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辅助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2016-08-10段春红
段春红
(湖北省英山县中医院,湖北 英山 438700)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辅助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段春红
(湖北省英山县中医院,湖北 英山 438700)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辅助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47例)和西药组(42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及依帕司他和甲钴胺口服,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观察对比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T-AOC、MDA、SOD水平变化和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T-AOC和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而血清SOD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且联合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西药组(P均<0.05);2组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机体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足三里、三阴交和太溪穴位注射辅助依帕司他和甲钴胺可显著改善疗效,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丹参注射液;依帕司他;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氧化应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类型,近年来其发病率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呈现显著增长趋势,给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该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肢体疼痛、发凉、麻木、蚁行感等,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显现刀割样痛、绞痛和刺痛等,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现肢体感染、溃烂,并发糖尿病足[1]。据宏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10年因糖尿病足截肢患者中超过半数合并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和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均存在明显相关性[2]。但是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常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部分患者病情控制不佳导致严重自主神经病变,危及生命。丹参注射液具有活血通络、行气化瘀的功效,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可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具有单纯西医治疗无法比拟的优势[3]。但是关于此种治疗方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报道尚少。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辅助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效果及对氧化应激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9例,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草案)[4]:①明确糖尿病史、糖尿病确诊后出现神经病变、排除其他末梢神经损害、合并温度觉和震动觉异常或肢体疼痛、发凉、麻木、蚁行感等临床症状;②神经传导检查结果显示有2个以上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时间和振幅明显异常;③临床症状上有明确的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同时符合①②或①③即可确诊。中医拟定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5]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①主症为四肢疼痛、发凉、肢体麻木;②次症为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夜尿频多;③舌脉表现为舌体胖大、舌下脉络或有怒张、质暗淡或紫暗、苔白厚腻或有瘀点、脉沉紧或涩。患者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外,未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且意识清醒,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神经根压迫、颈腰椎退行性病变、椎管狭窄等颈腰椎病变者;合并严重脑梗死、急性脑卒中恢复期、脑动脉瘤等神经疾病者;合并严重静脉血管栓塞、淋巴管炎等动静脉血管病变者;合并恶性肿瘤或脏器功能不全者;近期内接受过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临床治疗,或存在本研究药物禁忌证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组4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42~70(56.71±6.12)岁;病程1~17(9.88±3.09)年;空腹血糖(FBG)8.3~13.4(10.15±1.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8.9%~11.7%(9.62±0.78)%。西药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42~70(56.68±6.09)岁;病程1~17(9.62±3.12)年;空腹血糖(FBG)8.3~13.4(10.07±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8.9%~11.7%(9.54±0.75)%。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西药组给予常规治疗:①饮食运动疗法、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FBG<7.0 mmol/L、HbA1c<7.0%;②依帕司他(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12)50 mg/次,3次/d,分别于三餐前温开水送服;③甲钴胺(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12)0.5 mg/次,3次/d,分别于三餐后温开水送服。上述药物均持续治疗1个月。联合组在西药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取足三里、三阴交和太溪,首先取同侧穴位周围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1020345)3 mL,垂直方向快速进针,每个穴位缓慢注入1 mL,若有回血,可将针头上提,同时调整进针深度、角度和方向,拔针后采用棉球按压穿刺部位,间隔2 d后行对侧穴位注射,两侧穴位交替注射药物,持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效果、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变化及安全性。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主要包括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7600-120;日本日立公司)和对应配套试剂盒分别利用比色法、硫代巴比妥酸化学比色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进行检测;用药期间每周行肝肾功能、血尿常规以及心电图等检查,监测药物安全性,并记录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降低≥95%;显效: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降低≥75%且<95%;有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且<75%;无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痊愈、显效、有效之和即为总有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s描述,分别以配对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联合组和西药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34.17±3.16)分和(33.89±3.25)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别为(9.61±1.02)分和(13.54±1.14)分,2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
2.2临床疗效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注:①与西药组比较,2=2.264,P<0.05。
2.3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变化治疗前2组T-AOC、MDA和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AOC和MDA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SOD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西药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变化±s)
2.4安全性2组用药期间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联合组有1例出现腹部胀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1/47);西药组有2例腹部胀满、1例皮肤丘疹、1例周围性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4/42)。所有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均未经特殊处理,停药后自行消退。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06,P=0.293)。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组以周围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症状的慢性疾病,作为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之一,该病起病隐匿、诊断困难,无特效治疗药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当属神经轴突阶段性脱髓鞘和神经纤维再生能力减弱,作为非创伤性截肢术的重要病因,给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带来严重威胁。目前关于该病发病原因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多数相关资料报道显示,自身免疫、血管性缺血缺氧、遗传因素、神经生长因子缺乏、代谢紊乱以及氧化应激等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中以氧化应激作用最为显著[7-9]。血清T-AOC是总抗氧化分子和酶含量总和,代表机体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在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0];MDA属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之一,能够加剧膜损伤程度,进而导致一系列蛋白质、核酸交联聚合,形成细胞毒性[11];SOD源于生命体,能够将机体在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及时消除,避免造成生理性损伤[12]。但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蛋白非酶糖基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进而引发微循环缺血缺氧,导致氧化应激反应并逐步加重,最终使得神经功能出现障碍。由此可知,临床治疗该病应当以降低血清T-AOC和MDA水平、改善SOD水平为根本原则,以增强疗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措施主要有控制血糖和血压基础治疗以及扩张血管、营养神经和自由基清除剂等常规药物,但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往往无法阻断糖基化和氧化应激反应,使得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加重,引发糖尿病足,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依帕司他属于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相关多元醇代谢,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使得各类糖尿病性并发症发生风险也显著降低。另一方面,该药物可以和葡萄糖作用产生山梨醇醛糖还原酶,进而改善神经细胞功能[13]。甲钴胺属于一种内源性辅酶,能够通过对转甲基反应过程起作用改善神经功能和应激反应,常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代表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据有关研究资料指出[14],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不仅可以改善神经细胞功能,从而增强疗效,还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T-AOC和MDA水平,升高MOD水平,从而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但是此种治疗方法仍存在明显不足:①不良反应较多,容易产生腹部胀满、皮肤丘疹、周围性水肿等,影响治疗进程;②可能会使患者血糖水平显著降低,甚至产生低血糖症状。故而积极探索安全有效疗法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和挑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祖国医学资料中并无记录,但是关于消渴病久,乃发“痹证”“手足麻木”以及“痿症”等文献资料由来已久。《中藏经·论痹》中有语曰“痹病或痛痒、或麻、或急、或缓……种种诸症,皆出于痹也”,可知肢体麻木、痛痒以及活动障碍等均是该病常见临床表现,且皆因“痹症”引发;巢元方指出“脏衰而生诸病”,可知脏腑衰弱、阴阳气血损耗、可致血行瘀滞,引发脉络痹阻,终成“痹证”[15]。现代中医学家多认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是该病基本病机,病久则损耗阳气而致气阴两虚、痰瘀血络,使得四肢脉络失去濡养,而生痹症[16]。关于消渴痹症,素来有“血不荣则木”“气不至则麻”“气血失充则痿”,可知气阴亏虚是消渴痹症发病根本,痰瘀互结为标,本虚标实、相互为因、错综复杂,乃发该病。因此应当以活血化瘀、补中益气、行气通脉为治疗基本原则,以增强疗效。
足三里、三阴交和太溪穴位注射是现代中医学家常用治疗手段,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同时融入针刺刺激,最大程度减轻肢体症状。丹参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提取物,具有通脉养心、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丹参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可以健运脾胃、化生气血、濡养四肢和筋脉,从而消除痿痹[17];三阴交穴位注射可祛痰化湿、补肝益肾,畅通三精之气、补益气血、濡养筋脉;太溪穴位注射可以滋补肾脏阴阳之气,稳固呵护后天之本,又可兼除下肢麻木、活动障碍之症[18]。故而丹参注射液足三里、三阴交和太溪穴位注射兼具滋阴壮阳、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濡养四肢和筋脉之良效,在去除消渴痹症活动障碍和下肢麻木症状中疗效显著,三穴位相互配合,调控阴阳平衡,标本兼施,从根本上解决病因。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药材丹参中含有丰富的丹参素,不仅能够显著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还可改善血液黏稠度和动力学指标,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应用同时具有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清T-AOC、MDA水平,促进MOD合成分泌,减轻炎症反应作用[19],提示该药物在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改善病变神经组织局部微循环方面作用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总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前者改善更为明显,提示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辅助依帕司他和甲钴胺不仅可以增强治疗效果,还可通过降低血清T-AOC和MDA水平、改善MOD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消除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综上所述,此种治疗方案安全高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但是此种治疗方案禁忌证以及对神经传导速度、远期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仍需积极探索求证。
[参考文献]
[1]张雪扬,卢阳,白然,等. 2007-2012年住院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分析[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3,35(5):481-482;508
[2]彭聪.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C]. 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第十五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暨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年会,2014
[3]李文俊. 穴位注射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主觉症状及MDA、SOD、hs-CRP的影响[J]. 西南军医,2015,17(2):159-161
[4]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草案)[S]. 2009
[5]庞国明,闫镛,朱璞,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2):260-264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2002:136
[7]Heschl S,Hallmann B,Zilke T,et al. Diabetic neuropathy increases stimulation threshold during popliteal sciatic nerve block[J]. Br J Anaesth,2016,116(4):538-545
[8]李沁,陈登科. 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因素分析[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2):28-29
[9]Ozaki K,Hamano H,Matsuura T,et al. Effect of deoxycorticosterone acetate-salt-induced hypertension 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alloxan-induced diabetic WBN/Kob rats[J]. J Toxicol Pathol,2016,29(1):1-6
[10] 彭忠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铁蛋白与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性探讨[J]. 世界临床医学,2015,9(12):96
[11] 王艳秋. 血清脂联素与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1-22
[12] 张雪利. TNF-α、PARP及施万细胞凋亡在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J]. 医学综述,2015,21(23):4317-4319
[13] 孙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机探讨[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3,36(1):14-17
[14] 黄翠玲.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2015,10(9):1315-1318
[15] 林瑶,景璟. 浅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认识及治疗[J]. 国医论坛,2012,27(1):52
[16] 郑美华,叶婷,梅晨健,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与神经传导速度关系的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15,22(4):39-41
[17] 李文俊. 穴位注射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1):68-69;73
[18] 赵慧玲,关红雨,李新艳,等.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3例[J]. 世界中医药,2009,4(4):220-221
[19] 田霖. 丹参素及其类似物的全合成与活性研究[D]. 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22.034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22-2486-03
[收稿日期]201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