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王国的石头建筑
2016-08-10吴正光
文/吴正光
石头王国的石头建筑
SHITOUWANGGUODESHITOUJIANZHU
文/吴正光
布依族的石板房
过去说到贵州,人们常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来形容,对此,贵州人以及长期在贵州工作、生活的外省人多不爱听。但在笔者看来,这几句话不全是污蔑。天文、地理之类自然条件是客观存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独特的民族文化,此乃“多彩贵州”的根基。贵州的建筑文化之所以如此多姿多彩,正是由于贵州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因材施用,从实际需要和客观可能出发创造出来的。
“天无三日晴”,表明雨量充沛,温润潮湿,修建房子,除了重在防雨之外还要注意防潮;而“地无三里平”,则说明山多石头多,为人们用石头建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换言之,在人称“石头王国”的贵州高原上,修建石头房,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但并不是说,修建石结构的大房子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惟其如此,大多只能以石块奠基、石板砌墙、石片盖顶,或者采用高柱础、石檐柱、最多扩展到石质落地柱来实现此目的,只有遵义市绥阳县的张氏宗祠,由于族人殚精竭虑、集腋成裘,历经数代人的努力,才建成穿斗式仿木结构的石质结构宗祠,而且雕梁画栋,镌刻铭文,蔚为壮观,堪称建筑文化的奇葩。
石板房
居住在贵州中部贵阳附近的布依族、仡佬族乃至汉族中的“屯堡人”,因其住地山多石头多且多为水层岩,致使村民就地取材,因材施用,以石建房:以石块奠基,以石板砌墙,以石片盖顶,导致某些人误认为布依族民居就是石板房。其实,布依族民居是多姿多彩的。从居住环境看,有水边居、山地居、岩洞居;从房屋外表看,有石板房、茅草房、夯土房、吊脚楼;从房屋结构看,有穿斗式、抬梁式、绑扎式;从墙壁装修看,有石头墙、木头墙、泥土墙、竹子墙。石头墙,又有石板镶嵌、石块干砌、鹅卵石砌筑等多种。有的山墙,底部用石头,中部用木板,上部用竹子,或者底部用石头,中部用泥土,上部用竹子、秸秆、茅草之类,既经济实惠,又美观大方。布依族民居也有吊脚楼,几乎都是从正面石级进屋。吊脚楼的底层,用石头砌墙,墙体颇厚,门窗较小,用于圈养耕牛。安顺、镇宁一带的山墙石质墀头,雕成龙嘴形,颇具地方特点。吊脚楼二楼是生活起居的中心,炉灶、火塘,设在靠山一侧实地上。如果实地不敷使用,或者根本没有实地可用,则在安装楼板时留下适当面积,其下搭建一个支架,架上设置一个木框,框的底部铺垫泥土,框的周边镶嵌石板,做成楼上火塘。布依族民居的炉灶,忌讳朝东,民俗认为,朝东冲撞太阳,容易引起火灾。
刘氏庄园组合式高柱础
石柱础
石柱础,民间俗称“磉墩”,文献谓之“柱顶石”,其作用在于传递荷载。其实,在贵州高原,石柱础除了将上部荷载传递到地皮外,还有防雨、防潮和装饰美化等功能。在“跬步皆山”的贵州,造型各异的石柱础,是古代建筑极为精彩的部分。
何应钦故居的高柱础
贵州多雨,气候潮湿,要求采用高柱础,有的石柱础,高达一两米。为免造型单调,人们常将宝瓶形与古镜形相结合;或者将鼓形与瓶形相结合;或者将数瓶数镜数鼓相结合;或者将数个须弥座相重叠;以及将瓶形、镜形、鼓形、须弥座交相组合等手法打造石柱础,这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义刘氏庄园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应钦故居,比比皆是。刘氏庄园坐落在贵州、广西、云南毗连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南郊下五屯,占地70余亩,现存建筑30余栋,是贵州军阀鼻祖刘显世及其族人的庄园。清末民初,贵州许多军政要人,如王文华、袁祖铭、何应钦等均出自刘氏麾下。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三省区毗连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聚居的社会环境,使刘氏庄园兼具鲜明的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成为一组十分罕见的建筑群。刘氏身为汉族,来自内地湖南,故其住宅的基本格局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别无二致。但因地处多民族杂居区,受到当地建筑习俗的影响而采用其地建筑手法,比如柱础特别高,用土坯子砌墙,有的石柱础,发展成高高的石檐柱,部分土坯蜕变为厚厚的夯土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因为这个地主庄园形成于清末民初,正值刘氏家族由“从武执政”到“习文学外”的转变时期,某些建筑装修采用西式手法,甚至堂而皇之修起“法式建筑”来,遂使刘氏庄园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然而,这并未削弱刘氏庄园的军事特色。整个庄园,除了建筑有坚固、高大的石垣墙、石碉楼外,许多重要建筑辟有枪眼。虽然如此,这座规模巨大的地主庄园毕竟是刘氏家人的生活起居场所,故而建筑装修十分讲究,特别是接待宾客的花厅,门窗栏杆造型独特,雕工精湛。花厅附近修建有鱼池,石栏透雕,别具一格。“新宗祠”和“忠义祠”的石刻柱础及石质门窗雕刻,美观大方,简洁明快,艺术价值堪称上乘。新宗祠上的“克缵前绪”贴金匾额是刘家的亲戚何应钦书赠的。
绥阳刘氏宗祠石构架
绥阳刘氏宗祠石质屋架
何应钦故居坐落泥凼镇,有两处:一处在风坡湾乡下,一处在泥凼镇街上,相距约5公里许。前者修建在岩石嶙峋的山坡上,一正两厢加朝门,房前屋后皆石山。院子内的奇石是刻意保留作景观用的。正房山墙悉以六面加工、大小相当的方整石垒砌,工艺相当考究。木雕亦极精湛,“五福捧寿”窗雕,迄今基本完好。此处原有碾米作坊、酿酒作坊和猪牛圈等附属建筑,由于时过境迁,仅存遗址、遗迹。后者修建在贵州、广西毗邻的泥凼镇,也是一正两厢一朝门,但规模略为比前者小。何氏发迹后曾对此处故居加以修葺,并几次加高正房,寓意“步步高升”。“鱼跃鸢飞”石水缸浮雕是民国年间镌刻的,不失为何应钦走出山沟,“鱼跃龙门”,“鸢飞长空”的真实写照。何氏锦衣还乡,曾在此地住过。两处故居的石柱础都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一是造型别致,雕工精湛;二是柱础特高,形同檐柱。此作不仅美观大方,还有良好的防水、防潮性能。众多柱础,为免单调,采用“瓶鼓重叠”、“双瓶重叠”、“双鼓重叠”等手法,从而使防水建筑物成为观赏艺术品。居住在黔西南一带的布依族,普遍盛行高柱础,但远远不及何家气派。
安顺文庙大成门圆雕龙柱
安顺文庙大成殿透雕龙柱
安顺武庙大殿石柱
石檐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顺文庙大成门的圆雕龙柱雄伟壮观,大成殿的狮子形石柱础,与透雕石龙柱组合,构成技艺精湛的石檐柱,高5.8米,直径0.45米。在我国数以千计的文庙中,安顺文庙的石刻艺术堪称上乘。庙始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其后历经多次维修、重建,最后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内忧外患中由张子洞的父亲张锳(时任安顺府知府)主持建成。安顺一带多有石头,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因材施用,营造石头建筑。民谚称:“安顺的牌坊,镇宁的城墙。”安顺的牌坊,最精彩者莫过于文庙的“德配天地”坊、“道冠古今”坊和“棂星门”石坊。在占地11亩的安顺文庙内,无处没有石雕石刻。礼门、义路、宫墙、泮池等处,均有各种造型的石雕精品。即便普通的石级、院坝,也都一丝不苟,凸显与众不同的线条。在令人目不暇接的石刻艺术殿堂里,最受行家称道的是大成门和大成殿前的两对石雕云龙柱。大成门的云龙柱为雄浑粗犷的高浮雕,大成殿的云龙柱为玲珑剔透的镂空雕。柱下为两对栩栩如生的狮子形石柱础。相传当年匠人用錾下的碎石向事主兑银子。
绥阳刘氏宗祠穿枋石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顺武庙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修缮。坐北向南。现存大殿、两厢及观音楼,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米,进深四间,通进深16.8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歇山青瓦顶。彻上露明造。隔扇门窗。前后带廊。落地石柱36根,高10—14米。观音楼三层三重檐四角攒尖筒瓦顶。平面方形,边长11米。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前带廊,深1.2米。前檐为四根整石柱,高3.4米。
安顺武庙观音阁
石房子
但安顺武庙穿枋依然是木质的。只有遵义市绥阳县的张氏宗祠,其立柱、横梁、穿枋,都是石质的。绥阳县张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原址在小关村祠堂坡,1993年迁至县城现址。坐北向南,穿斗式全石材仿木结构建筑,落地柱均为方柱起海棠角,面阔三间带耳房,通面阔16.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米。明间修建雕花石台,正面浮雕双凤朝阳和“寿”字图案,周边浮雕回纹。尚存方首抹角石碑,正中楷书阴刻“六世祖考讳奇资公神主位”。明间石柱,四面雕刻“世泽流光兴骏烈;春风舒艳起龙文”,“启后代书香,光生俎豆;修先人祀典,庆肇衣冠”两副楹联及建祠铭文等文字,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建祠铭文记载,张奇资的先祖张志仁,“生于康熙二十四年甲子岁十月二十七日戌时。雍正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兴创大业,历今三辈,百有余年”。张奇资“想念先祖创守遗留千辛万苦,实属治业之艰,劳心费力,所为子孙之谋……忧思忧想,其有先祖一生,存没两地,苦劳于前,勿传于后,故一人捐费创修祖祠,已荣及前人并荣及后人,略遂生平志意,善功启谋后人,光前裕后,福禄永存,寿延无级”。
建祠铭文载明,“立意修创发心善果人张奇资,系乾隆四十年乙未戌时生。几历辛苦,东谋西就,凑银数千,新治田产,劳心费力,长男张中元,报捐国学田,捷路而来,还不如读书游泮,故修祠堂以兴学校,万代发达。切念捐费若干,望后人体其志意,苦力攻书,荣及祖宗并荣及后人。后世不愿读书者,毋得来祠堂扰乱,争夺俸谷。倘有滋弊,子孙绝灭。”
记事铭文称:自立祠堂以来,特叙条目以示子孙:千年万载,春秋二祭,断不可缺。每年具立学校资俸,给谷十五石。世代子孙愿入学宫攻书者,岁岁给以日食。
记事铭文确切记载张奇资出资购买田土的价值几何、地理位置、四至范围、产谷数量、水利资源等状况,并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霸占,否则“心腹子孙绝灭,不发之人丁也!”末尾镌刻:“大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岁九月十二日谷旦敬立。”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张奇资时年70岁。这栋石质结构的祠堂,不仅建筑工艺独特、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祠堂又是学堂,且学费从祠堂田产收入解决,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堪称教育史上的光辉诗篇。
祠堂立柱上赫然镌刻:“楚匠隆茂达,率男刘廷书、隆再岐,率徒陈洪才、郑光纯等同造。”所谓“楚匠”,未必就是来自于湖南或湖北的石匠。据史书记载,春秋时代著名工匠公输般,曾为楚国制造攻城云梯,后以“楚匠”誉称能工巧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偶于维扬牛相公处觅得筝》诗有句:“楚匠饶巧思,秦筝多好音。”
张氏宗祠石穿枋上浮雕福禄寿禧、松竹梅蘭、八仙过海等吉祥图案,地地道道的“雕梁画栋”。别说石头房了,即便是木头房,雕梁画栋,贵州也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