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祭妻文》手稿初探

2016-08-08杨建林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6年5期
关键词:祭文杨开慧手稿

文/杨建林

毛泽东《祭妻文》手稿初探

文/杨建林

值此毛泽东诞辰123周年之际,笔者有幸看到一篇款识为毛泽东的《祭妻文》手稿,该手稿是毛泽东1931年为爱妻杨开慧所写,祭文用毛笔竖写在16开信笺纸上,纸已泛黄,纸边轻度糟朽。据笔者所知,毛泽东1919年写的《祭母文》、1936年写的《祭黄帝陵》,均用此体例。该祭文历数二人交往过程及革命情谊,家事国事,如泣如诉,血泪朦胧,催肝碎腑,便是今天读来,仍令人扼腕潸然。现敬录祭文如下:

“呜呼吾妻,吾爱吾友。一别三年,音讯全无。忽闻噩耗,摧肝碎腑!吾过大焉,百身莫赎。明知凶险,抛家离汝。惨遭敌害,地裂天窟!连日难食,神形恍惚。朝暮见霞,犹见是汝!血泪朦胧,昨日鹅湖。时年十三,师掌明珠。又现北平,大家闺秀。西山系情,北海水羞。天妒英才,恩师撒手。失怙返湘,终身托付。吾妻德尚,勤劳简朴。吾妻贤惠,不畏艰苦。吾妻情深,牵肠挂肚。吾妻意切,见拙贴补。尔来十载,风雨同舟。前世修福,知音得汝!吾为革命,东奔西走。时或淞沪,数下广州。既返长沙,在家鲜少。常怀愧疚,汝笑释忧!汝为贤妻,又当耳目。助吾开展,群众运动。 既成慈母,三子待哺。无怨无悔,携吾依旧!呜呼吾妻,誓言告汝:凶残贼敌,断吾手足。此仇不报,枉为汝夫!汝且拭目,天翻地覆!汝之热血,不使白流! 吾当竭力,武装工农。革命斗争,如火如荼!推翻腐朽,罪敌尽除!建立政权,人民作主。清朗乾坤,生机神州。祭奠英烈,汝存千秋!此时私奠,一觞如哭!尚飨!”。落款是“润之泣祭妻开慧 一九三一年一月”。

祭文开篇“呜呼吾妻,吾爱吾友”。杨开慧是毛泽东患难与共的妻子、志同道合的战友、三个儿子的母亲,也是他一生的挚爱。1927年秋,毛泽东按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毛泽东秋收起义之后上了井冈山,就此与杨开慧断了联系。在1982年发现的杨开慧手稿中写了“谁把我的信带给他,把他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自1927年8月离开杨开慧,到1930年11月杨开慧被反动军阀何键杀害,已过去3年多时间,这就是祭文所说的“一别三年,音讯全无。”

毛泽东离开时,杨开慧因为孩子太小,很难随行,毛泽东也没有同意。后来发现的杨开慧手稿写道:“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 所以祭文说“吾过大焉,百身莫赎。明知凶险,抛家离汝。”

毛泽东闻听噩耗,之所以如此伤悲,除了其情之深,其悲之切,其自责之烈,对敌人凶残暴行痛恨之烈。另外还有一层因素,就是他1928年得到杨开慧已经牺牲的错误消息,已与贺子珍结为夫妇了。据袁文才妻子谢梅香回忆,“当时长沙城里白色恐怖很厉害,毛主席十分牵挂杨开慧。因党的地下交通已被破坏,他就动员茅坪一个小店主吴福寿下山打听消息。第一次没有打听到,第二次到了长沙听到的却是杨开慧已被敌人杀害了的消息。吴福寿上山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毛主席、袁文才和王佐”。毛泽民夫人朱旦华后来回忆说:“我听毛泽民说过,1927年9月至1928年长沙到井冈山秘密交通被敌人切断,井冈山上听到杨开慧已被敌人杀害,袁文才这才安排贺子珍照顾毛主席起居,后来在一座庙里为他们办了简单酒水。”(《党的文献》2012年第5期)

杨开慧牺牲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和朱德在中央苏区率红一方面军浴血奋战,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痛彻心肝,他在给杨家的信中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这是由衷的,是他心中永远的痛。1950年,毛泽东派毛岸英回湘为老岳母上寿,并为杨开慧扫墓。 1957年2月,杨开慧当年的好友、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请求抄寄毛泽东1920年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来信勾起了毛泽东的情感波澜,他满怀深情地写下千古绝唱《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泪飞顿作倾盆雨”。寄托了对亡妻的绵绵哀思。

“朝暮见霞,犹见是汝!血泪朦胧,昨日鹅湖。”杨开慧,号霞,字云锦,别名小霞,霞姑。在毛泽东的丰富情感中,霞既是自然天象,也随时幻化成自己的妻子,可见思之深、念之切。在毛泽东的另一首词《蝶恋花·向板仓》中,写“霞光褪去何凄楚”,也是暗指杨开慧遇害。杨开慧被捕后,拒绝退党或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牺牲前她只说了一句话:“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毛泽东《祭妻文》手稿

在文学史上有个鹅湖之会,宋孝宗淳熙十五年,陈亮往上饶拜访辛弃疾,二人于鹅湖寺相聚数日,共商恢复大计,畅谈英雄理想,长歌相答,成为词坛上的佳话。辛弃疾的《贺新郎·邑中园亭》一词中有“知我者,二三子。”之语。1923年,毛泽东作了《贺新郎·别友》一词,其中有一句“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不难看出辛弃疾词句的影子。“昨日鹅湖”说的是初识杨开慧的情景。1913年,杨昌济从欧洲留学归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1914年,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经常在杨昌济家里聚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彼时,生于1901年的杨开慧刚好13岁,这就是“时年十三,师掌明珠”。

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随父亲来到北京。同年9月,25岁的毛泽东也来到北京,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据毛泽东在陕北对斯诺所述,正是这时“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17岁的杨开慧遇到同乡偶像,两人漫步于紫禁城外,登高于西山之麓,徜徉于北海之滨。这便是“又现北平,大家闺秀。西山系情,北海水羞。”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病逝,临终前给老友章士钊写信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杨开慧随母亲、哥哥扶柩回长沙,这一年冬天,在长沙市望麓园附近的船山书院内,杨开慧和毛泽东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所以祭文写“天妒英才,恩师撒手。失怙返湘,终身托付”。

中共“一大”后,成立党的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杨开慧担任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她经常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学社等党的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指示,协助毛泽东收集资料,抄写文稿,同时照料毛泽东的生活起居。1922年,毛泽东又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主持图书馆事务。这年10月,杨开慧生了第一个孩子,取名毛岸英。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任中央组织部长。翌年,杨开慧也来到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一年后,又随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农民夜校担任教员。1923年冬至1927年8月,杨开慧随毛泽东在上海、长沙、武汉、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协助毛泽东办农民讲习所,起草整理文件,成为毛泽东最得力的助手,正如祭文所写“时或淞沪,数下广州。既返长沙,在家鲜少。”“助吾开展,群众运动。”在这期间,杨开慧又生了两个男孩,取名岸青和岸龙,这就是“既成慈母,三子待哺”。

人间知己/杨克起

其实,在分别后,毛泽东是给杨开慧写过信的,说他患了脚疾。1928年10月,杨开慧收到信,毛泽东在信中说,井冈山上“才到初秋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山上气温低,可战士们还穿着秋收起义时的单薄装束,穿着草鞋行军,脚被磨破溃烂了……开慧接到这封信,无法复信,担心更甚,便在一张毛边纸上写了《偶感》一诗,对丈夫的思念凝聚纸上:“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心怀长郁郁,何日重相逢”。情真意切,惜乎毛泽东在世时没有看到,直到五十多年后的1982年,在杨开慧故居翻修时,人们在砖墙缝里发现了杨开慧留下的7篇文字书信。1990年再次修缮时,从她卧室外的檐头下又发现一封信,这些文字都是她在和毛泽东诀别之后的日子里写就,因形势险恶,无法寄出,只能用蜡纸包好,藏匿故居老宅。抚今追昔,令人动容。

一篇祭文,血泪凝结,感天动地,国仇家恨,喷薄而出。祭文最后,情绪激昂,满腔悲愤,化作革命誓言:“汝且拭目,天翻地覆!汝之热血,不使白流!”并且展望“推翻腐朽,罪敌尽除!建立政权,人民作主。清朗乾坤,生机神州。”大情大爱、胸怀天下的毛泽东,将如此绚丽的爱情,汇入了中国历史的巨澜,赢来了“天翻地覆”,赢得了“万山红遍”。18年后,毛泽东的誓言实现了,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猜你喜欢

祭文杨开慧手稿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绵绵古道连天上
丢失的手稿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手稿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我爱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