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美的世界
——读蒋勋的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2016-08-09吴鸽

师道(人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蒋勋气味味道

吴鸽

走进美的世界
——读蒋勋的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吴鸽

对于一个拥有丰厚美学,书画背景的作家而言,他的文字似乎更令人着迷,叙述的简单,语言的干净,感官的重视,视角的独特,我们从中更多窥见自己的内心,汲取力量,开启为自己准备丰富的人的一切感觉。

有些书,不一定很厚,但每一段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遐想,仿佛是墙角探出的一枝花,让你怀着欣喜走近它,想象着满园的春色。你知道,那是一个极美的世界,它就存在于你生活中的每一天。

有些阅读,不一定震撼人心,却让你反复摩挲,慢一些,再慢一些,停下来凝神静听。终于你发现,听见的那些声音就是自己的声音,听见的那些话好像专门是说给你的。于是你看到他笑盈盈地站在阒静的夕阳斜照的长廊里,你走上前去,听他讲莫奈、讲安德烈鲁勃廖夫、讲傅尼叶、讲王维……讲调动一切感官看到的整个美的世界。

这就是读蒋勋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的日子。

美的表现都有气味

“我喜欢你说的:闭起眼睛!”

“闭起眼睛!闭起视觉的眼睛,关闭你视觉的窗口,之后,你的心灵的眼瞳才会一一张开。”

“我们好像缺少了一门叫 ‘气味’的课……”

是的,我们好像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以前没有,现在也没有。但是气味又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是最贴近我们记忆底层的感觉。蒋勋让我知道画面、童年、故乡、诗、音乐……都是有气味的。没有生命的气味,其实很难有真正动人的作品。

在他的文字里,我回到了儿时生活的小巷。放学归来,途经每户门口嗅到的米饭的清香,菜油爆炒的浓烈,煲汤的热气,混搅在一起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现在已经几乎寻不到这样的气味了,偶尔的捕捉,定会直勾勾地回忆起家乡,特别是家乡的那条小巷。这就是他所说的,故乡的气味是很具体的吧。

于是再读余光中的 《乡愁》,恍若就来到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他站在我面前热泪盈眶,沉吟良久,他的乡愁里有着故乡味道,“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教训,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

荣格说,真正的美,其实是一种消失。

美真的会消失吗?

“艺术创作的美,是否更多来自遗憾?来自生命力不能长久存在,却在心灵记忆里永不消失的一种坚持?如果我们有机会重新上一堂有关艺术的课,我想,也许我会带你离开教室,离开学校,到更有气味的地方去。”

我喜欢这段话,真正的美,消失的或许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在时间的酝酿里,美的气味是越沉越醇的,它会沉淀在生命里,是你成为丰富的人的准备。

我收到了第一届学生从美国寄来的信。信中她意外地提起,7年前的那个阳光泼洒的午后,我带他们去镜心楼前看木蔷薇的情景。淡紫色的花,幽幽地散发着清香,油亮的绿叶让她嗅到了生命的勃发。所以在她的记忆里,这不仅成为了春天的味道,也成了学校的味道。就是这样的生机,这样的美好。

我没有想到气味的力量会如此之大!现在我们也把最珍贵的味道藏起来吧,小心翼翼。

此时亮一盏小灯,室内的气味弥漫着光晕的气味,慢慢舒卷,可以阅读。

心灵腾出给美的空间

我一直记得一个使我害怕的画面:有一次周五给学生留了项作业:去找找盛开的油菜花田,去嗅嗅那里的味道。孩子们很新奇,我告诉他们:现在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盛开的金黄的花海会让你震撼的,那是一种美,这种美,离你们太远了,你们应该把它找回来。我期待他们的欣喜,可是居然有十来个孩子举手了,他们都有同样一个理由无法完成作业:周末课排满了,无法抽出时间来。我一时忧伤,对这些孩子有着无限的同情,甚至是悲悯。

有多少孩子的周末是在一个班又一个班中度过的,除了文化课程的补习,还有所谓艺术气质的修炼,舞蹈、钢琴、美术,家长们笃定地认为这不仅是培养兴趣爱好,更能让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拥有高贵的气质。这样如陀螺一般的孩子无法喘息,他们只得悲哀地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即便能被称作艺术,殊不知不接地气的艺术可能离美也很远。

“我喜欢东方古老哲学家老子的比喻,他说,一个杯子最有用的,是那个空的部分。”那么要去感受美首先要去腾空自己的心灵吧。感官也需要一个假日,“在匆忙紧迫的生活里,感觉不到美。”

“美其实很简单,美,首先应该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吧。”

懂得美,其实也很简单,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美学老师。

中国的孔子深谙这个道理,大自然是他教学的课堂,我聆听过他带着弟子在春天的泗水河畔赏春、论水、言志,在柳叶青青的轻拂下,在潺潺流水的荡涤中,在尔雅的琴声里,才会有后来的子贡、颜回。

苏联帕雷什中学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让孩子们的整个假期都在自然界中度过。“在河岸边,在田野里,在夜间的篝火旁,以及在淅沥的秋雨声中坐在帐篷下的时候,我教给儿童怎样说出关于他们周围的事物的思想。使我高兴的是,我对语言的热爱传给了孩子们,占据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他们感受到了词的美丽、清香和细腻的色彩,他们也写起关于自然界的小故事,作起短诗来了。”

你看,这样多好!没有慌忙急迫,没有矫情虚伪,没有背负着非做不可的压力、负担,听从自己的心,做真实的自己,心灵腾空了,美也就进来了。

这个假日,我想清空自己。

生活在他方

“生活在他方”是19世纪末象征派诗人兰波年轻时写的诗句,米兰·昆德拉用这句诗作书名,写了一本小说。

蒋勋认为 “他方”是 “别的”、“其他”的意思,他表明 “生活可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生活还有其他的可能”。这种 “其他”在他看来是一种心灵上的自我放逐,一种出走,从现状里出走。

凡成大器者,必定热爱生活,尊重生命,不把自己放置在安逸的固定模式里,而是大胆地飞出去,飞向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人会问,我的出走是否应该以频繁地更换工作为代价,我回答,这样理解 “出走”是狭隘的。自始至终从事同一份工作,不会日复一日地原地踏步,绝不做庄子形容的鸱鸮。而对教师来说 “出走”的内涵更为丰富:心灵的洗礼,知识的更新,思维的活跃,阅历的积淀,会在质疑、否定、吸收、实践中前行,这便是“出走”,是为师者应有的“出走”。

曾记得我们熟悉的窦桂梅校长,精彩地上完 《女郎织女》后,在浙大的礼堂里给现场上千位老师讲解她的教学理念时,我独独对她的那几句话记忆犹新,她说:《牛郎织女》是她多年前上过的公开课,那时这堂课就被大家认为是经典。但是此次来,则完全否定先前,她在思考,相隔数年,同样的课文,是不是可以有更适合学生的学法。

至今想起这番话,心头都会涌起无限的感动,她在教育界是闻名遐迩的人物,却仍在不断否定自己中前行,这样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这样的 “出走”方式更值得我们学习。

年轻时我们对工作怀有梦想,充满激情,可日子久了,忽然发现充满了抱怨,开始看到生活里疲倦而又怨恨的表情,此时生命在不能施展开创造性的怀抱里,人变得闭塞萎缩。而今——你听,有不同声音在呼唤着我们,鼓励着我们,他们都在说:“如果你生命里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胆地出走吧!”

是的,生命不会有真正的黑暗——只要拥有美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

猜你喜欢

蒋勋气味味道
中秋的味道
不要躲避,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
好的画,通常都有气味
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大卫——破石而出 本文节选自《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
气味来破案
夏天的味道
蒋勋艺术美学6册套装
好浓的煤气味
这个“气味”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