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精华 民族性灵
——中华玉石文化探微
2016-08-09文/魏升
文/魏 升
天地精华 民族性灵
——中华玉石文化探微
文/魏 升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鉴赏中国古代玉器,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资料显示,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玉器。而古玉器即为历代帝皇将相及庶民所喜爱,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国人民仍保持着敬玉、爱玉、惜玉的心理。
中华民族是尊玉、崇玉、敬玉、爱玉、贵玉和尚玉的民族,有着其他国家和民族无法比拟的独特的玉文化史。
中国玉器艺术历经漫长岁月,被人们赋予了无比神秘的色彩,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深植于传统文化之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功用。8000多年前,原始先民就用玉制作工具和装饰品。伴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玉器在新石器时期成为神灵的信物。商周时期,随着祭祀礼仪的完备,玉器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进入汉代,神仙思想的盛行及“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成熟,使玉器成为人们追求长生不死、千年不朽梦想的依凭。三国两晋南北朝动荡时期,玉器制作陷入低谷。而当社会一经稳定,玉器艺术又会焕然一新,回归民间,成为人们讴歌生活、抒发情感的寄托。
玉器既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绚丽星空中一颗灿烂的明星,更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红山文化/玉龙
玉料之美
在古人眼中,“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这些美石是自然界的产物,以今人的眼光看,“玉”就是几种特定的矿石。为何这几种石头能被称为玉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几种石头被古人选中并雕琢成器,用来装饰美化自身,进而用来通神与标识等级,这种带有人文含义的器物是人们所追求和争取的。因此,只有当这些美丽的石头被雕琢成器,赋予文化含义,才升华为玉。我们理解玉不能单纯从其自然属性来理解,还要加上其社会属性。古人释玉:“石之美,有五德者。”石之美,是玉的自然属性;有五德者,指人们借物象形,将玉石所具有的光泽温和、内外一致、声音清脆、质地坚韧、柔中有刚五种品质与人应具备的仁、义、智、勇、洁五种品德相比附,这是玉的社会属性。
古玉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历史使命,体现着不同历史背景,在每个时代的使命和功能是不一样的,玉的范围也是不同的。这个时代的人们用几种石头表现玉文化含义,这几种石头都是玉;那个时代的人们就用一种石头表现玉文化的含义,那就只有这一种石头是玉。也就有了广义的玉与狭义的玉。广义的玉指历史上所有当过玉的石头,包括和田玉、翡翠、岫玉、南阳玉、水晶、玛瑙、琥珀、珊瑚等;狭义的玉就是指和田玉。
新石器时代用玉是广义的玉。美石即玉,美石(玉)是指几种特定的石头,即新石器时代被人们用来加工成为有文化含义玉器的美石,没有被用来加工成玉器的美石仍称为石。玉和石就是如此区别的。
自西周以降,玉是狭义的玉,即和田玉。这个时期,人们认为只有和田玉是玉,此前被认为是玉的美石又被认为是石了。这种状况持续至清代中期。和田玉成为玉器最重要的材料。
清中期以后,玉的概念又逐渐扩大,翡翠等新品种成为玉器材料大家庭的成员,这种情况延续至今,岫岩玉、南阳玉等日益被人们所接受。
美石之所以能成为玉,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材料极具美质者,莫过于玉器。玉,质地细腻,折光柔和,颜色鲜艳,声音美妙。玉之美,是天然的美,是永恒的美。那么,玉有哪些美的特征呢?
玉质美。玉料粒度细致,质地细腻、坚硬缜密,有“坚缜细腻”之美;玉料滋润光莹,柔和且有光泽,具“温润而泽”之美;玉料杂质较少,有的甚至达到无瑕的程度,有“纯洁无瑕”之美。玉料的玉质之美给人的感受是凝重、温润和纯洁。
玉性美。玉料硬度高,可长久保存。玉料韧度强,具耐磨性,不易破碎。玉料光透柔和,多呈半透明状,能够充分彰显阴柔之美。玉料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受酸碱的侵蚀,埋藏地下千万年而不朽。玉料物理性质独特,导热率低,故对冷热变化表现为惰性,适于佩戴和把玩。
玉色美。玉料含有不同的元素,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玉之美最直观的形态便是玉石的颜色,古人描述为“黄如蒸栗,白如截脂,黑如纯漆”。玉料的表皮有美丽的颜色,如秋梨皮、虎皮等。不同的玉色可以有不同的用途,表现不同的美感。
玉音美。玉料质地细密,敲之声音远播。玉磬的声音即悠扬悦耳、清越绵长,“玉振金声”就是对玉音美的最好诠释。
良渚文化/玉琮
玉工之美
天然矿石的玉料,再美也不能传承人类文明。人类按需求将玉制成器物,附文化信息于其上,才能使其成为文明的载体。玉器是以玉石为原料,按一定的工艺方法和流程雕琢成的器物。唐太宗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是说,石中之玉虽有美的本质,但不经精雕细琢,与破瓦乱石没有区别。故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琢磨璞玉,美玉出焉。琢磨君子,圣贤出焉。著名的和氏璧便是“理其皮而得宝”。可见,美玉来自人为,来自创造。雕琢美就是玉器创作的艺术美。璞玉只有雕琢成包含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玉器,才能使玉石的美感得以充分显现,使人们感受到玉的美好,在感叹大自然的造化和玉人鬼斧神工的琢艺的同时,产生美好动人的联想,而将其最恰如其分地使用。这样的玉器才具有无限的魅力和无比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玉璜
玉器制作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新石器时期的原始工具阶段,新石器时期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铜器工具阶段,战国至20世纪50年代的铁器工具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砂轮工具时代。前三个阶段使用的工具硬度不够,不能直接加工玉器,需加解玉砂来完成,故又称古玉加工方法。第四阶段的砂轮工具足以直接加工玉器,又称现代玉器加工方法。中国古玉工之美在前三个阶段体现得淋漓尽致。
各个时期制玉工具虽有不同,但大同小异,都是以软制硬。历史上被称为玉的材料,以今日标准衡量,除个别品种外,硬度多在6度以上,而古人加工玉器的工具,多是木头、麻绳等软质物品,直接加工玉器根本没有可能。之所以能进行加工,就在于通过中间介质—“解玉砂”来加工完成的。
解玉砂就是大自然到处都有的沙子,其硬度在7度左右。制玉时,人们找来沙子将其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等级,以应对不同的制玉工序。古人制玉,就是将工具和玉料之间添加解玉砂,用特定的工具不断地带动解玉砂磨擦玉料。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古人制玉,是以木片、麻绳等原始工具加解玉砂制作出了大气磅礴的红山文化玉器、细腻入微的良渚文化玉器等惊世之作。这些玉器今天看起来仍然摄人心魄,美不胜收。
新石器时代晚期(约齐家文化时期)至春秋时期,铜器在生产中的应用使得制玉工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虽不能确定工具的具体形态,可以肯定的是,以铜为原料的制玉工具加解玉砂来完成制玉的过程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为玉器的大量创作提供了条件。
战国时期,铁器普遍应用于生产,使得制玉工艺实现了彻底变革,开始使用砣机制玉。砣机,又名水櫈,是制玉的基本工具,它实际上是一架以脚踏为动力的磨床。在它的主轴上可安装各种类型的铁质磨具,又称砣子,在砣子与玉料之间添加解玉砂和水,靠解玉砂研磨玉料,加工成玉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道出了玉器加工的真谛。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以工具借助于“它山之石”—硬度高于玉料的解玉砂辅以水琢磨出来的。制玉也由此称治玉。如今,玉器加工条件得到改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但也失去了这种原始工具的制玉美。欣赏古玉,制玉之美也在其中。
玉形之美
玉器造型多表现对称与平衡之美,空间与层次之美,韵律与协调之美。
新石器时代玉器造型,多以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造型为主。北方地区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器物的神似和对称,将人物、动物形象表现得生灵活现、栩栩如生,极具古朴道劲之神韵,最大限度地发挥玉质的自然特性,达到人与神沟通的美好愿望。南方地区以良渚文化玉器为代表,是以几何形为主体的造型艺术,气势雄伟庄重,讲究对称均衡,方圆结合,器物边角整齐匀称,提升了玉器作品的艺术水平和视觉冲击力的美感。
商周至汉代的玉器造型,既非具象,也非抽象,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周礼》中记载的礼天、地、四方的“六瑞”,即璧、琮、圭、璋、琥、璜。就是将文化与观念意识结合在玉器造型之中,赋予深刻的社会意义。
唐代至清代的玉器造型,多以观赏与实用器形为主,创作题材多是选自日常所见的事物,传统的璧、环、玦、璜等几何形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花鸟、人物为主的造型,优美、含蓄、线条柔和圆润,具有全新的美感,表现出玉文化的革新精神,将中国玉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玉跪人
玉纹之美
纹饰就是刻在玉器表面的图案。对玉器情有独钟的中国人,往往将玉人格化,将自己的愿望、追求,通过玉器纹饰表现出来,使其成为品德、礼仪、权力、吉祥的象征。古玉图案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题材广泛,形成了较固定的比喻与象征。一代又一代,人们通过玉器上的图案、文字、谐音来抒发情感,寄托希望与梦想。
古玉常见纹饰,多以龙、凤、象、羊、公鸡、柏树、柿子、灵芝、桔子等表示祥瑞,如龙凤呈祥、太平有象、三羊开泰、室上大吉、万事如意、万事大吉等图案;以牡丹、芙蓉、海棠、苹果、公鸡、鸳鸯等表示富贵。如富贵长春、荣华富贵、满堂富贵、功名富贵、富贵平安、一路荣华等图案;以蝙蝠、佛手、壶等表示多福,如福寿绵长、福从天降、五福临门、万福攸同、一路福星、洪福齐天等图案;以鹿、猴、狮、鱼、公鸡、鸭子等表示利禄,如马上封侯、太狮少狮、鱼跳龙门、五子登科、一甲一名等图案;以松、柏桃、龟、鹤、绶带、鸟等表示长寿,如松柏同春、代代寿仙龟鹤齐龄、松鹤长春、齐眉祝寿、蟠桃献寿等图案;以喜鹊、蜘蛛等表示喜事,如欢天喜地、喜上眉梢、喜从天降喜报春光、喜报双安、燕喜同春等图案。
热爱美、欣赏美和崇拜美是人类的天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风尚和审美标准,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也会赋予美以不同的内涵。因此,玉器的意蕴之美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无论如何,玉总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玉在华夏民族的审美意识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玉从一开始便与“美好”联系在一起。古人将玉美丽的特性人格化,融入美好的寓意,而成为神圣、尊严、高尚、富贵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形成了“以玉为美”的观念。汉字可选出有玉(王)的字近500个,用玉组词则不计其数。
“玉”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高尚的字,代表着崇高的品德、不屈的性格、高雅的情操和潇洒的风韵。
玉佩
玉文化
玉文化是指古代玉器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经过历史沉淀所形成的典章制度、道德标准、信仰习俗、观念意识、艺术风格等的社会文化功能。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中华文明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以玉石为载体,反映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面貌,贯穿整个中国文明史的一种文化现象,玉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稳固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的心灵之中,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玉文化是建立在玉的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基础上,经过人们对玉器的神秘化、政治化和人格化的演绎、发展,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其内涵既包括以其质坚、性温、色美而久享盛名的物质文化,也包括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以其“温润而泽”“瑕不掩瑜”“气如长虹”的美德而广为历代仁人君子所推崇的精神文化。
这种文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玉器是美的承载。先民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独具美感的玉,爱不释手之余,便倾其智慧和心血精雕细琢,将其美好的情感和愿望融入其中,美妙神奇的玉器便诞生了。先民们首先想到的是用这美丽的玉器来装饰自己,当然,这绝不是普通人所能享用的。玉器在8000年前以装饰品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后,历朝历代再也没有缺少过玉制装饰品的身影。从最初的人体装饰品,逐渐发展到人们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装饰物,足见人们对玉之美的喜爱程度。将玉视为天下至美之材的观念,是构筑中国玉文化的物质基础。
—玉器是通神的媒介。在远古自然崇拜的年代,人们威慑于玉的神奇瑰丽和珍惜难得,又无法正确认识玉的真正来源,如孔子说“山之精为玉”。在古人看来,玉既然是神灵之物,就应有灵异之功,因而推崇玉为事物之尊者,赋予神奇的功能。新石器时期,面对没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人们企望能和上天沟通,这就需要媒介来达到目的。古人认为玉是由天地之灵化生、山水之神凝聚而成的“神物”,有沟通人与天的功能,人们将其做成各种形状的器物,通过佩戴或膜拜来达到人与天沟通的目的,玉从“美化”达到了“神化”的境界。
—玉器是权位的标志物。以玉器显示权力、地位的现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表明社会已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权力。入周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礼仪佩饰,二者都是权力的象征和等级的标志。《周礼》《礼仪》《礼记》等文献记载了西周有着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用玉制度森严、繁密。此后,历朝历代都对不同的等级持何种礼器、佩何种玉饰做出了严格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古代的玉礼制度,既可用来标识地位身份,也可用来昭示权势尊卑。只有贵为天子才可用全之玉(这时的玉是指狭义的和田玉),其他阶层等而下之,名位相当,等级森严。
—玉器是德操的象征。古人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自然品质和人们对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的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化的解释,作为评价和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形成了“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产生了“玉德”学说。
孔子将“君子比德于玉”思想,即“玉德”学说,作了全面阐述。《礼记》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礼记》借孔子之言,将玉的自然属性与儒家道德紧密结合,总结出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奠定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儒学礼教用玉的理论基础,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进而把玉推崇到玉品德美的极高程度,同时也标志着玉器人格化的确立。所谓玉器人格化,即强调佩玉的本质主要不是表现外在美,而是重在表现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
“玉德”理论外在形式上的表现,是“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佩玉制度的长久发展。如此丰富的道德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赋予玉器更为现实的社会意义和功用。这种学说在中国文明史上流传最广、持续最久、影响最深,它使玉从“玉性美”升华到了“人性美”的境界。
把佩玉同人的精神世界、行为举止、道德修养联系起来,以物言志,借此显示佩玉者的品格、情操、气质、风度。玉器受到礼仪伦理道德规范的制约,借助于造型、体重、尺寸、色彩或纹饰来喻示伦理道德和社会等级观念,汉代更是将色彩美与人性美联系在一起,赋予白色以吉祥寓意,籽“尚白”观念与儒家“仁”学相提并论,提高了玉器色彩审美的文化品位和道德品性。在这种背景下,每件玉器都代表了一定的政治、伦理和宗教意义。这种“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博大文化内涵,谱写了中国玉文化史上彪炳人格的壮美史诗。
—玉器是富贵的显示。玉既为天下至美之物,又具沟通神灵之力,且系权力地位之符,还为德行操守之师,焉有不成为人间至宝之理?自古以来,玉即被视为国之重器和传家之宝而世代流传。自史传说秦以价值连城的“和氏壁”刻传国玉玺后,历代帝王皆以美玉为宝玺,成为天命皇权的象征。
应该说,玉既美在表面,又美在内涵,是集中华民族审美之大成者。
玉碗
碧玉花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