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死亡的明喻
——评阿乙的《对人世的怀念》
2016-08-09曹霞
曹霞
疾病与死亡的明喻
——评阿乙的《对人世的怀念》
曹霞
比起对陌生化和戏剧性叙事的追求,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这样一类小说:在平静无波的琐碎事务下,多条人事脉络各自生长,直到在某一点上汇合,并集结为一种指向明确、朴素有力的形而上比喻。这类小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的复杂性与思辨性。我以为,阿乙的《对人世的怀念》就具有这样的风格。相较于他之前的《下面,我该干些什么》和《春天》等包裹着谋杀、黑暗、绝望的小说,《对人世的怀念》的阴郁性相对弱化,这一方面是作家不再将痛苦的刀刃对准别人,而是朝向了自我与亲人;另一方面,人物某些颇具喜剧色彩的举动使小说溢散出黑色幽默的气息。
《对人世的怀念》或隐或现地勾勒出三条叙事线索:一、乡村医生汉方作为阮家堰的外来人被排斥、被漠视同时被恐惧的历史与现状;二、祖父舍不得扔掉被毒死的鸭子,他坐在汉方家门口细细地吃,“循序渐进”地吃,理由是“我要是出事,汉友还不开药救我?”三、乡人和朋友皆惊怪于“我”的迅疾发胖,“我”一遍遍地解释:发胖是因为吃激素,吃激素是因为得了一种免疫系统的怪病,这种病直到2010年,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才宣布了它的诞生。
阿乙的旧日经验无疑给小说带来了坚实的逻辑呈现,三条线索的有机交织建构于乡村琐碎无聊、为生存所苦的种种细节之上。由于财产与健康的矛盾,祖父与医生有了联系。祖父边吃鸭子边恐惧自己中毒的想象和他与儿子“吃死了也是我的事。我吃死自己还不行吗”的争论,给小说的死亡主题带来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人间气息。更为重要的是,阿乙从这一事件衍伸出来的并非普通的乡间生活矛盾,而是祖父的想像性死亡及其对“我”的影响。祖父用了很多种语言、很多种方式来描述他在医生家门口自认为要死的感觉,年幼的“我”对此并不明白,当“我”人到中年、身患重病后,它全面复活:“我开始体验到当初祖父所拥有的恐惧,就像是被那鬼龌龊的长手给狠狠摸了一把(鬼爪里隐含着墨绿色的发潮的污垢)……”死亡以具象的、有色彩、有感觉的形象光顾“我”、亲近“我”。这并非阿乙第一次对死亡进行近距离摩挲与凝视,但这一次,由于从祖父延续而来的感同身受,由于作家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疾病对生命的侵蚀,它带来的体验就格外地明晰、具体且令人震颤。
“谋杀”,或者“死亡”(包括导向死亡的“疾病”),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当作禁忌的话题,在阿乙那里却担当着重要的叙事与哲思功能。从一开始写作,阿乙就自觉地向西方作家学习,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并不着眼于日常生活而是人生的终极命题。在他以前的小说中,“谋杀”作为一项哲学思考的试验和艺术令他毁誉参半。他并不讳言自己对加谬的学习和模仿,“局外人”的冷静、谋杀者的清醒、杀人手法的细致,这些几乎成为阿乙的标签。这种“局外人”的态度将三十年前先锋小说作家洪峰《奔丧》中的漠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以“死亡”为叙事推动力,连结起世俗社会的秩序、规则与模式,以反叛社会主流的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彰显了在“桎梏”与“突围”的双重制约间徘徊冲突的人生。
当大多数读者还习惯于从道德、法律层面去解析评判一桩谋杀事件时,阿乙将重心挪向了我们每一个都必定遭逢的终极命运:“独自面对下一秒就将死亡的事实。”这种犹如被恶魔狂追不已的恐惧感是阿乙在患病之后的深刻感触。在他的《虎狼》和《情史失踪者》里,主人公也患上了靠激素控制的免疫系统的病,可见这场疾病带给他的影响。如果说在阿乙的前期作品中,他自觉地通过书写生命与死亡切入终极沉思,那么在他患病后,他则具体地感受了疾病之于生和死的关系。这不再是想像,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切切实实地威胁着他的生理、生活与生存的剥蚀性力量。
从《对人世的怀念》这个题目来看,它揭示出了阿乙“向生而死”的灰茫心境。他仿佛已然将自己沉入了幽冥界,让灵魂重新回到童年记忆与成年后的生命之殇,在游历中细细探究人世在自己身上留下的擦痕。在小说结尾处,堂兄老细哥遇到我,热心地询问“我”的病情,为我分手的“外国女友”感喟,讲述自己见到过的仙女,他唯一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经死了。这个灵异诡谲的结尾,我以为,正是阿乙虽身在人世、却决然将生命放空的死亡对应。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