;有的阅读数量虽然很大,但无仔细咀嚼,看书多而收益浅;最为普遍的是只会读,不注重积累,不做读书笔记。然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要想理解其主题思想,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3)读不“透”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读不透,学生面对文本,不知所云。阅读感悟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内容的整合能力,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是将学生灵活的思维往标准答案上拉,自主阅读意识被限制,特别是名著阅读注重自我阅读,这与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不相符。再者,读不透,也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在平时的教学中,常有学生问笔者这样的问题:老师您怎么会想到这样的关键点?我怎么想不到呢?学生困惑的根源可能是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或者尚未形成系统的融会贯通思想。学生的阅读不足,知识储备量少,甚至连现实生活中的常识都不了解,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学生却无所适从。

2.外在因素: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

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再者,阅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以九年级学生为例,他们的时间早已被考试科目排得满满的,整日忙于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少,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还大行其道,又哪有时间去翻阅厚厚的名著?即使忙里偷闲读点东西,主要也是为放松消遣,他们更愿意读点通俗读物,对于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而且,即便有少数学生喜欢阅读,家长、老师还不时出来反对,指责为不务正业,禁止他们读“闲书”,这使得他们的读书热情再次遭到了扼杀。

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应对策略

为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短时、自主、高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并能自主合作发现问题、勇敢表达提出问题、主动想法解决问题,让他们真正地爱上课外阅读,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1.加强阅读内容引导,让学生爱上读书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阅读兴趣是语文阅读的起点与动力。阅读兴趣的产生是为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形成和学生学习欲望产生服务的。因此,要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就要激发学生看书的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加强阅读内容的引导是关键。

(1)推荐读名著

文学名著是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它既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又能培养、提高我们的素养,形成一种正确而积极的为人处世观,这些是在家庭和学校学习中难以获得的。再者,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读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接受,比老师、家长的简单说教要有效得多。如有的名著本身文笔就很好,并有励志作用,看后使人们振奋、坚强。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感受作品所体现的钢铁般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这样的阅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寓德育于智育中,一举两得。

(2)鼓励读名人传记

阅读名人传记,既可以了解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积累素材,又能向他们学习,可以有一举两得的收获。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名人传记,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文学知识,而且能激发人的志气,培养健康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增长应事接物的智慧。如阅读《徐悲鸿的一生》,透过艺术大师一生艰难坎坷的经历,可以深深体味他的名言:“人必须有信心去战胜生活中的一切逆境。首先不能悲观绝望,不能在精神上退缩。”各种名人传记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启迪我们的智慧,同时又向学生展示出一个个勤奋成才的榜样。

(3)引导读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并不是作者的随意发挥,而是作者结合一定的科普知识而阐发的科学构想。比如学生感兴趣的恐龙、克隆、机器人、黑洞、宇宙大爆炸、外星人等科学事物均来源于科幻小说。可以说没有科幻小说,科学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人类的想象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阅读科幻小说有利于提高人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引导学生阅读科幻小说,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科技文章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2.教给科学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有效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说,方法是第一要素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辅相成,必须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课内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技巧和能力的主阵地,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延伸和补充,是对课内已获得的方法技巧的应用、巩固、丰富和提高,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使学生能把课内阅读培养的阅读技能运用到课外自主阅读中,培养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1)信息式阅读法

信息式阅读法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它是将文字、图像直接映入右脑记忆中枢进行记忆,然后通过左右脑的相互协调处理,再进行文字的复述和理解。我们平时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就属于这种阅读方法。阅读时眼睛必须像电子扫描仪一样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当然,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理解,或进行整理归纳,应视所读的材料而定。笔者认为,这种阅读方法应分以下几步:

①内容扫读。快速扫视阅读材料,让学生养成以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的习惯,学会抓住大意,注意力高度集中,采撷那些重要的信息。能够快速分辨哪些信息需要摘记,哪些可以一带而过,力求在初步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快速度,往前行进。

②思考理解。在信息式阅读的时候,大脑处于高度思考之中。所有的阅读,都是为了最终的了解和理解,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必要阅读。因此,采用信息式阅读时要讲求量,同时更要讲求质,质量并举,而不能偏废。

③整理归纳。伴随着信息式阅读,读取、记忆与思考同时进行,而且依据前面的资讯而展开对后面内容的预测、推论,一旦这种预测、推论与书中的实际大致符合,使读取的过程产生成就感,让阅读更快捷、更有效。对书中知识内容掌握越多,就可以抓住全书的重点、主要内容及主题进行整理归纳。必要时,可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读,把信息式阅读和精读相结合,阅读效果必定会更好。

总之,信息式阅读法可以使阅读的速度大幅提高,理解能力随之增强,思维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锻炼。而且一旦养成这种良好的阅读方法,能够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2)评注式阅读法

笔者认为掌握该阅读法可将课内阅读习得的能力迁移到课外,这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可持续的阅读能力是不无裨益的。老师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研读文本,并在有感触、有想法的地方进行圈划评注,形成个性化理解和体验,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实现阅读品质的提升。它有别于“批注”,“批注”是浅层次的勾、圈、点、画,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或符号在课本的空白处作注释、留标记;而“评注”则是学生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产生深层次的感悟及赏析的过程,是阅读文本后的思维升华。笔者觉得该阅读方法的终极目标:

①培养学生诵读、速读、默读、跳读、赏读的能力,尤其在营造课堂朗读气氛上下工夫,真正做到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反复读书,诵之于口,熟知于心,课外阅读亦然。

②培养圈画、点注的读书习惯及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一读二注三评”的习惯,指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在字里行间作批注,课外阅读亦可借此方法而行。

③指导各种范围的评析诵读。在学生自主熟读文本,进行圈画评注的基础上,建立学习小组,初始阶段可边注边评边读,进而再上升到注后评,再诵读。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应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这样既能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的收获,展示阅读的成果,又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借助各种方式读透文本。

(1)利用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

这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能促使他们把文章读透。如“班级手抄报比赛”“朗读演讲比赛”“阅读复述比赛”等课外阅读活动,还可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示学生的“阅读自由笔记卡”、手抄报等作品,对于完成质量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2)举办阅读推荐活动

利用学习园地,进行“我最喜爱的一本好书”推荐活动,要求写出书名、作者、出处、主要内容以及推荐者姓名。利用课堂推荐优秀文章,由学生轮流准备并朗读,听的学生写上日期、朗读者和朗读的文章题目,认真听,听后谈感受。

(3)开展“以写促读”活动

语文教学应提倡以写促读,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有一定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这样就不得不使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随笔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也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日记的形式写下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努力让学生把作品读透。这样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写作水平自然也就提升了。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桥梁,更是大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李希贵曾说过:“不同的年龄读不同的书,错过了这个时期是弥补不了的。”因此,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并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只要我们每位中学语文教师以最大的热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唤醒沉睡中的课外阅读,让这朵“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3.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4.杨邦俊.语文教学的人本探索.语文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中学)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课外阅读问题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