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16-08-10

数码摄影 2016年6期
关键词:偶像媒介权力

“2000年以来的当代摄影切面,这个叙述所蕴含的时间和空间本身就强化了它的背景和语境。在这次写作中,我坚信语境必须存在,且是问题的河床,文本解析的密码。”

当代摄影的切面——《屏幕生存》

海杰

本书的框架雏形是源于2013年我入围“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的写作提纲,书的副题为“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切面”,这是一个具体的命题。之所以选择2000年以后,是为了建立一个便于操作和可供言说的时间区间,而不是试图去就中国当代摄影进行“史”的书写,即便这样,也不能避免人们固有的对于权力的想象,但它不是我的本意和重心,更何况,它们还没有形成历史,只是处于一种“临时状态”;这次对于“中国当代摄影”的写作,一方面是立足于中国当下社会生活和普遍的生存状态,以每个以摄影为主体语言的艺术家个体的创作实践进行全方位的关切,另一方面是基于摄影作为当代艺术的媒介手段,对跨媒介的艺术家们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艺术实践做出分析解读。而“切面”之说,是因为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我只是取样举例说明,并没有试图去给2000年以来的当代摄影艺术家下—个结论。

越来越多的创作实践正在危及惯常意义上的图像的主体地位,而将它变成一个艺术家创作过程或一种新的艺术生产机制里的意义触发装置。艺术家,在此刻,调用各种媒介来与图像谈判,并进而像巫师一样对图像与其他媒介进行图像语言与跨界内容上的衔接和转换。图像的主体地位因此消失了。附着其上的被动观看行为也不得不成为一次次调整姿势的行动。图像具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意义诱发者”,它的绝对权力被分解。

总体上,本书以“问题意识”为切口,着力于在以下维度来进行中国当代摄影的作品和案例分析——

语言学面向:比如说材料、媒介等构成的意义生产;符号学面向:关注图像在传播过程中引发的权力、文化关系及形态变化;

图像学面向:从膜拜偶像(塑像)到消费偶像(造像),再到成为偶像(自拍),基于图像的凝视,变身为行动,偶像的边界与主体地位开始消失;

心理学面向:摄影本来就是一个观看行为,满足窥探的欲望和开放隐私的竞演,也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大众文化热点,同时,基于拍摄这一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治疗功能;

社会学面向:比如消费、身体、身份等议题;

政治经济学面向:如权力和资本及其个体消化终端。

而这些交汇起来,就形成了中国当代摄影的新形象,并且,我就以上背景和维度的中国当代摄影从现实排演、权力审读、新伤痕、中国风景、游走中国、身体书写、身份重构、新知物语、都市游击、屏幕生产等10个切面来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偶像媒介权力
偶像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的偶像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