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
2016-08-09刘磊
□刘磊
《庖丁解牛》教案
□刘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庖丁解牛》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2.分析《庖丁解牛》的文本构成,掌握散文文本细读的鉴赏方法。
3.感知庄子的“寓言”,明确庄子写作本文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庄子的生活时代背景和思想认知,把握本文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散文内容、情感倾向。
3.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赏析散文,注重提高学生散文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乱世之中避祸全身的心路历程。2.思考“庖丁解牛”对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掌握古代叙事散文“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审美风貌。
2.体会文章是如何展现庖丁“解牛之道”的。
3.感受庄子散文的寓言风格。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是如何展现围绕“解牛之道”的“道”展开行文的。
2.感受作者在乱世之中避祸全身的心路历程。[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了庄子的《逍遥游》,对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向往“无所待”的精神境界有所了解。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另一篇作品——《庖丁解牛》,来感受一下庄子对“道”的认知与思考。(板书:庖丁解牛庄子)
二、文章解题
庖丁,人名,在春秋战国时期,人物命名有以“职业+名字”的方式,“庖”即厨师,实际上是从属于厨师行业中的屠夫,“丁”是这位厨师的名字,庖丁就是“名字叫丁的屠夫”。《孟子·梁惠王》中有“君子远庖厨也”,仅从字面看,庖厨是儒家君子所不屑的。而庄子却通过庖丁之口来说“道”,不也是蛮有意思的吗?
在文献中,还有“轮扁”“师旷”“师襄”之类的人物。再从“丁”的字形来看,“”“”,类似钉子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可见“丁”字非常简单,结合本文,有“大道至简”的意思。
同学们都知道,牛是比较庞大的动物,那么,庖丁如何能够成功“解”牛呢?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来明确这个问题吧。
三、进入课文学习,先阅读全文,然后师生互动
(环节Ⅰ:师生听课文录音,感知全文。)
(环节Ⅱ:学生自读课文,师提出问题。)
师问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解”字是“分割”、“宰杀”的意思,那么,我们把文章题目改为“庖丁杀牛”“庖丁宰牛”,行不行?为什么呢?
(环节Ⅲ:学生再次阅读第一段。)
师问2:思考庖丁是如何“解牛”的?
生互动、明确:(1)庖丁解牛的动作熟练,具有舞蹈化特点,可以从文中的动作描写看出:触、倚、履、踦。这里是动作描写,是正面的。(2)庖丁解牛的技艺富有艺术性,具有音乐美。“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里是从侧面衬托,是场景描写。(3)庄子在描写解牛动作的时候,“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在形式上字面整齐,也具有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协调感。
(环节Ⅳ:学生再次阅读第三段。)
师问4:同学们,结合本段文字,思考“庖丁解牛之道”是什么?又是如何炼成的?(板书:“道”)
生互动、明确:
(1)庖丁解牛之“道”:庖丁能够明确认知追求,“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三境界: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也;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达“道”的方法: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3)达“道”的外在表现: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道”的本质: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达“道”之后的态度:小心谨慎——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悠然自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
(环节Ⅴ:学生阅读第二、四段。)
师问3:作者在庖丁解牛故事中,文惠君出现了几次,塑造文惠君有什么作用?
生互动、明确:文中文惠君总共出现了两次。(1)第一次是在第二段,他在这里起衬托庖丁技艺高超的作用,对于庖丁解牛而言则是侧面描写。(2)文惠君看到、听到庖丁解牛后,感叹说“技盖至此乎?”关注点仍在“技”。而庖丁(和作者)关注点在“道”,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可见,这里的文惠君便是庖丁批驳的对象。(3)文惠君在文中除了衬托作用之外,也具有寓言点题的功能,引发读者思考“养生之道”。
(环节Ⅵ: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师问5:文惠君听完庖丁的“解牛之道”后悟到了“养生之道”,文惠君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庄子在这里想说什么?我们同学们又悟到了生活、学习之中的什么道理?
生互动、明确:(1)文惠君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的国君,面对错综复杂的诸侯争霸,他悟道,悟的是“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的躲避法则。
(2)庄子在庖丁解牛故事中,是要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3)我们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庖丁追求“道”的三境界:要想让自己在学习中游刃有余,那么我们就必须刻苦训练、熟悉技艺、探索规律、态度谨慎,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板书:O和S)
师点拨:各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这篇作品以“庖丁解牛”的故事为外壳,讲述了一个道理,可以说是庄子的目的在于“明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这个特征便具备了寓言的风格。
讲到寓言,我们还需要讲一讲《庄子》一书中的“三言”。庄子说,《庄子》一书“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卮言”“寓言”“重言”即为其“三言”。
庄子还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寓言》)。
何谓“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
何谓“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何谓“卮言”?“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四、总结全文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同样是道家,老子反对言说天道,而庄子则不然,他的《庖丁解牛》便是以寓言的形式来说理言“道”,道在解牛之道、庖丁自道之中,这便是一种似说非说、说不明说的“非常”道。后人读此,可以会心,可以明道,可以开悟。因此,这篇寓言,我们可以用一首藏头诗来概括之:
庖厨君子远,丁言何其简。
解得其中道,牛廌岂难牵?
五、布置作业
1.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
2.课外阅读《庄子》全书或选本,感受《庄子》一书中寓言的魅力和使用寓言的效果。
3.课外阅读第六单元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思考柳宗元文中得“道”与《庖丁解牛》中的“道”有何异同?又表现了怎样的不同情感与态度?
附板书设计:
1“解”“判”“分”字的字形
2板书设计:
附说明:
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英文字母O和S,联系到哲学里的主、客观的观念,我们会发现非常有意思的一种现象:
O—客观对象,Object,表示客观世界问题空间中的某个具体的事物。
S—主观世界,Subject,表示对客观世界问题进行思考的主体。
可见,中国道家、道教、易学观念中的太极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在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安庆一中)
[责编潘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