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西北水稻白叶枯病在单季稻田发生动态研究

2016-08-10严成其张国忠黄元杰王栩鳴王华弟陈剑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单季稻叶枯病年际

赵 敏,严成其,张国忠,李 荣,黄元杰,郑 超,王栩鳴,杨 勇,王华弟,陈剑平*

(1.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桐庐 31150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3.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浙江 杭州 310020)

浙西北水稻白叶枯病在单季稻田发生动态研究

赵 敏1,严成其2,张国忠1,李 荣1,黄元杰1,郑 超2,王栩鳴2,杨 勇2,王华弟3,陈剑平2*

(1.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桐庐 31150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3.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浙江 杭州 310020)

2013-2014年对不同致病菌水稻白叶枯病在浙西北单季稻田发病动态的系统调查研究表明,水稻白叶枯病(P 6、浙173)在单季稻田年内与年际间发病消长动态基本一致。水稻健株在伤口期接触白叶枯病菌至叶部显症时间为5~7 d;在白叶枯病菌侵染显症后至14 d为病情激增期,至21 d时病情稳定期;但年际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针对2014年已在浙江省部分地区发生较重,而在浙西北单季稻区潜在威胁仍较严重,提出了对该病需提前或及时准确预警并采取有效药剂适时防控。

单季稻;稻白叶枯病;发生动态

文献著录格式:赵敏,严成其,张国忠,等.浙西北水稻白叶枯病在单季稻田发生动态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109-112.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Ishiyama)Dye]系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上越冬,还可在稻桩、病田稻桩附近的土壤及多种禾本科杂草上过冬,成为翌年水稻的初次侵染源。病菌能通过水孔、伤口侵入水稻,经繁殖而显症。在20世纪80-90年代,浙西北桐庐两江流域水稻白叶枯病常引起流行,为害严重,尤其单季(晚)稻是常年受害较重的对象田。由于抗(耐)水稻白叶枯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加上对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关键期的综合防控,水稻白叶枯病在浙西北桐庐地区发生面积连年下降,近年在桐庐县单季(晚)稻上为轻发生。但随着品种的抗性受不同病菌、不同地区的限制,以及水稻品种更新、种植时间和环境的影响,也会导致抗性衰退,甚至丧失;随着病菌的生理分化,会导致特异菌株产生。同时,年际间的气候条件也是发病轻重的重要因素,一般在受洪涝和台风暴雨袭击的年份常易发病,且发生较重[1-3]。由于影响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因素较多[4-5],加之水稻白叶枯病在浙江省又重新抬头,并有加重发生趋势。2013-2014年对单季稻白叶枯病不同致病菌田间病情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中浙优8号。2013年于5月20日播种,6月10日进行机插;2014年于5月18日播种,6月8日机插。扦插密度均为30 cm× 18 cm。水稻白叶枯病菌种为P 6和浙173。

1.2 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病情系统调查,单季稻田设在旧县街道旧县村干部路畈县级病虫害观测场内。

设置P 6与浙173诱发水稻白叶枯病。2013年于7 月8日各选一块均未发病田块(约1 000 m2),7月10日在伤口期接触病菌;2014年8月13日,各选1个均未发病观测区(约100 m2),在伤口期接触病菌。目测稻株接触病菌后至叶部显症的天数,并待田间有发病株时,每田(区)固定3点,每点固定9丛(其中1丛稻选在中心病株上,四周再定8丛稻),每株查上部4片叶。每7 d调查1次,记载每丛株数、叶数、病株数、病叶数,并进行分级,计算丛发病率、株发病率、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6-7]。

参照水稻白叶枯病病情分级标准[7]。0级:未发病;1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1/5以下;2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1/3以下;3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1/2以下;4级: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3/5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测稻株接触病菌后至叶部显症

经目测,稻株接触病菌后至叶部显症,2013 年7月为5 d,2014年8月为7 d。

2.2 不同致病菌水稻白叶枯病在单季稻田年内与

年际间发病动态

由图1,2可知,2013年7月15日显症调查结果表明,单季稻白叶枯病(P 6)发病较白叶枯病(浙173)为重,前者比后者在平均每丛病株数、病叶数分别增加1.48株、1.03叶,病株率、病叶率分别增加0.80和0.43百分点,而丛病率则减少3.76百分点。显症后至14 d为病情激增期,至21 d为病情稳定期。8月5日调查表明,P 6与浙173发病情况相近,病丛率、病株率、病叶率、病情指数分别为 100.00%,54.32%,17.35%,15.69和100.00%,57.07%,18.95%,17.69,但单季稻每丛发病绝对量以P 6较大,平均每丛病株数、病叶数分别多1.82株、1.64叶。

2014年8月20日显症调查表明,P 6发生较浙173为重(图2),前者比后者在平均每丛病株数、病叶数分别增加3.41株、6.34叶,丛病率、病株率、病叶率分别增加7.41,24.59,11.58百分点。显症后至14 d为病情激增期,至21 d为病情基本稳定期。9月10日调查 P 6与浙173发病情况相近,病丛率、病株率、病叶率、病情指数分别为100.00%,86.96%,49.63%,36.50和100.00%,84.54%,38.65%,29.50,但单季稻每丛发病绝对量以P 6较大,平均每丛病株数、病叶数分别多0.93株、6.89叶。

2.3 不同致病菌水稻白叶枯病在单季稻田年际间

发病程度差异

不同致病菌水稻白叶枯病在单季稻田发病程度以2014较2013年发生为重(图3,4)。2014年,在P 6发病后21d的平均每丛病叶数比2013年多10.04叶,而浙173也多4.78叶。

图1 不同年份单季稻白叶枯病发病动态

图2 不同年份单季稻白叶枯病病情消长动态

图3 不同致病菌在不同年份单季稻白叶枯病发病动态

图4 不同致病菌在不同年份单季稻白叶枯病病情消长动态

3 小结与讨论

不同致病菌水稻白叶枯病在单季稻田年内与年际间发病消长动态基本一致。经目测,水稻健株在伤口期接触白叶枯病菌至叶部显症为5~7 d;单季稻田在白叶枯病菌侵染显症后至14 d为病情激增期,至21 d为病情稳定期,但年际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2014年P 6、浙173较2013年发生严重。

针对单季稻田在白叶枯病菌接触后至显症前为最佳药剂预防期,在初见至初病期为较佳药剂防控期的科学防控要(节)点。因此,在水稻白叶枯病侵染显症始见时,需提前或及时准确预警,并采取有效药剂进行防控。

水稻白叶枯病若具备发病条件(存在菌源浙173等;存在侵染环境,如造成大量伤口、水孔等能接触大量菌源,易感水稻品种存在等),则在浙西北单季稻区仍易发病,或存在发生流行的风险性很大,2014年已在浙江省部分地区发生较重。

[1]吴彭龄.单季稻白叶枯病流行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135-136.

[2]肖炎农.淹水与汕优63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J].杂交水稻,1998,14(1):34-35.

[3]叶建人,李云明.温岭市连作晚稻白叶枯病发生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J].浙江农业科学,1998(3):136-138.

[4]李仲惺.水稻白叶枯病局部重发生状态下的防控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4(3):28-30.

[5]王华弟.粮食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2-57.

[6]张左生.粮油作物病虫鼠害预测预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21.

[7]HAN X Y, YANG Y, WANG X M, eta1.Quantita tivetrait 1oci mapping for bacteria1 b1ight resistancein rice using bu1ked segreg antana1ysis[J].Mo1 Sci, 2014, 15: 11847-11861.doi: 10.3390/ijms150711847.

(责任编辑:张瑞麟)

S435

A

0528-9017(2016)01-0109-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141

2015-09-02

浙江省农业厅三农六方资助项目;浙江省自认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4C 14001)

赵 敏(1963-),男,浙江桐庐人,研究员,本科,从事农业病虫监测预报及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1:zjhzt1zm@163.com。

陈剑平(1963-),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农业科技管理,E-mai1:jpchen2001@126.com。

猜你喜欢

单季稻叶枯病年际
北太平洋海温Victoria模态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特征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
北纬30°中层顶区域钠与铁原子层的结构和年际变化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ENSO强度模拟差异对全球变暖下热带太平洋大气变化预估结果的影响❋
红掌帚梗柱孢叶枯病菌的鉴定
单季稻锌肥肥效试验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
韶关市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