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国内翻译出版的问题与对策
2016-08-09李伟张梦军
李伟 张梦军
【摘要】英美文学在国内的翻译出版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英美文学作品国内译制的质量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严重影响了英美文学作品国内的传播效果和我国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正视翻译出版中存在的翻译质量低劣、剽窃抄袭、重复翻译出版及选题混乱等问题,从译者素质培养、出版机构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层面采取积极措施,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国内翻译出版创建健康的发展环境,促进文学翻译出版的发展。
【关键词】英美文学;翻译出版;译者;出版社
【作者单位】李伟,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张梦军,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根据国家版权局2014年版权引进汇总统计发现,我国仅2014一年就从英美两国引进图书7495种,占全部引进图书版权的48.22%,其中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英美文学作品约占英美引进图书的40%。可以说,英美文学的翻译出版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主要的增长板块之一。虽然英美文学作品国内翻译出版促进了国内外文学艺术的交流,开阔了文学爱好者的艺术视野,但是当前翻译出版暴露出的质量问题、版权问题也愈加明显,制约了英美文学作品在国内的传播效果。本文以文学作品国内翻译出版问题为切入点,剖析其根本原因,力图探究提高翻译出版质量的途径,从而促进我国翻译水平和出版业的发展。
一、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大量英美作家的作品文集、全集、丛书和套书在国内翻译出版,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国内外的文学交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翻译出版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侵权等问题严重。
1.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当前,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首先,误译较多。文学作品原著中称谓、地域名称、俚语、时态及特殊句式经常成为翻译工作的绊脚石,导致译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如1999年姬旭升在小说《白鲸》的译本第20章第3小结的结尾处,就将关联词“but”含义翻译错误,导致小说中出现两位“船长”,造成读者阅读困难。其次,漏译、多译比比皆是。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本经常背离原著,需要翻译的句子和词语经常被主观漏掉,或者某些译本译者根据汉语习惯,对原文的翻译画蛇添足。如译者何力1998年在亨利·詹姆斯小说译本《螺丝在拧紧》一书中曾将“had done all he could”翻译为“绞尽脑汁,尽其所能”,与原文相比无疑是画蛇添足。最后,译者没有把握英美文学语言风格。当前,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受到译者教育环境、年龄、性别和文学修养诸多因素影响,作品翻译风格呈现过于明显的译者特点,缺少对原作风格的尊重和传承,无论思想还是语言的层面上,无法让读者感受原作的情景或作者的语言风格。例如,张若谷1984年翻译出版的《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以大量胶东方言代替原作英语习惯,与原著相距十万八千里,严重影响了小说意境和风格的表达。
2.名著过度复译再版
从2000年后,我国英美文学作品复译之风盛行,其中公共版权著作、名著小说一再被再版复译。很多英美文学作品甚至有高达数十种不同的译本。例如,《红与黑》截止到目前已有超过20余种不同译者及出版机构汉译本,而《小王子》汉译本仅从2001至2005年的5年时间内就出版了20种。再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仅仅2002年一年就出版了6个汉译本,到2014年其汉译本总计达到30种。还有2011年才成为公共版权的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到2015年已经在国内出版市场出现了近60种汉译本,创造了翻译出版业的一大奇观。英美文学作品过度复译出版造成读者出现选择性困难,很多新译本质量参差不齐,往往是在多个旧译本基础上拼凑而成,错译、漏译和多译等现象比比皆是。这种过度复译不仅浪费了翻译出版机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亵渎了英美文学作品原著,损害了作者与读者的利益。
3.翻译版权问题日益严重
当前,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出版中侵权问题日益凸显。首先,剽窃抄袭严重。剽窃与抄袭在《著作权法》上属于相同概念,就是将其他人的作品及作品片段据为己有,这一现象在翻译出版领域尤为严重。例如,1988年,王干卿翻译出版的《爱的教育》面市不久,市场上就出现了60余种汉译本,其中不乏剽窃抄袭之作。为此,王干卿从2004年就和海潮出版社等多家涉嫌侵权的翻译出版机构及作者对簿公堂,至今已超过10次。同样,马爱农1999年翻译出版的《哈利·波特》一经上市,就被许多出版机构剽窃抄袭,其中周黎《绿山墙的安妮》就曾大面积抄袭马爱农译本,重复率超过90%,为此原译者马爱农在2013年将周黎和出版社一并告上法庭。其次,英美文学作品引进版权不清晰。我国1992年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从1996年开始,我国图书版权引入力度逐渐增大,出现的问题也开始凸显。缺乏英美文学翻译出版能力的机构故意在版权洽谈中抬高其版税的价格,故意破坏英美文学版权市场规则,甚至故意漠视作品版权的归属,违背相关法律,造成盗版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文学作者不愿将版权卖给中国。例如,1990年,马尔克斯曾公开拒绝中国版权申请,直至2010年在多方斡旋下才将小说《百年孤独》的版权授予我国一家民营出版机构。
4.翻译出版选题失衡
虽然我国每年引进上万种英美文学作品,但为追求市场利益,翻译出版物的选题机构过度失衡,缺乏对长远社会利益的考虑。首先,一些出版机构过度追求获奖作品。一些出版社为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以“诺贝尔文学将”“普利策文学将”“布克奖”及《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书商协会畅销书的相关排行榜作为翻译出版的风向标,获奖及上榜图书被争相引入及翻译出版,而其他图书则常被忽视。例如,2002年库切小说《耻》被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后,一度无人问津,但2003年作者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小说《耻》在我国被大量复译出版,其中文艺出版社2004年一次推出库切5部小说作品的汉译本。其次,一些出版社过度引入英美小说体裁作品。在文学体裁的选择上,我国翻译出版业过度重视小说作品,对于戏剧和诗歌作品则比较忽视。例如,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例,2000年至2012年,我国西方文学作品总计引入达到1300种,其中小说为870种,占全部作品的67%,而诗歌、散文和戏剧三种体裁总计仅为137种,仅占总数的10%。
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出版问题的原因
1.英美文学作品译者层面原因
首先,译者英语翻译专业素质较弱。当前,英美文学作品译者将文学翻译等同于日常英语、科技英语及商务英语的翻译,误以为掌握英语知识就能着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无法将“作品意境用另一种语言传递出来”,当然也无法启发或感动读者。可以说,当前,我国英美翻译人员普遍缺乏文学翻译的基本素养。我国英美翻译人员的英文功底、汉语语言能力、文学修养、判断力和艺术创造思维等都有待加强。其次,译者缺乏严谨译风。文学作品翻译不仅需要过硬翻译素养,更需要正确翻译作风或态度,而当前很多译者普遍缺乏杨绛、王干卿、文楚安和周克希等文学翻译家身上的译德和译风。一些文学译者比较浮躁,普遍缺乏翻译“耐心”,甚至部分译者有剽窃抄袭、拼凑等行为,更让译本质量粗糙,毫无文学意境之美。最后,我国译者培养青黄不接。虽然截止到2014年,我国已有152所大学开设了翻译的本科专业, 206所大学试办了硕士翻译专业,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专业人才仍青黄不接,优秀文学译者仍属凤毛麟角。据翻译协会2010年统计,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人员仅占翻译人才的1%。这导致出色译著极为稀少。
2.出版社层面原因
首先,出版社在作品引进上过度急功近利。一些出版社在版权引进、译者甄选和审阅校对等方面过度追求速度,以速度占领翻译出版市场,导致很多文学作品质量难以保证。其次,英美文学专业编辑匮乏。出版社编辑一般由非英美文学专业的翻译人员构成,普遍缺乏英美文学政治意识、价值取向理解,导致难以辨别英美文学译本的意识形态;缺乏英美文学理论修养,难以接受英美文学作品的新形式和创作主题;缺乏文学鉴别力,导致编辑无法辨别文化属性,对英美文学或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长期过程,出版环节离不开专业编辑的选择和参与,但现有部分文学编辑的英语水平、编辑技巧和审校态度等达不到市场要求,导致很多劣质译本流向市场。
三、英美文学作品国内翻译出版发展对策
劣质英美文学翻译作品既影响了原著的国内传播,又不利于我国翻译出版业的品牌形象,甚至阻碍了我国英美文学作品的引进。因此,无论译者还是出版社、政府都应正视翻译出版问题,对症下药,为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创造有利条件。
1.译者发挥翻译主体性
翻译出版作品质量除了需要译者具备基本的双语能力和文学鉴赏力,更需要译者具备较强的翻译主体性。译者的主体性是译者在尊重原著前提下,对文学作品蕴含的语言特质、文化意识、艺术风格、审美标准及人文品格进行主动、创造性的翻译。译者的主体性是理解、把握英美文学作品思想,并以汉语再现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英美文学作品国内出版质量的重要保证。
2.译者主体性培养的方式
首先,优化译者文化“元结构”。译者文化元结构是译者在长期翻译过程中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社会环境、地域环境、意识形态、民族性格及文化渊源等文化元素的认识,影响着译者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和译介,同时也制约着译者对英美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及翻译主体性的发挥。译者必须从文化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充分解读,要对英美社会、民族社会发展特点及过程进行充分了解,形成对作者文化地位及风格的理性认识,尤其要对作者的宗教信仰、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等元素进行挖掘。同时,译者要对翻译客体同时期作品的意识形态、社会现象进行横向对比,挖掘作家及作品的价值观内涵,将社会、作者性格及意识形态等元素与作品语言联系起来,以文化元素实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对作品翻译内容进行过滤及异化。其次,优化伦理结构。道德伦理是约束译者翻译行为的潜在规范,译者的伦理水平对于翻译主体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必须尊重社会伦理要求,从规范语言及文化交流高度进行翻译。在语言上,译者应满足汉语社会和汉语读者的需求和道德规范。在英语和汉语出现矛盾时,译者应该在我国伦理规范基础上对英语进行创造性的翻译,尽量让译文靠近汉语伦理习惯。同时,在文化交流层面上,译者应考虑作品在汉语语境中的交际功能,对原作品文化及文化礼仪进行适当创造性译介。
3.出版社实现翻译流程动态管理
出版社除了要对翻译出版科学规划,维护版权环境,更要形成一个动态的翻译出版流程管理体系,实现系统管理秩序,促进译本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出版社要创建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管理流程。出版社应该从英美文学作品版权引入、译者选择、译本审校、译本发稿及出版发行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对每一环节严把质量关。出版社的流程管理应该包括项目启动(确定翻译出版书目及项目负责人)、分工协作阶段(确定译者、编辑、语料库)、翻译质量监控阶段(确定译本风格、翻译难点及进度)、校审质量监控阶段(统稿、三稿校审、译者修改和专家润色)、定稿排版、样稿处理及正式出版。出版社应该组织译者、编辑、版权专业人员、文学研究者和法律专业人员全场参与整个翻译出版流程,确保每一环节的翻译出版质量。
另一方面,出版社要对编辑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出版社要注重编辑的素质培养。出版社应该加大对编辑专业素质和责任素养的培养,要将意识形态、文学伦理与编辑工作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治价值观,让编辑在思想觉悟的提高中实现文化追求与道德修养,进而形成严谨的编辑作风。同时,出版社应鼓励英美文学作品编辑加强对双语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让编辑具备扎实的英汉语言知识、文学认知能力和英美文学信息管理能力,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文学思维。同时,出版社要将《著作权法》《出版条例》《世界版权公约》《合同法》《民法》等法律法规学习融于编辑的日常工作中,培养编辑的版权意识及规范性。
[1] 魏清光. 我国文学翻译出版市场失灵及矫正策略探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12 (9).
[2] 赵舒静. 从出版角度谈文学翻译质量[J].出版广角,2015(12).
[3] 韩蕊聪.中国文学翻译理论发展简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 陈荣泉. 试析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出版,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