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的工艺成就
2016-08-10肖振松
文/肖振松
珐琅彩瓷的工艺成就
FALANGCAICIDEGONGYICHENGJIU
文/肖振松
珐琅彩瓷成功地将铜胎珐琅的材料及技术移植到瓷器上来,其意义不仅仅是创烧了一个全新的彩瓷种类,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陶瓷彩绘工艺上的技术革命与创新,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彩瓷历史的发展。清代以前的五彩瓷器的彩绘工艺,是在瓷器的釉面上将煅烧研磨后的原生矿物颜料,用水或胶水调制填涂于画好的纹样上(除矾红略有洗染外,其余均为平涂),然后经800℃以上温度烧成。而自从康熙时期创烧了珐琅彩瓷后,也相继创新了一系列陶瓷彩绘新工艺。
一是油剂颜料彩绘工艺。在瓷胎上引入了画珐琅工艺后,便在陶瓷彩绘上开始采用油剂调制颜料,以油剂彩绘纹样,正是这一工艺革新使得陶瓷彩绘大量采用洗染技法成为可能,比起此前的五彩瓷,敷色工艺由“填”发展到“彩”。五彩“填”的技法是平涂,珐琅彩“彩”的技法是彩绘,“彩”在这里是动词。应该说,这在中国彩瓷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是敷色工艺由“填”发展到“彩”,才使花叶有了阴阳向背的变化,色彩有了深浅浓淡之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也更强。
二是借鉴铜胎掐丝珐琅工艺,运用双钩填料或洗染的技法,绘制缠枝花叶、卷草花叶、图案边纹。这与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料色却更加粉润华滋,纹饰更加精美秀雅。尤其是在双钩纹样内施粉底洗染,使整个纹饰更加娇妍华美。使得瓷器同样能表现出像金银器皿一样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宫廷艺术风格。
珐琅彩牡丹彩绘
斗彩双勾填色
三是粉底的运用。此前五彩瓷的颜料是原色直接敷着瓷胎上,是透明的,俗称“落地彩”。而珐琅彩瓷则在粉底上以色料进行晕染,烧结后呈乳浊状,由于失透使得料色粉润华滋,而且大大丰富了颜料的色阶,使一种色彩能够呈现出浓淡渐变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色彩的表现力。粉底的运用使色彩更加丰富、更加柔和细腻,画面也更加精致秀丽,使陶瓷装饰表现出油画的艺术效果和工笔国画的艺术效果成为可能。
四是偶合色的运用,即两种不同以上的颜料调和成一种新颜色。陶瓷颜料的调合与其他绘画(油画、国画、水彩画等)颜料调色不同,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的化学反应使许多颜料都不适合色彩学的调色原理,而必须在调合后再经高温焙烧后来测试其呈色(俗称“试照子”)。偶合色的运用是彩瓷工艺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它极大地丰富了色域,极大地拓展色彩的创作空间。比起此前的五彩瓷,其色彩更加绚烂多姿,艺术表现力更强,不仅可以遵从客观物象“随类赋彩”,也能表达作者主观意象创造性运用色彩。
五是复烧复彩工艺的运用,使得诸如不同色相的接色洗染彩绘、色料地子上再行彩绘(如锦灰堆工艺)、施底料后复彩色料等彩绘技法应运而生。运用这些技法可以表现十分繁复而又非常精致华美的图纹。这极大地丰富了彩绘装饰语言,无论是描摹自然物象还是表达主观审美创意,都使作者有了更加灵活的表现手段和更加广阔的创意空间。
六是油剂颜料与水剂颜料结合使用。油与水本是不相溶的相互矛盾的两种溶剂,而正是它们的相互排斥性,克服了颜料之间相互沁渗冲蚀,使多种工艺手段同时施用,多种技法熔于一炉,使得原本相互矛盾不相溶的两种颜料完美地统一到一个整体上。如以油料勾勒纹样,以水料填色,这样可以防止色料冲蚀纹样线条,而且水料比油料更容易堆垛。这一创新充分体现了艺人们的工艺智慧和奇妙运用材质的才能。
七是轧道(俗称耙花)工艺,是一种在料地上剔划纹样的彩绘工艺,即以竹针等利器在敷好色料的地子上剔划出花纹,非常类似宋代磁州窑的剔花工艺,或许是受其启发而借鉴所创。乾隆时期珐琅彩瓷料地上剔划出的各式花纹极其工细缜密,烧制后像织锦一样华美,故又称作锦地。这在乾隆时期被广泛使用,形成了乾隆时期珐琅彩瓷的一大特色。
这些工艺技术上的改革与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珐琅彩瓷的装饰手段,从而也极大地增强了珐琅彩瓷艺术表现力。诚然,在珐琅彩瓷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这些新工艺的应用,也逐步使珐琅彩瓷的装饰风格走向华丽繁缛,因此也逐渐失却了那份清丽俊雅。但笔者认为,这并非工艺本身所使然,而是时代崇尚所使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所使然,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在每个时代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的思想。这就是说,本身是社会的统治的物质力量的阶级,同时就是这个社会的统治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思想体系》),更何况是“庶民不得一窥”的珐琅彩瓷!事实上,宫廷艺术的风格从来都是由帝王喜好所决定的。但无论如何,珐琅彩瓷所创新的各种陶瓷彩绘工艺技法,开辟了一个绚丽多姿的彩瓷新天地,掀开了中国彩瓷历史崭新的一页,则应该是勿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