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古代天皇退位,堪称“宫斗剧”

2016-08-09

环球时报 2016-08-09
关键词:太上皇皇位皇子

卢昊

编者的话:日本时间8日下午3时,明仁天皇正式向日本国民表明“生前退位”意向。天皇“生前退位”在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的现代历史上尚无先例,但在古代比较普遍。据记载,迄今为止的125位天皇中,因退位而被尊为太上皇的多达59人。他们有因健康原因或丧失权力而被迫退位,有为确保皇权更替或控制政局“以退为进”。日本古代“天皇退位史”是一部绵延不绝的宫斗剧,映射出日本特殊历史制度和文化下,统治集团展开的激烈斗争。

女天皇成为最早“太上皇”

日本历史上,在世天皇退位后被尊为“太上天皇”(即太上皇),后略称上皇,而皈依佛门的则被称为“太上法皇”,略称法皇。另外,一些皇族成员并未即皇位,但因身份显赫(如为天皇生父)、辅佐有功或主动让位,亦被尊为上皇。嫁入天皇家的“三后”(皇后、皇太后及太皇太后)当中也有地位显赫者享受“准上皇”待遇的。根据史载,日本历史上首位被尊为上皇的天皇,是第41代天皇持统天皇(690年-697年在位),而最后一位则是第119代天皇光格天皇(1780年至1817年在位)。明治天皇登位后,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及《皇室典范》,其中规定天皇驾崩后,其子嗣直接继位,实际默认了天皇终身制,战后,日本在1947年重新修订《皇室典范》,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基本沿袭旧规,也未涉及在世天皇退位的问题。

最早成为“太上皇”的持统天皇是日本历史上第3位女天皇。她13岁时嫁给自己的叔父大海人,大海人后来发动政变,登上皇位,称天武天皇。天武天皇在位时,身为皇后的持统天皇经常辅佐政务,夫妇感情甚笃。天武天皇死后,持统天皇镇压了皇子叛乱,扶持皇太子草壁,与之共同执政,草壁早逝后又改扶持草壁的长子。当时小皇孙年仅7岁,持统天皇于是自登皇位,依靠皇族力量执政。直到皇孙15岁时她才退位,被尊为持统上皇,但依然和小天皇(即文武天皇)并坐皇位,共同执政。在她的摄政协助下,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仿照唐朝制度强化中央集权。持统天皇也因其长期“垂帘听政”的强势作风,被日本历史学家称为“像中国汉朝吕后那样的人物”。

实际上,日本历史上第一位“生前退位”的天皇并非持统天皇,而是她的祖母皇极天皇(642年-645年在位),但她退位后并未称为上皇,而是被尊称为“皇祖母尊”。她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两次登位的天皇,首登皇位时已49岁,皇极天皇在位时,正值贵族苏我氏长期专权,引爆皇室与贵族间的激烈血斗。645年,皇极天皇的长子中大兄皇子联手权臣中臣镰足发动政变,铲除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还政于天皇。皇极天皇将皇位让给自己的弟弟孝德天皇,由中大兄皇子掌权,发动著名的“大化改新”,建设律令制国家。654年,孝德天皇病亡,62岁的皇极天皇再登皇位,改称齐明天皇(655年-661年在位),将大权继续交给年富力强的儿子中大兄皇子。她病亡后,中大兄皇子正式即位,即天智天皇。而持统天皇正是天智天皇所生的女儿。可以说,皇极和持统两位女天皇共同开创了日本“太上皇”制度传统。▲

乱世中天皇频繁退位

在古代,日本天皇的退位,经常与皇权交接出现危机有关。特别是日本早期世袭制度下,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并行,相当混乱,导致权争尤为频繁。这在女性天皇在位时尤其常见。她们常作为“过渡天皇”代掌皇权,子嗣长大后再退位,以维护男性世袭的传统。除皇极天皇和持统天皇之外,其后的元明天皇(707年-715年在位)以及元正天皇(715年-724年在位)也面临子嗣幼弱、贵族权盛等严峻问题。元明天皇是持统天皇的孙女、文武天皇的姐姐,文武天皇去世时长子首皇子仅7岁,元明天皇因而登位。由于首皇子长期病弱,且因父亲早逝而有心理障碍,加上贵族势力强横,元明天皇即位8年后又让位给自己的长女即元正天皇,以确保皇位稳固。直到首皇子24岁时,姐姐元正天皇才将皇位交给他。元正、元明两位天皇的“接力”也是日本历史上唯一的“母传女”皇位传承。这两位天皇加上此后的孝谦女天皇,将日本历史上的“女帝时代”推向巅峰。

一些天皇则是因健康问题而交出皇位。如光仁天皇(770年-781年在位)即位时已62岁高龄,后来其长女能登内亲王去世,光仁天皇因悲痛更加衰弱,让位于皇太子,8个月后去世。冷泉天皇(967年-969年在位)则从小就患有严重的神经病,17岁即位,2年后就退位,疯疯癫癫地当了40多年太上皇后死去。当时,天皇在位时死被认为是“大忌讳”,因而不少天皇病重时匆匆“生前退位”,然后以太上皇身份而死,以免触犯禁忌。如仁明天皇(833年-850年在位)自幼患病加上过度服用丹药,病重退位后,当了上皇3天就去世了。醍醐天皇(897年-930年)生性疑神疑鬼,加上在一次皇宫打雷中受到惊吓,退位7天后病亡。一条天皇(986年-1011年在位)和后朱雀天皇(1036年-1045年在位)则分别在退位9天和3天后病亡,也成为“短命上皇”。后一条天皇(1016年-1036年在位)病亡时,宫中按照其遗诏,隐瞒天皇死讯,履行所谓“退位程序”,再以太上皇病故的名义发丧,这都已经算不上“生前退位”。

当然,还有不少天皇因在权争落败,而被迫退位当太上皇。平安时代,外戚藤原氏专权严重,搞摄关政治,屡屡废掉天皇,例如清和天皇(858年-876年在位)及其子阳成天皇(876年-884年在位)均是被权臣藤原基经一人逼迫退位,此后的宇多天皇为抵制藤原氏的压力,重用平民出身的儒士菅原道真,但依然无法夺回权力,最终心灰意冷地退位,在仁和寺剃度出家。他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尊为法皇的天皇。再往后的朱雀、圆融、花山等几位天皇也因藤原氏逼迫或陷害而退位出家。因而后世有“藤原氏乱世擅权,皇家亦无可奈何”的说法。▲

太上皇夺权开启“院政时代”

天皇退位后,与照顾自己起居的随从仆人居住在宅邸或寺庙,住所被称为“院”或“仙洞”。从嵯峨天皇(809年-823年在位)开始,退位的天皇均以“院号”自称,如嵯峨院、冷泉院、圆融院等。后来,一些天皇退位后在居所开设“院厅”,设置大量官吏并雇佣武士护卫,构建起以上皇为中心的政务机关。即所谓的“院政”。院政出现的基础是日本特有的“家元”文化传统。在此传统下,天皇隐退后仍可作为“家督”,以父权政治方式主导国政,权威高于在位天皇。后来幕府时代的最高权威者将军在隐退后,以“大御所”(即将军的住所)身份继续掌权,也被看做是另一种形式的院政。通过实施院政,一些退位的天皇“以退为进”,在统治集团内部的权争中反而占据上风,甚至代天皇行使权力。

天皇退位而实施院政的历史,从平安时代后期(11世纪中期)直到江户时代后期(19世纪前期)。但院政的极盛期一般被认为是在1068年至1179年,即三大太上法皇白河、鸟羽与后白河专政的时期。后三条天皇(1068年-1073年在位)被认为是院政时代的奠基人,他为了从藤原氏手中夺回皇位继承人指定权(另一说是患重病),即位5年后就退位,亲手安排皇太子贞仁即后来的白河天皇(1073年-1087年)即位。而白河天皇则将院政制度发扬光大。在以天皇身份执政14年退位后,他先后拥立堀河、鸟羽和崇德三位天皇,以太上皇身份在院厅发号施令,执掌最高权力长达43年,给藤原氏的摄关政治以致命打击,后世称他为“治天之君”。白河法皇死后,鸟羽与后白河两位太上皇均与希望亲政的在位天皇发生激烈权争,最后太上皇都成为胜利者。

院政使得日本太上皇的权威达到历史的最高点,也为其后来的崩溃以及天皇权力的式微埋下伏笔。太上皇们为了压制在位天皇及旧贵族的权力,利用并依靠新兴的武士阶层,导致以平氏为代表的武士势力不断扩大,进而排斥院厅权威,控制了政权。1179年,后白河法皇被武士集团首领平清盛幽禁,院政中止。后来源氏击败平氏,建立镰仓幕府。在武士主导的幕府时代,院政虽得以恢复,但已经严重衰落。镰仓幕府末期,皇室内部又因为争夺皇位而分裂成两大派系,各自立嗣,因此甚至出现5位太上皇(后深草上皇、龟山上皇、后宇多上皇、伏见上皇和后伏见上皇)同时并立的奇景。室町幕府的第3代将军足利义满因权倾朝野,势压天皇,死后居然也被“追赠”上皇称号。由此可见此时皇室权威的没落。室町幕府在战国时代中灭亡,后继的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权力,天皇退位后所实施的院政也最终沦为形式,走上末路。▲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太上皇皇位皇子
两代君主同堂时
从辽代皇位继承制度看契丹族的汉化
秦、汉“太上皇”政治文化透视
我的悲哀,如御膳房的菜
略论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康熙:幼年读书曾累到咳血
论东汉皇位继承的主要模式
哪些国家有“太上皇”(答读者问)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
浅析明代宗藩制度与皇位继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