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问题实证分析

2016-08-09李彬彬郭永芳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李彬彬,郭永芳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问题实证分析

李彬彬,郭永芳*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教育公平问题引发的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越来越多,为使教育移民合理有序进行,在收集整理了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的相关数据基础上,使用SPSS软件对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的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根据影响系数的大小进行了合理排序,结果表明:农村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教育支出、政府财政投入、教师数量和师生比5个因素对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有重要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并据此提出相对应的优化对策: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统筹财政支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使城乡中小学生都能享受更好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移民;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

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国家出资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义务教育体系中,农村义务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教育公平、劳动力市场划分等问题,甚至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1]。

目前,农村中小学生无法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同等条件的教育,因此在教育的起点、过程以及结果公平方面都处于劣势。接受较低水平教育的农村中小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多为次要劳动力市场,其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健康安全等方面,都无法和主要劳动力市场相比[2]。

不少学者对农村中小学生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曾秀敏等对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学习、交往、安全、网络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3]。张茂聪等指出教育移民会带来城市学校教师不足、教学质量下降以及财政不足等问题,为此政府、学校、家庭需要通力合作来解决此类问题[4]。梳理这些文献,对于缩小宿州市城乡中小学生教育资源差距,进而解决教育移民问题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1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的基本现状

宿州市教育移民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教育移民相似,都具有以下通性。

1.1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的原因

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出现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的又有主观上的。客观上,受城乡教育经费的差距、师资水平的差异以及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主观上,受父母教育观念、教育心态的转变以及从众和攀比心理的影响[5]。同时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现象还与城市大幅扩张、城市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存在一定关系。关键是受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协调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6]。根本原因是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富裕的农村家庭有能力送孩子到城市就读[3]。

1.2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孩子方面看,教育移民削弱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影响了孩子的自控能力,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7],甚至会带来自理能力缺失症、意志软化症、压抑心理和情商低等问题[8]。从家长方面看,一是教育主体错位,父母以自己情感和想法来代替学生的情感和想法;二是责任感缺失,教育移民过程中,父母过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孩子心理的关心[9]。

1.3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的特点

一是规模大、人数多,且呈持续增长势头,县城成为县域中小学生的聚集中心,全县范围内城乡学生比例发生很大变化[6]。二是教育移民群体中中学生最多,父母或爷爷、奶奶全职陪读是中学生教育移民的主要方式[10]。三是学生的父母采取不恰当的引导方式,孩子在进城后失去了绝大部分自主权[11]。

2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因子分析是用几个少数抽象的变量(因子)来表示基本的数据结构,其数据模型为:

x1=a11f1+a12f2+a13f3+…+a1mfm+ε1

x2=a21f1+a22f2+a23f3+…+a2mfm+ε2

…………

xn=an1f1+an2f2+an3f3+…+anmfm+εn

其中,x1,x2,…,xn为原有变量,是标准差为1、均值为零的标准化变量,f1,f2,…,fm为m个因子变量,n>m,表示成矩阵形式为:X=AF+ε,A为因子载荷矩阵,aij是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变量上的负荷。ε为原有变量不能被公因子所解释的部分。

在原有的9个变量中x1,x2,…,x9分别代表宿州市农村人均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教育支出、城市化比率、政府财政投入、教师数量、生师比以及中小学学校和学生的数量,经过检验,确定农村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教育支出、财政投入、教师数量、生师比5个因子,分别用f1、f2、f3、f4、f5。

3因子选取

为了估计参数模型,从历年的《宿州经济发展公报》《宿州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收集整理得到2005-2015年的统计数据,选取农村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教育支出、财政投入、教师数量、生师比共5个因子进行分析(表1),其相关解释如下:

(1)农村人均收入说明一个家庭为孩子提供更高水平教育的经济能力,是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的经济基础,是从家庭角度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2)农村人均教育支出从侧面反映一个家庭是否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资更多成本,也说明了家庭在思想上是否重视孩子教育。

(3)财政投入是政府对教育所投入的资金,更多的财政投入能带来更多享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的几率也会增大。

表1 宿州市2005-2015年教育移民的相关统计数据

(4)教师数量的差距是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的一个驱动因素,农村优秀教师严重匮乏与农村中小学生数量减少有一定的关系。

(5)生师比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比率,生师比越大,说明一个教师需要教授的学生越多,反之越少,也是代表教育质量的因素之一。

4因子分析

为了数据统一,进行了简单的单位换算,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

4.1效度检验

由表2可知,KMO值为0.713。根据判断标准,属于相对适合范围。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显著水平,说明原变量之间有明显的结构和相关性,因此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表2 KMO与Bartlett检定

4.2主成分分析

表3中,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方法提取主成分,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为4.548,方差贡献率90.954%,表示可以解释所有5个变量的90.954%,是方差贡献率最大的一个主成分,所以提取1个公共因子。

4.3元件评分系数矩阵

根据因子模型:xi=ai1f1+ai2f2+…+aimfm+εi(i=1,2,3,…,n)与元件评分系列矩阵得出:

x=0.216×农村人均收入+0.212×农村人均教育支出+0.212×财政投入+0.19×教师数量-0.217×生师比。

从主成分表达式中可以得出,各因子的载荷排列如下:农村人均收入(0.216)>农村人均教育支出(0.212)=财政投入(0.212)>教师数量(0.19)>生师比(-0.217),说明在主成分中对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庭的人均收入,其次是人均教育支出与财政投入,最后是教师数量和生师比,所以制定政策或者提出建议应该主要从家庭收入、教育支出和财政投入入手。

表3 说明的变异数总计

表4 元件评分系数矩阵

5结 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收入与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之间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当家庭温饱得到满足后,人们大都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投入更多。近年来,农民积极进城务工,家庭收入与往年的纯农业收入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为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提供了物质条件。

学校的经常性经费支出和建设性支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一旦资金不足,学校教师工资、公务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费用无法得到保障,提高教育质量就失去了经济基础,进而出现越来越多的教育移民。

人均教育支出体现一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支出越多说明父母对教育相对越重视,有较强的教育意识。教育意识较强的父母重视教育对孩子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提升,倾向于将孩子送入城市就读。

教师数量和生师比是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也是判断城乡教学质量情况的指标之一。城市有优秀的教师资源,有利于孩子的培养,孩子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更广阔,所以有经济能力的父母愿意将孩子送入城市就读。

6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的优化对策

6.1增加农民收入

因为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所以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经济来源。首先宿州市农村家庭需改变传统单一收入结构,拓展收入来源渠道,促进小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宿州市要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和流转机制,明晰产权,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最后要发挥宿州市农村的现有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2统筹财政支出

国家承担对社会财富资源进行适当和均衡分配的责任。政府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学校给予不同的补助,实现财政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宿州市政府应按照政策足额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城乡中小学正常运转,同时要做好宿州市区教育经费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结合宿州市的实际,统筹安排年生均公用经费,并加强该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6.3转变教育观念

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父母应当树立教育意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积极给予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孩子送入城市就读。父母主动接受先进思想,转变传统的读书无用的旧思想,重视孩子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升。宿州市政府和县区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先进思想,提高农村孩子父母重视教育的意识,引导他们采取措施支持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6.4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水平的高低在于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优化需要高水平的教师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才能实现。因此,宿州市在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工作一步一个台阶地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且从优化教学过程、做好教学设计和加大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农村中小学教育移民的进城中做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瑞锋,郭大,辛贤.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及政策建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2

[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9-52

[3]曾秀敏,彭洪林,王立红.加强对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J].党史博采,2009(7):44-46

[4]张茂聪,冯永刚.公平与均衡视域下义务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研究:以山东省农村中学生进城就读现象为例[J].教育研究,2009(12):100-103

[5]苏浩.农村儿童进城就学问题研究:以中部S县义务教育为个案[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27-29

[6]杨润勇.“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现象思考:基于赣南两县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9(1):6-10

[7]栾文娣.租房陪读热的冷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11):31-33

[8]罗卯英,熊庆秋.中学陪读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224-246

[9]董海霞.中小学“陪读”现象的道德询问[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20-23

[10]王燕.现阶段我国初中生父母陪读现状的透视: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1

[11]罗洪燕.陪读中亲子关系:以湖南省武陵山区某县城中学初中部6个农村陪读家庭为例[D].北京: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2:32-34

(责任编辑:刘小阳)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7.001

收稿日期:2016-03-16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移民’问题研究——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ACYC2015106)。

作者简介:李彬彬(1990-),安徽宿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通讯作者:郭永芳(1965-),女,安徽宿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7-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