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那些茶三代们
2016-08-10李婉玲
本刊记者 李婉玲
杭州的那些茶三代们
本刊记者 李婉玲
胡璧如:茶叶电商龙头,时间不可复制
她是卢正浩的外孙女,名叫胡璧如,87年出生。初三毕业后便孤身前往澳洲留学,十年的求学生涯后,学市场营销的她,原想留在世界500强,进入会计事务所,成为一名光鲜亮丽的白领。在几经纠结后,她还是留在了辛苦的“茶界”。“茶叶很少有最前端的岗位,这类生产性企业,春天里人都沾满了茶毛,皮肤还容易过敏,要忙到很晚。很辛苦。既然选择了一项,那就沉下去做吧!”胡璧如说道。
2010年年底,胡璧如开始着手卢正浩茶庄的电商生意。第一年“触网”后,她为卢正浩茶庄带来了近200万的营收。并且成为了天猫上最早做预售的茶叶企业。到如今卢正浩天猫旗舰店已经成为了年创收5000万的茶叶电商大头。在许多茶商铩羽而归的尴尬境地里,她在天猫混得风生水起。“我只是做了锦上添花之事,之所以能做好,百分之五十靠原有品牌知名度和茶叶品质保证”。对于取得的不俗成绩,胡璧如如此评价。
由于电商市场的成功开拓,原来二三十来人的茶庄,已经发展成了近百人的茶企,而以前淡旺季分明的茶庄,也开始成为一年四季都忙忙碌碌的企业。当我进入茶庄时,店内打包茶叶的几个工作人员还把我认作了应聘人员。
由于茶叶量有限,为了保证品质,卢正浩茶庄没有去外面开分店,借助天猫电商市场,可以让杭州以外的更多人品尝到正宗的西湖龙井茶。
当然电商市场的开拓,绝非易事。在2010年年底,进入天猫时,网上都是一批批的“特级西湖龙井茶”,500克19.9元包邮,这让胡璧如傻了眼,而卢正浩上千元的茶叶根本没法卖。2011年双十电商大会上,胡璧如在三四千名电商面前,义愤填膺的发表了内心感言,“我们为什么做精品,不是为了让更优秀更有购买实力的消费者能留在平台?”胡璧如一番陈词,直指电商茶店乱象,让天猫的工作人员心悦臣服。最初胡璧如做天猫,避开了淘宝,她以为“卢正浩茶庄是一个正规企业,线下正规,线上要更正规。”
为了企业更正规,胡璧如一人要涉及很多事项:客服,打包,仓库,除了设计不做,胡璧如什么都会做。茶业靠天吃饭,做茶叶预售期间,不少顾客一下就订了一两万的单子,而有些年茶叶到了3月28才出。4月5号茶叶就要立马发出去,为了保证准时发货,胡璧如宁可把贵的茶叶拿去发货,而且每天加班,三四点睡觉,六七点便早早起床。
做天猫、做淘宝,很难有不被“差评”的商家,卢正浩也在所难免。有消费者曾向店里的客服索要茶杯,客服站在为公司省钱的立场,拒绝了消费者的请求,最后被打了一剂差评。事后,胡璧如再三强调,做客服的要尽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永远是来找你买茶叶的,要感恩”。
这种理念的形成,源自胡璧如的父亲。“不是出现问题了,才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弥补问题,而是开店之初便强调,做茶不能以赚钱为目的。”起初,胡璧如不理解父亲的观念,在她眼里做生意不赚钱是假大空的虚话。但自2010年,回到家中深入交流,胡璧如开始从不苟言笑的父亲那里看到了一份“较真”的性情。在卢正浩茶庄,父亲会为所有的员工准备好一日三餐,提供住宿,努力打造家一般的工作环境。而父亲一辆车一开就是13年,朴素而真实的父亲,渐渐影响到了胡璧如。在网店的经销中,胡璧如也一直坚守理念,“卢正浩茶庄大头都可以舍,何况小零头。”只要是顾客的合理要求,便努力去满足。
两年前,电商市场遭遇了信息泄露事件,不少的消费者,打电话投诉有人冒充卢正浩茶庄,兜售便宜的茶叶,不少人上当受骗。部分消费者质疑身份信息被泄露,追究卢正浩茶庄的责任。尽管事后证明是恶意的欺诈行为,胡璧如还是真诚的为每一位受骗的消费者做出了相应补偿。
不仅如此,在2011年年底,在所有购买茶叶的旗舰店消费者中,胡璧如筛选了200位消费者,在过年期间,向他们每人赠送了一份茶叶礼包。
“电话打过去确认地址,有些人会拒绝。但95%的人接受了。”胡璧如觉得这95%的消费者的存在就是一份信任和支持。和那些一次拍下三四万茶叶的消费者一样,胡璧如满怀感激。
现在,不少人也会找上门来,向胡璧如请教如何做茶叶电商,她总会如此回答:“时间是不可复制的。”
如今,卢正浩茶庄已经步入正轨,深入茶圈的六年时间里,她眼里,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爱茶、懂茶人、吃苦耐劳的人。相较于其他行业“茶行业是能打开门来做生意的,并且具有很高的包容性。”身处在梅家坞的山山水水间,看着经常报表的负离子,和四面来客沟通交流的胡璧如说:“我觉得现在挺好的。”犹感幸福的她觉得幸福感也是做好茶叶的关键。
陈敏:陈七房百年茶家传承人
采访陈敏是在五月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杭州的天格外闷热。陈敏家门口的上香古道上零零星星的也有些客流,古路两边的仿古农舍前,不少茶农在炒龙井茶。五十号的家里,百年老招牌陈七房的匾额高挂其间,很有种古代世家的风范。
陈敏家门口摆放了几排桌椅,背靠古道,有些人愿意对着老宅堂屋,喝上一下午茶。陈七房可追溯到清朝年间,老字号源于陈敏爷爷的爷爷在陈家排行老七,传到陈敏这里已是第五代。
出生于茶世家的陈敏,从13岁开始学习采茶、炒茶,如今他已经有了18年的制茶经历。父辈们更是跟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现在父辈们只管生产,我主要做经营,年产值至少是父辈们的10倍。”只做一季春茶,陈敏一年能卖出3000-5000斤龙井茶,销售额在数百万元以上。”
西湖群山产茶历史悠久,唐代陆羽《茶经》中曾记载天竺、灵隐两寺产茶。绝佳的茶叶生长环境、悠久种茶历史,加之陈敏制茶“九道九筛,没有茶末”,茶的品质突出,每年春天,不少茶客慕名前来。陈敏通常会给对方送点样品。每种茶价的样包各包一两,给潜在客户免费品尝。
“很多茶客来买茶,都会要求去看看茶园,因为他们非常看重茶叶的生长环境。而建在茶园边上的民宿,对他们来说,既便利也有需要。”七年前,陈敏在村子里开了家民宿,专门免费提供给买茶的客户居住。
近些年,灵隐一代,旅游业十分兴旺,根本不担心客流问题。对于春茶季流失掉的那部分收入,陈敏会在民宿里摆放茶叶样品,把老朋友、客户带到民宿里喝茶,宣传茶文化,由此在民宿里促成了不少生意。
为了做好用户体验,陈敏还在茶叶外形上“做手脚”。“懂茶的人都知道,真正的龙井茶是偏黄的,是“黄中带绿”的。我父亲制作的茶叶就喜欢制成这样的成色。但最近这几年,大家的审美不一样了,偏绿的茶叶颜色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我制作的龙井茶叶就是“绿中带黄”。从茶的外形上,新一代的茶商也要与时俱进。”陈敏说。
在陈七房,每年会有两个“春节”:春茶季和春节,每逢“过节”陈七房异常热闹。“在我家所有的茶叶都是自家人炒制的,叔叔、父亲、伯伯等一大家族都来帮工。”而这样的家族传统在陈家已经延续了好几代,陈敏希望能一直传承下去。
陆一骅:没有点脾气 炒不了好茶
不要怀疑人生,有时间怀疑人生还不如去炒好一锅茶呢?”陆一骅说道。
翘着二郎腿,一袭黑色带帽短袖,谈话的桌上,万宝路的香烟就搁在上面,他摸了摸烟上面的打火机,然后又看看手机,这个“吊儿郎当”青年,总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
陆一骅,西湖龙井核心产茶区,龙井村最年轻的炒茶王-陆洲东的儿子,十足的90后青年,也是现任龙井村的副村长。
2010年从消防兵退下来,陆一骅决心要回到家里来学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套路”也很多,最关键的是自己不喜欢。从小看着父亲炒茶,慢慢对茶有了不一般的感情,到后来更大一些,从家里人和周遭朋友以及书本里又了解到:茶不仅仅是单一的饮品,原来还是有些底蕴的。陆一骅对茶的热爱便更深了。“炒茶很辛苦的。每年春茶季,我老爸都要瘦十多斤。”陆一骅对父亲的辛苦有着很深的认识,年纪渐长也更愿意帮家里分担一些。
儿子要学茶,父亲陆洲东起初有些心疼,故意调高锅温,想吓退儿子,希望儿子有更好的选择。但是陆一骅就喜欢这土地和手掌的温度。
这两年每逢采茶时节,陆一骅整天蹲在锅子旁边,父亲和父亲的师父汪中正会亲自指导。“去年我的茶,送人,别人还不要呢?今年就可以和我爸的茶一起拿去卖了。”陆一骅对于自己的进步有些自豪。
当然他也清楚自身的不足,汪师傅和父亲都是十五六岁学茶,而他扎根到炒茶技艺里还是这两年的事情,比父亲晚了十年。在时间上,陆一骅有紧迫感,便时常练练手,跟着父亲看、学习。俗话说,三年青锅,五年辉锅。没有一定的时间积累,练不出一手硬茧,成不了气候。但陆一骅凭借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和近两年的扎实学习,已经熟练掌握了青锅技术,至于辉锅也有了扎实的基础。
“会炒和炒好,要靠时间磨,我不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目标高了,摸不到,会放弃掉。”这个实在的青年愿意迈小步不停步年年都进步。
对于人生的规划,陆一骅说:“把茶叶炒好我就谢天谢地了”。把一门技术学精、学专是触类旁通的基础。机械炒茶要像手工炒茶一样,“沉得下去”需要以手工炒制技术作为基底。对于那些优雅的泡茶技艺和审美情趣,陆一骅不愿意去学。在他看来,茶没学好,去学冲泡手法,去学其他的技艺,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文过饰非,反而掩盖掉了自己原有炒茶技术的不足。
机械化炒茶的大潮下,不少产茶区,传统手工炒茶技艺出现断层。愿意耐住性子和高温炙烤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愿意待在锅边,炒一斤好茶的青年人更是凤毛麟角。
做茶,被260度的锅温烫并不是什么享受的事情,但是千百年来,王侯将相们品饮的一杯茶便是手工炒制出来的。技术的传承,也是文化和味觉的原真性传递,陆一骅希望保持这种“原味”。
尽管,他还不能完全静下心来,但他自以为在锅边,他是能耐住性子的,这个性子也是炒茶的关键。在当消防兵的几年时间里,这个90后的小伙子每次出任务,总是排在最前面,你问他怕不怕?他告诉你:“大家是兄弟,共生死,一起冲。”
“你没有点脾气是炒不好茶叶的。没脾气没真性情就没有自己的风格,在不违背传统的前提下,你不能太庸俗。”
对茶越了解便越佩服父亲的炒茶技术和学茶悟性。“现在,我的目标是学成五分父亲的手艺,后面的五分不是他传不传给我。是我自己要去体会,我能提升6分,那我就超过他了,提升3分我比不过他,但他是我爸我也很服气。”陆一晔这样想象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