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研,该加些什么

2016-08-09张正儒

师道(人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研互联网+学校

张正儒

“互联网+”教研,该加些什么

张正儒

我校确立了 “互联网+”教研的校级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尝试与实践,我们发现,互联网在深刻地影响着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过去我校提倡教育信息化,更多的关注是技术层面,如购买设备等。现在我校树立了“互联网+”思维,并把这个 “+”,定位成连接与融合。“互联网+”思维逼迫我校要转变思想,更多地关注应用,特别是在教研方面的应用。在 “互联网+”时代学校和教师应在教研工作上加些什么,要与什么相连接相融合呢?

一、 “+”些技术上的支持与建设

我校建立健全WiFi、4G无线网络、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致力于让 “互联网+”成为推动学校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我校利用 “互联网+”的思维从教学研讨的供给入手,创新教育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引领教研需求的变化,增强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效性。学校遵循 “互联网+”的规律,提升教育教学研讨供给各个环节的保障水平,逐步提升教研活动的数字化、在线化、虚拟化、协同化水平。但目前学校硬件设备陈旧,电脑不足,电子白板教室匮乏,技术上的支持与建设急需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 “互联网+”教研的整体推进。

二、 “+”些学校内部虚拟课堂建设

“互联网+”时代,信息互通,各类知识获取便捷,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受更为方便、高效和高质量的教育。虚拟学校课堂,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由课程提供者向学习者提供远程教学的服务平台。在虚拟课堂里学习,学生不单单是在吸收知识,还在进行着社会化活动,学生采取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跨越时空,和来自各地的学生进行交流。与传统课堂相比,虚拟课堂教学方式、交流对象以及信息来源比传统课堂大得多,并让学习交流变得没有班级限制,从而拓宽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我校的虚拟课堂建设还在起步阶段,也面临很多技术和能力问题,还需学校和教师不断地建设和完善。当前,虚拟课堂只是在个别学科的教学中起辅助作用,虚拟课堂在很长时间内还不会替代传统课堂。

三、 “+”些网络教研载体

学校建立健全硬件和软件条件这只是物质的基础,要真正用起来,才是硬道理。学校要借力 “互联网+”培养教师跨界转型,探索教研新模式,让 “互联网+”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教研。

传统的教学研讨活动,因为教学时间借位、教师个人性格等原因不能顾也未必能听到每一个教师的真实声音,从而使教研失去本真。现在我校着力打造网络交互平台(QQ群)、网络发布平台 (微信公众号)、网络资源平台 (云盘)、在线网站 (学科网站)四大网络教研平台。及时发布优质课、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的教案、说评课资料、教学反思等信息,以利于教师交流与学习。学校也利用以上载体,在大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时,分内容、分主题组织教师学习,为教师在知识理论学习上提供了平台。我校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已率先建立博客,利用博客教研,微信教研,qq群教研,参加全国性的教育教学论坛,简化了教师接触和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的途径,从而打破了传统教研活动形式,开创了教研新格局。鸡蛋从外部打破只是鸡蛋,但鸡蛋从内部打破就是新的生命,教师主动构建新的教研方式,提升了教师教研的生命力。

四、 “互联网+”教研,教师要 “+”些什么

(一)“+”点教研的开放包容

教师要以开放心态看待互联网+教研。互联网教研时代,网络资源的便捷性与丰富性不言而喻,而这些资源最终转化成为教研中的强大力量,就需要老师们怀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要拒绝,不要恐惧,大胆地利用网络进行教研,让自己去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校实际情况是,中老年教师偏多,五十岁左右的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坚力量,推动这部分有经验有智慧的教师转型升级,让其秉持开放包容积极进取心态尤为重要。

(二)“+”点教研的继承创新

创新是互联网教研的核心力量。纵观其他学校和我校教师近年来的做法,都是在继承中发展、继承中创新的。

上海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开设了 “三百字团”栏目,发表学生的作品。出乎他的意料,学生都很爱读同伴的作品。不仅如此,校长、其他教师、家长都能看到这些作品,并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慢慢的,孩子们以能在微信上发文章为荣。

我校的一位语文教师,长期在新浪博客中写教学反思,现已积累了上百万字的教学案例与反思,他利用博客与专家交流,还利用网络与教材选文的作者沟通探讨。另一位心理健康教师,平时浏览并参与k12教育教学论坛,后来他将书写的案例上传至教育教学论坛,被杭州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看中,并将其文章发表在其主编的杂志 《语文新圃》。大量事例说明,老师利用和积极使用互联网,就能创新教学和教研方式,如能长期坚守,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三)“+”点教研的真实真情

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无效教研和虚假教研经常存在,使教研有名无实,流于形式。让教师回归到教研的真实本性,“互联网+”是一种极好的形式。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当教师与学生以相同的 “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然需要回归真实本性。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这要求,教师呈现更多的真性情、呈现更多的鲜明态度,才能让教育更生动,成为无法被技术取代的教师。

(四)“+”点教师的个性展示

教师本身才是最好的课程。我校历史课、地理课和政治课深受学生喜爱。“我喜欢讲政治的宋老师,我可以集中精力从头听到尾。”“我喜欢教地理的王老师,他利用微课技术讲课,我听得更明白了。”“我喜欢历史课,因为吴老师节节课都利用多媒体授课。”这些都是我校学生的真实感受。因为老师的个性特点,也因为老师在利用互联网资源授课,学生爱上这门课。我校的政、史、地、生、化学和物理课程,各是一位教师授课,也许过不了多久,学校的这部分课程会与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 “更紧密融合”,成为这一位教师的 “个性课程”。教师要赋予教学以鲜明的个性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与教研的 “合体”。

(五)“+”点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微课、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和班级博客等现代化媒体只要运用恰当、巧妙,就能够精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挖掘思维深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我校的设想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发展出一种将在线课程和老师辅导混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老师可以通过监控系统来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学生的学情,进而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此种教学策略更加关注学生整体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些教学中的操作与应用

2015年以来我校尝试进行微课教学,很多老师都制作了精巧实用的微课,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比如数学课 《同类项》《换元法解方程组》、英语课《宾语从句》《名词变复数》、语文课 《马诗》《大头儿子学 “的、地、得”》、地理课 《等高线地形图》和体育课《立定跳远》等,都用到了校园互联网移动设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也会使用电脑技术制作精美的PPT,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专题活动,学生还通过校园网络对校外媒体进行投稿,这些都得益于校园移动互联网络的建设。

我校的 “互联网+教研”,追求技术与教育的双向深度融合,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建构。探索“互联网+”在教研中应用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构建符合学科、学生特点的开放式、智能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既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举措,又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责任编辑邹韵文

猜你喜欢

教研互联网+学校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校推介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