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

2016-08-09秦丽萍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上海200003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制造业

秦丽萍(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上海 200003)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

秦丽萍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上海 200003)

摘要:去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召开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是改革思路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今后我国的改革重点将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并将引发宏观调控政策的相应调整。本文立足上海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要素供给的瓶颈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业;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标志着今后我国的改革重点将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并将引发宏观调控政策的相应调整,而制造业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和重点领域。

一、上海制造业发展下行压力加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国游客热衷于赴日“爆买”日用品的现象引起热议,从铅笔、创可贴、削皮刀等小物品,到电饭煲、旅行箱等大件,中国游客的身影构成了日本商场独特的风景。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商品多数处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状态,许多打折促销商品甚至无人问津。这一现象大致说明,国内目前出现的所谓生产过剩,实际是生产错误,即资源的无效或低效配置。

从上海情况看,制造业曾是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国际市场需求总体疲软、国内各种风险不断积聚以及上海主动调结构促转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上海工业生产增速回落,下行压力不断加大。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1049.57亿元,比上年下降0.8%,为近三年来首次下降。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实现总产值20769.44亿元,同比下降0.2%,六大行业呈现“三增三降”格局,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汽车制造业生产出现下降,降幅为2.3%。被寄予厚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能担起重任,2015年完成产值8064.12亿元,同比下降1.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今年开局以来,工业生产形势较为严峻,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下降3.1%(图1)。

图1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速度

二、从四大要素供给,看上海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约束

从发展目标看,“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而从发展现状看,普遍的供给约束、供给抑制和供给结构老化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持续下降,人力资本质量有待提高

2013年开始,上海劳动力资源总量已持续3年递减,平均每年减少16.14万人;劳动力资源总量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也由当年的74.6%降至2015年的71.52%。与此同时,老龄化与少子化趋势明显。2015年,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19.5%,0-14岁人口比重仅9%,国际上一般为15%左右。初步预计,到2020年上海常住人口老龄化率超过21.5%,其中户籍人口老龄化率达到36%(图2)。

图2 

除劳动力资源总量外,劳动力质量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总体看目前仍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四个中心”的目标有差距。2015年,上海主要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32%,比北京低近10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11.7年,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差异较大。特别是近1000万外来常住人口,文化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比重占70%以上。因此,上海经济增长依靠劳动力数量获取的红利时代已基本终结,未来必将更多需要依靠劳动力素质提高,即人力资本的红利。

(二)建设用地规模接近极限,减量化将成土地利用新常态

2015年末,上海建设用地规模已达3124平方公里,开发强度超过46%。其中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重超过25%,明显高于国际大都市(一般均在20%以下),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已近极限。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守住“四条底线”,即人口、土地、环境和安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目标定为3185平方公里,5年内建设用地增量仅61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优先安排轨道交通和社会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加上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50平方公里,合计仅111平方公里,与“十二五”时期相比明显减少。土地是稀缺资源,已成为影响上海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吸引资本的力度有所减弱,投资意向明显偏弱

上海工业曾是吸引各方投资的热土,但近年来吸引国际国内资本的雄风不再。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业利用外资明显下降。2015年,本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84.59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6%,其中工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4.9亿美元,同比虽增长42.8%,但占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仅13.5%。二是工业投资持续多年下降。工业投资曾是上海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本平分天下,但目前已持续多年下降,2015年投资额为957.17亿元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降至15.1%。三是企业进入“走出去”时代。2015年,上海对外直接投资573.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倍,与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几乎持平。四是工业企业资本积累能力下降。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总体仍较严峻,导致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下降。2015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50.59亿元,比上年下降0.9%;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3.4%。

(四)创新要素活力亟待激发,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海有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校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上海在创新方面并未占得先机。主要原因:一是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待加强。从上海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指标看,2015年为 3.7%,已居于世界前列(美国 2.79%,日本3.34%,德国2.92%,以色列4.2%,韩国4.36%),但创新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基础研究所占比重偏低,上海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仅7%左右,而美国和韩国高达16.5%和18.1%。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亟需巩固,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所占比重为64.5%,比2007年高峰值下降7.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1.3%左右。与此同时,科技成果项目比上年减少28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下降6.2%。二是创新制度供给不足,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行政管理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制度性交易成本与国际大都市比仍然偏高;鼓励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聚焦并加大力度,目前仍存在资源分散、不够高效的现象;一些政策在具体推进落实过程中仍存在操作性不强的尴尬;容忍失败的氛围尚未形成,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也需进一步完善。三是创新创业尚未融入城市文化之髓。上海文化较多讲究的是规则、规范,无疑给创新创业画了个框框,形成了思想禁锢。

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从供给侧推动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从上述四大要素分析,未来上海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有形要素的供给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必须依靠无形要素,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因素和组织创新能力等,它们将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因而也将决定着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但我们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应以需求侧为出发点,更好地对接三大需求。

图3 

(一)从要素供给角度看

1.保持劳动力供给稳定,努力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上海要在保障劳动力资源总量供给稳定的同时,不断优化人口结构。同时,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来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体来说,一是加快引进一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急需的高端人才;二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新增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三是加强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最广大劳动者适合新技术、新形势、新要求的职业能力;四是以制造业结构调整,来推动部分低端劳动力转型提能。

2.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大力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增效。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用地结构,以盘活存量、功能复合、地上地下统筹为主要路径,释放发展空间。从增量土地利用看,要加强经营性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不能“一卖了之”;继续实施“三个挂钩”机制(即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减量化指标挂钩、新增用地出让与闲置土地处置挂钩、经营性用地出让与公益设施建设挂钩);推广土地混合利用和建筑功能复合。从存量土地利用看,聚焦“两个800”:即850平方公里工业仓储用地和823平方公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推进减量化和转型增效。

3.加大制度供给精准度,不断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归根结底,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在大的制度框架下运行,目前各方面发展政策、改革举措不断健全,但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重点在于,一是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加大对民资和外资的开放力度;加快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城乡间、区域间要素流动和交易的体制。二是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各项措施,认真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三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向市场放权,真正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政府效能;四是完善政府管理,放弃短期利弊的视野,着眼长远利益考量,使制度因素与长远目标相一致。五是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社会氛围。

(二)从制造业转型升级看

从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最终还是落在产业业态上,总体思路是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出发,上海未来要做好“四个一”工程:一是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劣势产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和低效益的企业、产品和工艺;二是加快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三是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包括汽车、化工、船舶、钢铁等;四是努力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

(责任编辑:曹家乐)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