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园蕊亭 为艺长乐
——杜洁先生书印简述
2016-08-10马宏明
文/马宏明
惠园蕊亭 为艺长乐
——杜洁先生书印简述
文/马宏明
我与杜洁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初,系少时朋友,因书法而结缘。
那时恰遇中国大地前所未有的书法热兴勃之时。文革刚结束不久,大多数人期于对中国文化的重拾、对传统的复兴,加之与日本的交往国门打开,外来文化、异邦观念对我们在观念上创作上都形成了极大冲击,书法作为文革中为阶级斗争服务的为数不多的艺术形式,被以大字报的批斗工具,无意识的在封、资、修以外保存了下来。当时许多老一辈学者艺术家还健在,他们以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喜悦心情,重操旧业,进行着松散形沙龙式的艺术活动,并在其中组织了许多热爱文艺的青年,学习书法者一涌而起。
贵州省文史馆是“以为载道、史不绝书”之地,聚集了一批老书画家,各种艺术活动频繁。记得我们便是在此类活动中相识的,斯时或三五好友推杯换盏、品茗神聊,或相揩访师问道,相互指疵,反正有大把时间,后来因工作与生计各自忙于自己的事务,失去了联系,消失在彼此的视线中。
曲水流边苔色浸,右军遗墨动精呤,惠风和畅人非昔,见得山阴直到今。
老马无恙
待再见面时都已是中年。一问而得知其艺术情绪尤存,艺术创作未断,闲暇时亦展纸挥翰、捉刀向石、沉潜其中,进行着自娱自乐的艺术创作。其实自娱自乐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此时早已物我两忘,不知旦夕,不涉事非,无关利名,那管佳劣,弄颖挥刀之际,心无挂碍,乐在其中。这样经过数十年的不断修炼,杜洁在书法篆刻上可谓历久亦坚,成就卓然。从时间跨度上看,杜洁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书法热潮退却后,为数不多的此道的忠实守护者,能坚持下来痴心不改,在我看来是性情之所至,同时亦源于学书之初起点高、视野广有极大关系。
杜洁在书法篆刻的起步之初,便得到许多名家高手的点拨传授,许庄叔、王萼华、黄源、黄济云、郑秩威、何本安、王振中、谭涤非、黎培基、包俊宜、周运真、董绍伟等先生都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给杜洁指点,他们中有的是学贯中西、满腹经纶的著名学者,有的是出口成章、格调高古的诗人词家,有的是下笔丘壑、砚展新枝的知名画家,更有领军书坛印苑的青年才俊。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艺术家都相继辞世,每每念及,杜洁总会流露出对他们的怀念,对如烟的往事总是难于忘怀,杜洁在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为人为艺之理。
楠木刻字作品:戴朝模壬辰书画展
贵阳美术馆印,铜印50mmX50mm(贵阳美术馆收藏)
因为得到老一辈艺术人的指点,杜洁在学书之初走的便是与人不同的捷径,没有按永字八法式的所谓模式行进,而走了一条既高古又凝重的汉魏之路。汉碑中的《张迁碑》、《石门颂》是他临习最早的古代碑刻,记得当时他已将《张迁碑》的方正肃穆、中和古厚及《石门颂》的疏宕飘逸、野鹤闲风把握得恰到好处。他参加《贵阳当代书画家作品集》的隶书中堂前人诗集溶《张迁碑》、《石门颂》于一纸,使之擒纵自如,方圆兼济,而贵阳、南京展中,另一幅唐人诗他则在汉碑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汉简笔意,可见其取舍之一斑。对魏碑中的《龙门廿品》及《泰山金刚经》刻石进行了深入临摹,斯时他笔下的《泰山刻石》写得浑厚饱满,具宽博气象,大有使原碑“还魂”之势,并将两者的方圆巧妙地结合,如他创作中的楷书作品便颇具此意。虽然他在书法创作上以相对静态的碑刻为主,但同时对行书亦有所涉猎,并在写意之间,将其隶、楷用笔融入行草,故能得凝重萧散之态。
这些年杜洁在包俊宜先生的指导下,一头扎到篆书、篆刻及刻字中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较明智的选择,篆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贵州的强项,数百年来名家大家辈出,莫友芝、罗文彬、姚茫父、陈恒安、包俊宜等都以其自成一体的书风而雄视书坛,千古留名,俊宜先生亦为当今篆书大家,引领当代篆书走向,并成功地在贵州举办了中国首届篆书展等具有开创性的展览与赛事,为推动篆书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在俊宜先生的指导下杜洁对历代钟鼎彝器作了悉心临池,就其笔用结构,特别是金文所固有的恢弘大气,殷商古风,贵族气息作了深入分析,如《墙盘》、《大盂鼎》、《毛公鼎》等则反复临习,尽量把握原器风采,同时临摹书法大师陈恒安先生的古籀,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但又非刻板地依样照搬,而是更加追求金文的大朴不雕,削弱了其过份装饰的意味,在章法布局上注意到字与字的大小变化,强调参差历落,整体看去如星辰之于夜空,自然而有序。篆书在行气的处理上最是有易,即既要沉厚,更须有草情隶意,如山泉似瀑布,有缓慢流淌,亦有一泻千里。如他写的宋人苏轼诗斗方,初看似较为平常,然而当你细细品味后方知其内敛而含蓄的线条却极有张力,另一件篆书条幅陈恒安先生词,则可看出其点画之间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唐·王维诗一首
上善若水
剑胆琴心
一张琴三尺剑
骑马
杜洁的篆刻最早是在周运真先生的指导下研习秦汉古玺。运真先生是贵州篆刻高手,早年随其父恒安大师耳提面命中习字刻印,篆刻上讲求功夫与趣味并举,多以古玺及恒安先生篆书入印,杜洁秉承此绪,“余事作印人”、“喜新厌旧”是杜洁少作,就此两印而言,章法结构已具古玺之味,但似略显刀滞力弱,线质稍欠。近来杜洁又拜在黔中青年治印名家、芙峰印社社长董绍伟君门下,绍伟是当代黔中印坛翘楚,用刀干净利落,章法结构新意时出,境界高远而有声艺苑。在绍伟的指导下,杜洁对汉印秦玺进行了较为系统且颇为规范的临摹,使得其刀法不再拖泥带水,章法结构亦具新意与趣味,如其临摹作品“春安君”、“李不敬”、“妾”、“勒代”、“李嘉”等白文印,与源印对比,可谓形神兼具,与古逼肖,“王富时”、“王益得”、“李延寿印”竟如克隆一般地将原印的斑驳与沧桑乃至金石趣味都表现得惟妙惟肖,置之古印,难分伯仲。对取法古印,师法前人,我们的困惑往往是多得古人皮毛,貌合神离,读之如嚼蜡,淡而无味,其实临摹古印更重要的是临其气,临其趣,临其韵,技法易于把握,而要将以上三端纳于印中则需极高的天赋与才情,同时应使这种才情贯穿于治印的始终,从杜洁创作的许多印章去观察,他已做到了将古印的理、气、趣有机地融入其印作之中,如他近期所治“韩美媛”、“徐迹文”、“唐浩文”等印,都具汉人风采,稳中寓奇,静中寓动。朱文“安处”、“博远”等线条自然而含蓄,具流动之美、婀娜之姿,白文“鑫莹”自然残破,使线条彼此碰撞粘连,具浇铸感、呈金石气。他取元押所治姓氏印章亦令人击节,如“杜记”、“包”、“杨”、“陈”诸印,都刻出了古押印的风神,敦厚质朴,大气酣畅,在单字押印中表现得恰到好处,如“杨”字,重心向左使文字与边栏相联,右边留出大片空白,边线残破,既使之透气,又具沧桑之感,“徐”字印结构线条都体现出古拙凝重之美,看似平常却具匠心,“钱”字则突出线条的平实与左右的均等,读之使人想到《好大王碑》的古厚之趣。“沈”字则配以肖形兔,使之呈动静相生、收放自如之意。佛像印亦是杜洁印章中常见题材,其所治佛像或立而拈花微笑,或坐而静观世态,或侧目远眺,都表现出佛像的雍容大器与气势恢弘,普渡众生与佛法无边。刻印像印最为难得的是风神、仪态,而非造形,因形易于出之,而神韵则来得较为神秘,它在不经意间会将作者的才情学养、人生理念融入方寸,其实这与用功与否关系不大,靠的是感悟与心性,心中有佛,印中自然会使佛像印“性灵出象,风骨超常伦”,杜洁便是心中有佛者。
节录黄帝内经
在印材上杜洁除用石料外,亦喜用陶材、瓷材、铜材,特别是铜材,是他近来刻得较多也较精的一类,与其它印材相比,铜印较坚硬,不易奏刀,也难出效果,故创作手法、创作理念都与其他材料不同,石材易出刀味,瓷材易现崩裂,木材与象牙容易板滞,受铜印硬度所囿,难于表现出刀痕笔趣、金石斑驳之效,杜洁却能使金石意味在其腕下展现得淋漓尽致,“瀚之”、“马龙”等铜印,一眼看去既有古印的悠悠情趣,复出时代风尚,特别是部分笔划的借边,与彼此间的粘连,使人读之疑似铸印之感,尤如书中涨墨、画中破色,至为难得。
现代刻字与古代刻字的不同,一则无论用途与技法都较为单一,多为庙宇、庙堂所用,即以实用为根本,一则为展览而创作,表现形式、创作手法都极其丰富多样,特别是刻字艺术越来越引起艺坛重视。杜洁在篆刻创作之余,作为延伸与尝试,他近些年将视角与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向了刻字艺术,因为多年的书法实践,其审美高度、创作手法都体现出与人不同的锋芒,其制作或大刀阔斧,或细腻温婉,如《壬辰戴朝模书画作品展》,将篆书、隶书、草书三种字体集于块面,加之印章看去异常丰富,而阴刻阳刻的凹凸不平,及左下角的残破,章法的不规则都给人以无限暇想,《爽爽贵阳》笔划重叠,辅以油绿色彩,使人联想到贵阳的森林叠翠、幽静爽爽。“风雪夜归人”以篆书为之,黑白相间,突出白色“风雪夜归人”的主题,读之使人敬佩作者的创意。“喜读古碑”用大字篆书压于楷书小字之上,大字小字对比强烈,古铜色的主基调加之两种跨度很大的书体,似乎在表述出中国书法历史的悠久,又似在告诉人们读古碑读古帖才是学习书法爱好者的日课。
杜洁所居地位于贵阳城东,依山傍泉、小桥流水、庭院深深宛如江南景致,分别撷取妻女名字曰“惠园”、“蕊亭”,其中寓意不言而喻。惠园主人热情好客,时会邀三五好友于亭中品茗饮酒、创作书画,相互指疵,尤如兰亭雅集,黔中文人亦喜相聚于此,得畅叙之乐,杜洁更是在此间佳作频出,乐在其中。
隶书作品
HUIYUANRUITINGWEIYICHA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