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评论的创造性探索

2016-08-09张珂

出版广角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创造性研究

【摘要】作为人类审美评价活动的一种存在形式,音乐评论与音乐发展相辅相成一。《李凌音乐评论研究》在“轻音乐”“新潮音乐”“声乐”以及“流行音乐”上的独到建树,推动了我国整个音乐评论体系走向成熟,充分诠释了音乐的内在美。

【关键词】音乐评论;创造性;李凌;研究

【作者单位】张珂,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作为人类审美评价活动的一种存在形式,音乐评论与音乐发展相辅相成。在现代音乐评论领域,出现了大量音乐评论家,李凌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在20世纪的音乐评论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李凌的音乐评论折射出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特点与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由项筱刚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李凌音乐评论研究》不仅是在向李凌致敬,更是在挖掘李凌音乐评论价值的基础之上,指导现代音乐评论的发展走向。

《李凌音乐评论研究》收录了李凌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评论,其中涉及多项内容,包括“新音乐”“音乐的民族风格”“音乐家”“轻音乐”以及“新潮音乐”等,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李凌音乐评论价值的肯定。作者认为,李凌音乐评论的精髓值得现代音乐评论界重视与学习,他将传统音乐内涵应用到现代音乐领域,开启了对音乐评论的创造性之旅。

李凌是20世纪杰出的音乐评论家,其音乐评论著作多达数十部,推动了当时整个音乐评论领域的发展,也为当时的音乐评论指明了方向。书中,作者甄选出李凌音乐评论几次重要的争鸣过程,以当时提出的观点为研究核心,评论其主要观点及思想。作者将几次重要的音乐争鸣从李凌众多的音乐评论中凸显出来,这对深刻理解中国现当代音乐评论的性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该书不仅是对李凌音乐评论的一种全新整理,更为现代音乐评论指明了发展方向。

李凌在音乐评论领域笔耕不辍,出版了音乐评论及音乐理论的相关著作近30余种。在《李凌音乐评论研究》第2章中,作者认为“新音乐”运动的出现实质上属于一种评介活动,其中的内涵与评价需要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结合。该章下分为三个小节,包括“新音乐”评论、“所谓新音乐”以及“音乐的民族风格”三个内容。读者从“新音乐”时期李凌对音乐的评论可以发现,他对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的主张深表赞同,并指出“最初的‘批评二字所指的就是‘研究和‘分析的意思。本来批评之用于精神的珍品有如炼炉之用于贵金属。但后来,人的判断和原意甚不相符了,人们给批评加上了从日常实践中取来的另外意义。”在这段对音乐价值的评介中,李凌充分肯定了‘研究和‘分析两个方面的基础性价值。

作为音乐评论者,首要关注的问题是批评标准的界定,要能够充分反映出艺术价值的自身特点,吃透、理解之后再展示其内在规律。音乐评论者是开展音乐评论的主体,是评论创造性价值的基础。在《李凌音乐评论研究》第4章中,文章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著名音乐家、歌唱家展开论述,让读者了解李凌音乐评论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4]。作者对李凌音乐评论的研究,不仅是对此前评论内容的总结,更是对后世音乐评论的创造性提升。

作者将评论者的创造性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音乐具有较强的理解力与判断力;第二,具备良好的学识并接受过专业性的音乐教育;第三,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改变自身观点,影响评论的公正性;第四,担当更多的社会使命,用于坚持自己的信念;第五,具备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文笔、思路清晰且富有说服力。

音乐创造性评论要注重把握音乐评论的社会性价值,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将音乐评论看作一种与科学判断相统一的审美创造性活动,那么,音乐评论所运用的方式以及音乐评论的作用就不是单一形态,而是一种多维度内容。李凌对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贡献的音乐家都进行了评论,并对这些音乐家做出的贡献以及价值进行深度剖析,认为这些音乐家对推动我国音乐体系走向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李凌音乐评论研究》的结尾章节中,作者提到李凌音乐评论的历史地位,这也在的侧面表明,李凌在当时历史时期对音乐评论以及音乐创造所做的贡献。作者对李凌音乐评论及其历史地位的分析,不仅是对当今音乐评论的全新理解,更是站在李凌的角度看待现代音乐评论的发展。

在作者看来,李凌的音乐评论本就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现代音乐体系以及音乐评论的发展需要充分继承李凌音乐评论的价值及观点。作者在总结研究李凌音乐评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对音乐评论的理解,提出了音乐评论创造性探索的策略及观点。

第一,要尊重主客观统一。通读《李凌音乐评论研究》我们发现,在开展音乐研究与评论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经验,尊重主客观的统一。首先,要把握音乐评论过程主客观的统一,并将其贯穿于评论的整个过程,应该清晰地分辨优与劣、主流与非主流,保证评论更具客观性;其次,音乐作品的瑕疵与优缺点评论需要通过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作品不可能都是优点或者缺点,要在辩证视角下对二者做辩证处理;再次,不同历史背景对音乐评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在历史背景当中,应将主观与客观充分联系起来。

第二,要注重情感与发现精神。音乐评论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情感因素是其中之一。《李凌音乐评论研究》将情感挖掘的内涵具体总结为两个层面:一是音乐表演当中的情感感受。音乐内涵是音乐创作者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音乐作品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音乐评论的重点应该放在这上面,在音乐作品中感受原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评论者敏锐的情感感知以及对内在价值的探索,增强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虽然音乐评论通常需要在音乐作品中挖掘情感因素,但表演过程中的动作、姿态、表情以及声音拟合度等也同样值得重视,是挖掘作品情感价值的重要一环。二是音乐节奏当中的情感挖掘。音乐节奏是构成音乐完整性的骨架,节奏与乐音结合过程也是情感传达的过程。现代科学表明,节奏之所以能够激发听众心理上美的感受,实质上是通过节奏、节拍的变化促使感情得以升华,从而提高神经细胞的活跃度。因此,音乐评论的创造性价值展现,是要注重对音乐情感的挖掘。关于音乐的价值见仁见智,如何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挖掘、评价音乐作品,需要评价者在发现精神的引导下建立评价体系,发展音乐规律的同时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既能够挖掘音乐的内在美,也能够实现音乐评论的价值。

《李凌音乐评论研究》不仅论述了李凌对20世纪音乐评论的贡献,更是作者对现代音乐评论的憧憬与展望。此书蕴含的音乐评论思想,尤其是对音乐评论创造性地探索,对我国音乐评论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今天的音乐评论领域应在充分继承传统音乐评论思想的基础之上,走出美学形而上的迷宫,去主动寻求音乐美的感知和音乐评论的多元方法,感受音乐艺术的灵性。

猜你喜欢

创造性研究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