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药学监护分析
2016-08-09李朝红河南省渑池县人民医院呼吸消化科渑池472400
李朝红(河南省渑池县人民医院呼吸消化科 渑池 472400)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药学监护分析
李朝红(河南省渑池县人民医院呼吸消化科渑池472400)
目的:探讨分析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药学监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7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两周是否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分为NASIDs组(62例)和非NASIDs组(114例),对两组年龄、性别、既往胃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用药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药学监护要点。结果:两组性别、既往胃病史、吸烟史以及饮酒史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年龄和消化道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多见于高龄患者,加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其他易导致溃疡的药物。临床药师应严格掌握非甾体抗炎药的适应症,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高危患者加强药学监护。
非甾体抗炎药 消化性溃疡出血 药学监护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良好的镇痛、解热、抗炎以及抗凝作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但随着非甾体抗炎药的广泛应用,引起的胃肠道损害不良反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以及非甾体抗炎药会引起相关性溃疡以及溃疡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为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药学监护特点,本研究回顾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7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两周是否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总结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药学监护重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7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3],均行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心率加快以及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体征。排除胃癌、食管癌、贲门撕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根据入院前两周是否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分为NASIDs组(62例)和非NASIDs组(114例)。
1.2研究方法:回顾分析两组年龄、性别、既往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消化道临床表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用药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NASIDs组患者的服药种类、剂量、疗程以及合并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结果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情况:两组性别、既往胃病史、吸烟史以及饮酒史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年龄和消化道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情况
2.2 NASIDs组患者用药情况:本组患者服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美洛昔康、双氯芬酸钠、保泰松等,其中有6例(9.67%)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其中空腹服药37例(59.7%)、不定时服药10例(16.1%)、遵医嘱餐后服药15例(24.2%)。
3讨论
近年来,非甾体抗炎药药物种类及应用越来越广泛,引起的不良反应增多,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损害、消化性溃疡以及溃疡合并出血等[4]。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黏膜的损伤机制包括:①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从而减少胃肠道黏膜保护、止血、修复等物质的合成[5];②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少局部血流、减弱黏膜屏障保护功能;③非甾体抗炎药为弱酸性药物,会对黏膜上皮细胞产生直接刺激作用,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6]。除此之外,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非甾体抗炎药在体内代谢减慢而易蓄积,从而增加毒性[7]。非甾体抗炎药有强力镇痛作用,该类药物诱发的上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常为无痛性的,患者早期消化道临床症状不明显,大多数以严重出血为首发症状[8]。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药学监护要点包括:①建立完善的患者药学评估制度,临床药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用药情况以及既往胃病史等临床资料,对高危患者实施重点药学监护;②临床药师在查房过程中要全面及时掌握患者的疾病信息和治疗情况;③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嘱咐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避免空腹和联合服药,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停药;④药师还需要通过门诊或电话回访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定期随访,预防不良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多发于老年患者,既往有消化性溃疡史的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溃疡出血的几率增加。综上所述,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多见于高龄患者,加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其他易导致溃疡的药物,临床药师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高危患者加强药学监护。
[1]闫江屏.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34:145-147.
[2]谭丽蓉,刘代华,喻珊珊,等.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药学监护[J].中国药房,2015,14:1988-1990.
[3]王建来.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J].江西医药,2015,11:1231-1233.
[4]李秋元,陈杰武,李郁声.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1,14:2152-2154.
[5]陈小良,李建忠,杨逸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临床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6:764-767+771.
[6]陈东海.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及预防对策[J].海峡药学,2012,2:181-182.
[7]杨瑞琦,毛华.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危险因素[J].实用医学杂志,2016,2:295-297.
[8]张长青,张葵玲.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征[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133-135.
R573.2
B
1672-8351(2016)08-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