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性分析抗核抗体单一荧光核型与抗核抗体谱分型的关系

2016-08-10黄琳淋张松照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14期
关键词:核型

黄琳淋,张松照

(1.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检验科 40800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杭州 310009)



回顾性分析抗核抗体单一荧光核型与抗核抗体谱分型的关系

黄琳淋1,张松照2

(1.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检验科40800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杭州 310009)

摘要:目的分析抗核抗体(ANA)单一荧光模型阳性的样本免疫印迹法检测的结果,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并研究是否能通过荧光模型初步判断其特异性抗体。方法回顾性分析347例ANA单一荧光模型阳性标本,对比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的符合率。结果347例间接荧光法ANA阳性标本,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标本137例,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标本210例,免疫印迹法检测ANA阳性例数分别为100、60例,符合率分别为73.0%、28.6%。核型主要以核颗粒型为主,多出现抗SSA、抗SSB、抗Ro52抗体,高尔基体型、肌动蛋白型核型等核型少见。仅有3例标本的核仁型在分型中出现条带。着丝点型多会出现抗着丝点抗体,特异性高。结论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两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因其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应将两者结合起来,报告荧光核型。

关键词: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核型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常出现针对自身细胞内各种成分的自身抗体,这类抗体总称为抗核抗体(ANA),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浪狼疮、混合型结缔组织病等,常常能检测出与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在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作为检测ANA的筛查方法,针对细胞成分的总抗体,检测灵敏度高,但特异性较低;同时用免疫印迹法对自身可溶性抗原分型,具有较高特异度。本文主要分析IIF与免疫印记法在ANA检测中的相关性,探讨两种方法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来自浙江省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患者,IIF检测ANA为阳性(滴度≥1∶100),单一荧光模型的样本347例。

1.2方法IIF检测采用欧蒙抗核抗体IgG试剂盒,以Hep-2细胞和猴肝为抗原基质,血清稀释度为1∶100、1∶320、1∶1 000,以滴度≥1∶100为阳性;免疫印迹法检测采用抗核抗体欧蒙印迹法试剂盒,抗原包括:抗nRP/Sm、抗Sm、抗SSA、抗Ro52、抗SSB、抗Scl-70、抗PM-Scl、抗Jo-1、抗CNEP B、抗PCNA、抗核小体、抗组蛋白、抗核糖体P蛋白、抗AMA M2、抗dsDNA抗体。仪器采用全自动免疫印记仪EUROBlotMasterⅡ、扫描仪、OLYMPUS荧光显微镜、EUROLineScan自动判别软件。IIF和免疫印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测。

2结果

2.1347例IIF检测ANA阳性的患者中,自身免疫性疾病137例,占39.5%,非自身免疫性疾病210例,占60.5%。

2.2IIF检测ANA阳性的137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免疫印迹法检测ANA阳性100例,ANA阴性37例,IIF与免疫印迹法符合率为73.0%,IIF检测ANA阳性的210例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免疫印迹法检测ANA阳性60例,符合率为28.6%。

2.3IIF检测ANA阳性标本各类荧光核型构成比,见表1。

2.4自身免疫性疾病ANA荧光核型与分型的比较,见表2。非自身免疫性疾病ANA荧光核型与分型的比较,见表3。

2.5IIF与免疫印记法检测同时为ANA阳性时,ANA荧光模型与分型检测结果比较,见表4。

表1  IIF检测ANA阳性标本中各类荧光核型的分布(n)

表2  自身免疫性疾病ANA荧光核型与分型的比较(n)

表3  非自身免疫性疾病ANA荧光核型与分型的比较(n)

表4  ANA荧光核型与分型条带的比较(n)

3讨论

ANA是一组以真核细胞核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1]。目前临床上检测ANA最常用的方法有IIF、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中IIF是检测ANA的筛查方法,也被认为是“金标准”,其基质含有完整的细胞成分抗原谱,如细胞核抗原、细胞质抗原、细胞骨架抗原等,能够针对细胞中抗原出现特异性的荧光核型,灵敏度很高,已在实验室被广泛地使用[2],但它有自身缺陷,即IIF不能提示具体的靶抗原,特异性低[3-4]。免疫印迹法则在反应膜条上包被多种高纯化抗原,具有更高的特异性,缺点是抗原种类有限,只能检测出有限的抗体。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出现荧光核型与免疫印迹法不相符合的情况[5]。本研究主要针对于单一荧光核型的样本,避免混合型核型的中多种抗体的干扰,分析其免疫印迹法的条带,探讨两者相关性。

从本研究结果可见,在IIF检测为ANA阳性的标本中,有一部分的标本为非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脑梗死、间质性肺炎等,但这些标本在免疫印迹法中阳性率低,仅为28.6%,这表明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虽会出现荧光滴度,但大部分不会有免疫分型,有学者认为正常人群,尤其是女性,也可出现ANA阳性[6]。而自身免疫性疾病标本中,IIF和免疫印迹法同时为阳性的标本占73.0%,两者符合率高,但仍会出现IIF与免疫印记法不相符合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IIF覆盖的自身抗体远远多于免疫印迹法所检测的抗体。在收集的标本中,核颗粒型核型最为常见,以抗SSA、抗SSB、抗Ro52为主,周边型、高尔基体型和肌动蛋白型核型等少见。核仁型核型也较为常见,多出现在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n=30),且仅有2例的核仁型在分型中出现条带,这可能是由于大多数核仁型荧光模型出现在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可能存在与核型相关抗体[7],如抗核仁低相对分子质量的RNA、抗RNA聚合酶-1、抗U3RNP、抗PM-Scl等抗体之外的未知抗体,可做进一步的研究。着丝点型核型特异性高,出现着丝点型核型的样本都有分型结果(n=24),并多会出现抗着丝点抗体。胞浆型核型以抗线粒体M2抗体最多,有3例。另外,由本文结果可见,1种荧光核型可以出现多个条带,同一条带可以出现在不同荧光核型中。

综上所述,IIF可以作为检测ANA的筛查方法,但在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在自身免疫行疾病中,IIF检测ANA与免疫印迹法检测ENA具有较高的符合率,不同的荧光核型,其抗可溶性抗原抗体不同,如核颗粒型,多与抗SSA、抗Ro52、抗SSB有关;着丝点型,多与抗着丝点抗体有关。1种自身抗体可以出现不同的荧光模型,不同的自身抗体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荧光模型。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当将IIF与免疫印迹法结合起来,同时报告荧光核型。对于只有荧光核型的病例,需与临床诊断结合,避免漏检和误诊。

参考文献

[1]李炎梅,莫思健,梁太英,等.抗核抗体荧光模型特异性抗体谱及滴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11):1006-1009.

[2]易萍.间接免疫荧光法与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6):981-982.

[3]谭婕.297例自身免疫性疾病ANA和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2):1735-1736.

[4]王兰兰.自身抗体检测的应用与质量保障原则[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0):987-990.

[5]蔡鹏程,胡国云,王雪萍,等.抗核抗体与抗可溶性抗原抗体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5,28(2):326-328.

[6]曾燕坤,吴杰.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及抗双链DNA抗体的联合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11):2081-2083.

[7]张道强,谭建华,隋秀梅.抗核抗体及特异性抗核抗体谱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意义[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9,20(6):59-61.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14.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14-2023-03

(收稿日期:2016-01-16修回日期:2016-03-25)

猜你喜欢

核型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筛查中的作用评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特征与临床的关系
SNP-array技术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胎儿超声异常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伴有复杂核型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2040例不孕不育及不良孕育人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与狼疮肾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
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全基因组芯片扫描结果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产前诊断的价值
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产前诊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