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博士跳进相声圈
2016-08-09亚斌舒涵
□亚斌舒涵
工科博士跳进相声圈
□亚斌舒涵
▲李宏烨和妻子兼搭档郑钰
▲李宏烨(右)说相声
最近,知乎上的一个热门帖子,让上海交大博士李宏烨火了一把。读了12年工科专业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居然放弃年薪20万的优厚待遇,一头跳进相声圈当起了职业演员。博士跑去说相声,听似“不伦不类”,但他却成功地把工科理论融入了相声表演,开创了即主流派和郭德纲派之后的一个全新流派。这个敢于向传统相声发出挑战的工科博士,到底有着怎样的底气?
任性博士跑去说相声
李宏烨1986年生于天津,小时候他是个十足的捣蛋鬼,别的孩子放学按时回家,他却偷偷跑去听相声;老师让写叙事作文,他却写起了相声段子。
2003年,李宏烨考入上海交大机械系,本科、硕士和博士读的都是塑性成形专业。简单地说,这个专业就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种工艺类型。刚入大学时,李宏烨被一位天津老乡学姐“拉进”交大快要倒闭的相声社。他把大量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相声创作和表演中。由于脑子灵光,嘴皮子能说,大三那年,李宏烨当上了学校相声协会的会长。2009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尽管有时学业压力很大,但他始终没有离开相声协会。然而,在读博士期间,由于对课题有一些分歧意见,李宏烨在家赋闲了近两年,不管科研的事,只负责带孩子、写相声、为相声协会排演出。直到博四,老师说是不是得开题了,他才重新拾起毕业论文。绕了几年圈子,29岁的李宏烨终于在读博第六年拿到博士学位。但在这几年间,李宏烨一共创作并演绎了原创校园相声近150段,他的社团被选为“上海交通大学明星社团”,连续3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十佳社团”称号。
上海交大的工科博士,出来后随便进个研究所或者事业单位,年薪都能拿20多万,似乎根本不用为前程担忧,但真正到了找工作的时候,李宏烨却有些犹豫。李宏烨的博士论文写的是一种全新的工艺技术,他自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当时,论文也被两家国际期刊接受、发表。但到了答辩环节,老师们问他的全是,“这个工艺有什么实用价值,能带来多大的收益?”这一度让他的论文无法通过答辩。“他们完全不关心创不创新。”
国内制造业的创新环境也让他失望。开发新技术不是工程师主要的工作,引进国外技术进行国产化,才是业内常见的做法。学界和业界对创新思维的忽视让李宏烨对未来规划有了新考虑,那段时间他常常问自己:博士毕业以后每天循规蹈矩,做一份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不断把国外技术国产化,却对科技界不产生任何影响,这样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书念得不顺,另一边,作为“副业”的相声却做得越来越好。2014年5月,李宏烨他们原创的相声剧《学长》在交大进行专场演出。1500人的场子,149分钟的演出,观众笑了913次。后来上海曲艺家协会还专门为这部相声剧开了场研讨会。
在此之前,李宏烨他们也曾做过商业化的尝试。2012年,相声协会在兰心大戏院举办了专场演出,成本3万,票房收回2万9,勉强打平。而此次《学长》的火爆场面,终于让李宏烨起了转行的念头。
在李宏烨看来,写相声段子,更能施展自己的创作抱负。他认为,相比于写歌、写作等创作,相声能更好地传递思想。“相声先让你笑,你笑完后就能听得进去它表达的思想,其实也就是让观众‘得道’。”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宏烨毅然抛弃学了12年的专业,义无反顾地踏入曲艺界的大门。
让李宏烨觉得幸运的是,他没有面对太多来自家庭的压力。但在博士论文结尾,李宏烨用近3000字的篇幅,表达了对导师和专业的复杂情感。他对自己的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说:“分手是必然的,对我们两个都是好事,虽然我依旧那么爱你……”他还“祝福”自己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叠合板挤压”:“你还是一个孩子,虽然我不会一直照顾你”,但当这项工艺成熟的时候,希望世界都能看到这是“中国人原创”的。
2015年,博士毕业后,李宏烨很快注册了一家公司,专门运作两年前成立的“新语相声俱乐部”,正式成为一名专业的相声创作者和表演者。
用工科理论开创相声新流派
虽然李宏烨最终选了一个与本专业毫不相关的职业,但这个工科博士可不是白读的。他说,如果是本科毕业,他大概不会选相声;但博士毕业后,他得以把多年习得的研究能力,运用到相声的创作当中,这让他坚定了走相声这条路。甚至连他的导师赵震教授都曾说过,“我的博士生李宏烨有相声方面的专长,我觉得艺术与科研结合未尝不是好事,尽可能给他鼓励和支持。”
2011年,李宏烨和郑钰合作写了一本书《相声的有限元》,他们用“有限元”这个工程界仿真技术的核心理论,对相声进行学术研究。李宏烨举例,在测试汽车安全性的时候,除了撞毁几十台车进行试验,还可以在电脑上建立一个接近现实情况的模型,模型的测试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应用到相声创作中,他通过梳理、统计、理论建构,总结出一整套关于相声创作和表演的数值模拟理论。有了这套模型,创作相声变得简单、高效,还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到观众什么时候会笑,为什么笑,会笑多久。
李宏烨将一个相声分为若干单元(“有限元”),每个单元对应一个主包袱。所谓对比度,就是从单元起始,到观众开始笑,这个时间和整个单元时间的比例。这个比例如果大于0.35,说明节奏较慢,进入包袱的时间过长,包袱抖完,观众没笑够,话题就结束了,他用工程学术语形容为“过隙”;相反,如果小于0.35,就说明笑过了,后面拖了太长还没有结束,是为“过盈”,这时观众就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
为什么是0.35呢?这是从影视剧里总结出来的,李宏烨非常肯定它“很准很准”。他前阵子看了《失孤》,刘德华找孩子,发现渔船上有线索,就上船去看,以为就要找到了,结果发现不是,“全片是99分钟,第一个内容和情绪的转折点,正好是34分多”。他现在习惯掐着表去看电影。
另一个所谓的“搞笑机理”,就是为什么能够使观众发笑的内在机制。李宏烨最初把所有的搞笑机理都总结为“逻辑错误”,所有的原因都可以用逻辑上的错误来解释,“但这样写一点价值都没有”,于是再细化,到了《相声的有限元》里,逻辑搞笑机理被细化为:直刨、强词夺理、欲擒故纵、虚张声势、意刨、逻辑错误等几种。在《相声的有限元》里,他用对比度、搞笑机理、亮度(包袱是否明显)等参数建立了一个模型,通过实验数据取值,可以计算出一段尚未上演的新相声可以让观众笑多少秒,以此判定“笑果”。
“就好像通过力学试验,我们模拟出400牛的力就可以掰断一块手机。当然现实里大于或小于这个数值都有可能,实验都允许有一个误差范围。”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总笑果率(也就是观众笑的时间与整台演出时间的比例)达到18%以上,就是一台达标的演出。这套理论体系的建立让李宏烨相信,自己在相声理论上取得的成就“远远大于一篇博士论文的成就”。
《相声的有限元》的出版,在上海大学教授、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张祖健看来,是“绝无仅有”的,“目前我国有5本左右的相声学理论著作,包括侯宝林等人所著的《曲艺概论》,也都是经验的总结,而李宏烨是建立了一个理论体系。”
2015年10月,南京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原创相声优秀作品展演”,交大相声协会拿到了二等奖。李宏烨认为,之所以没有拿到一等奖,是因为自己与传统相声“决然不同”的特质,让听惯了传统相声的观众有些无法理解和接受。
当谈及未来,李宏烨不客气地表示:“我认为创新是传统相声的首要特征,原因在于它推陈出新。我们现在做的事,就像侯宝林前辈改造以前的相声。可以说我们的艺术是比较超前的,被大众认可只是时间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