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前测架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
2016-08-10蔡腾飞
蔡腾飞
[摘 要] 一位教育家说过:“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前测就是有效地沟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桥梁。课堂前测,可以帮助教师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起点、学习难点与学习特征等情况,从而为教学预设提供依据,让教学预设更有前瞻性、针对性、准确性与层次性。
[关键词] 前测 架起 教与学 桥梁
阳春三月,我校进行了上岗十年内教师“迎春杯”赛课活动,在比赛的说课环节,参赛的七位老师都通过前测,用数据分析了学生的学情。而前年的“迎春杯”比赛,仅有两位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前测。这和学校近年的研究主题,和谐学堂——变“课堂”为“学堂”有很大关系。有老师质疑:“每节课的课前都做前测,很花时间,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很多,还要做前测,不太现实。有经验的老师不需要前测也能知道教学重难点,知道学生在哪里会遇到困难。”面对提问,主持人随意拿出两份我们教师的教案,用实例告诉大家,前测不是一个花架子,不是因为是公开课而特意体现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用的。
一、案例描述
苏教版三下《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1.未置前测的“认识小数”教学
出示情境图
在图上有哪些数?
生:4和5
师:这里的4分米和5分米表示什么?
生:桌子的长和宽
师:我这有米尺能上来指指5分米和4分米有多长?
师:你还有其他方式来表示5分米的长度吗?
生:5/10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5份,就是5/10米。
师:请你到这个米尺上来指一指,5/10米在哪里?和刚才的5分米是同一个长度吗?
生指,师板书:相等
师:那么4分米呢?也可以写成4/10米,理由?
生:0.5米。
师:你说的数和他们都不一样,这是什么数?在这5/10米也可以写成0.5米,这个小数读作零点五。一起书空边读边写。
师:你觉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点要写在零的右下角
师:4分米还可以表示成什么,你会写吗?
生独立完成。
师:对比你想说些什么?小数点能看出你的态度。
2.前测分析后的“认识小数”教学
师: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小数的材料,拿出来看一看
师:他材料上有这个小数,读什么呀?你给我们读读看
生:0.8
师:再来看看他这个小数你会读吗?
生:1.1
师:他这有个小数,可不一般。你们会读吗?
生:15.57
师根据情况适时指导,有部分孩子会读成:十二点五十七
师:你材料上有哪个小数?
生:1.5千克。
师:听清了吗?你能把这个小数写下来吗?
请生板书。
师:和他写的一样吗?有1有5有小点,这个点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在小数里里面?
生:小数点
师:这个小数的左右两边也有它的名称,有人知道吗?不着急,书翻开100页,最后一段文字一定能找到答案。
生:小数点左边的一个数叫整数部分,右边的这个数叫做小数部分
师:1.5的整数部分是几,小数部分?一起说说看
你已经认识了各个部分的名称,拿你手上的材料和你的同桌介绍介绍他的各个部分是什么?
师:再看看我们读的这个小数你知道他各个部分是多少吗?
生:15是整数部分,57是小数部分
二、案例反思
第一次教学时,直接教学教科书中呈现的内容,先教学了小数的意义,再读写。第二次教学考虑到小数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小数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课前让学生找小数素材。从前测(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孩子对一位小数的读法是不陌生的,对小数意义的认识是难点,所以第二次教学时此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让会读的学生教大家如何去读小数。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小数写出正确的小数,读写结合。本节课教材中并没有安排两位小数的读法,但是从学生查找的素材看,绝大多数都是两位小数,因此在课堂上也教学了两位小数的读法。课堂中共三次借助素材“读”小数,每次读都是建立在再认识的基础上,及时将所学的数学内容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
可见,课堂前测,可以帮助教师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起点、学习难点与学习特征等情况,从而为教学预设提供依据,让教学预设更有前瞻性、针对性、准确性与层次性。
在为期两年的前测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前测不仅没有占用时间,恰恰相反,它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经验水平,把握教学起点;发现学生的共性特点,调整教学重点;展示学生的认知差异,落实教学分层。从我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前测试题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如上述的《找规律》案例,就是学习新知的当天上午,学生完成的前测。有些也可以请学生作为家业完成,比如四下第一单元学习乘法时,请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乘法知识,有学生如右图整理。课堂中直接将学生的作业拿来用,请该生介绍。既回顾了旧知为新知做准备,也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