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珍鉴精 传承永恒— 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巡礼之八
2016-08-08张玮玮
文/本刊记者 张玮玮
藏珍鉴精 传承永恒— 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巡礼之八
文/本刊记者 张玮玮
导言:瓷器工艺在元代有非常重要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发展的转折点。当时传统窑址的生产虽仍在继续,但产品质量较粗犷。景德镇窑的崛起是重要标志,景德镇窑因为成功烧制了新品种“青花瓷”,从而完全改变了中国瓷器的生产面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元代由于外销需求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更加成熟。
元 青花缠枝牡丹如意云肩纹虎头罐
此罐自凸筋青花箍脖环处截去罐口直颈,通高为32.5厘米。通体纹饰自上而下有六层之多。罐肩双削披饰12个仰覆莲瓣上下错位呼应。左右錾凸一怒虎神首像,环兽首左右,周饰六阔卷云肩开光纹,罐腹中部饰一周国色天香的六朵锦簇牡丹。平底足上部绘一周仰莲花瓣,与罐腹中部六朵锦簇牡丹之间,加绘卷草云纹花卉。
此罐的怒虎神首像借仰莲瓣弦线箍之势,穹隆錾凸。虎头中阔上下狭,双耳咤风。怒目圆瞪,獠牙龇嘴,口吐三须。面部以青料涂绘,眉骨留白,呈微上挑的月牙状;眼以极浓苏料点睛留白,鼻头云头状不施青料留白,凶悍威严之余,精美肃然。而唇缘线条随阔口转辗起止,气酣有力,上唇及两唇角边缘,胡须散而不乱,下巴胡须用苏料犀笔撮分三缕飘扬,各缕须或七九根,绝不搅缠叠压,其右唇角处有一外凸的龇露獠牙。
(元)青花缠枝牡丹如意云肩纹虎头罐
环兽首左右,周饰六阔卷云肩开光纹。天垂云壑,叠寓水天一色的艺术境界。用笔以中浓粗与内外淡、细线三折式勾绘。其左右上翘角,锐翻有力,劲峭挺拔,极显弹性。展历代云肩风起云涌之势。六云肩开光内间绘缠枝菊花纹和缠枝牡丹纹。牡丹菊花为工笔留白技法。
罐腹中一周六朵锦簇牡丹,主枝势如奔雷。次枝线条秩笔遒媚,转折圆劲,窜飞活鲜。犹如一串串跌宕流畅的的五线谱,赋予牡丹穷姸盈妙的韵律震撼力。牡丹花朵呈团绒怒放状,整体先以淡料勾饰层层花瓣,绘如“细梳蓖状”经脉之轮廓,内裹留白褶皱处点花蕊,层次分明,叶脉和花瓣画得精美一丝不苟,线条自然流畅,似移姿再植,花枝招展,啸风曳翩,一派娇娆。罐腹中器六朵锦簇牡丹与平底足上部所绘仰莲花瓣之间,加绘卷草云纹花卉。生动逼真地展现在观者面前,立体质感极强。
整个图案构图布局富有神韵,意境幽雅,给观者一种极美的艺术享受。
(元)釉里红瓷狮戏球盖
元 釉里红瓷狮戏球盖
此炉盖高7.8厘米。雕饰单层莲瓣托一小狮的造型,构思灵透。莲朵内腾蹲空灵的小狮,身披锦云飘带,手托佛宝的祈求恭敬之态,尤为可人。尾巴弯曲卷翘,神气轩昂。
《书·益稷》曰:“戛击鸣球。”孔颖达(唐·经学家)疏:“球,玉也。鸣球,谓击球使鸣,乐器惟磐用玉,故球为玉磐。”古语中将其延伸为祈求普天下祥和安乐升平之意。饱览此屹瞻天庭的狮钮盖,首先夺人眼目的就是挺天拔地之气势。目前存世的青花钮式盖完好存者不过五件,更难得一见釉里红炉钮美器。
据一些史料记载,釉里红同青花一样,是景德镇陶工在元代创烧的。釉里红成功发色需经窑体高温锻烧;釉色的流变和窑变往往会因为泥料不同、配方不同、装烧的季节不同、地气不同和窑位的高下远近不同,尤其是烧成的气氛不同,釉料的发色效果也不一样,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品相和艺术价值。
由于轴里红彩料颗粒较粗,在坯体上画起来特别滞笔,难有工细流畅的线条。更难表现多种层次,明暗效果。因而产量低,呈色难统一,不可能装饰在大批量的日用配套瓷上,而多装饰在艺术陈设瓷与高档文具等瓷器上。所以历代釉里红的传世精品不多,足以使我们百倍珍惜这件旷世奇宝。
元 釉里红玉壶春瓶
此瓶高24厘米。撇口,细长颈,垂腹,圈足。外壁以釉里红装饰,肩部绘覆式莲瓣纹一圈,间以三道弦纹相隔。腹部主体以单线勾勒两组折枝牡丹纹饰。所饰纹饰布局疏朗,线条流畅,笔法灵动,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器底足内施釉,釉下有明显的刮削痕迹。底足露胎,略见火石红,具有典型的元代瓷器特征。
(元)釉里红玉壶春瓶
元代釉里红瓷器装饰常见三种不同的绘制方法:一是釉里红线描,二是釉里红留白,三是釉里红涂绘。此件玉壶春瓶用细线条来描绘勾勒图案,其技法犹如中国绘画中的白描技法。元代釉里红器因其温度控制难度大,色泽多呈浅淡并晕散,细描线绘的很少有色泽浓艳纯正的。而此件釉里红线描玉壶春瓶的发色纯正,堪称元代釉里红器的杰出之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元代红地白花牡丹纹玉壶春瓶,此器主体纹饰与其相似,均为折枝牡丹纹。故这件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可作同一时期、不同装饰技法的典型代表器。
元 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棱型玉壶春瓶
(元)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棱型玉壶春瓶
此瓶高29厘米,腹径14.2厘米。撇口,呈八棱菱花口,口内沿绘青花变形火焰纹。细长颈,垂腹,最大腹径在下腹部。圆圈足微外撇。整器呈下圆上棱形。通体以青花为饰,由下向上分六层画面。最下层圈足外侧,为忍冬纹一周,下腹部饰六个变形仰莲瓣纹,腹壁模印八棱边,绘长形六角龟纹,接下腹部两仰莲瓣纹肩,形成八个六边形龟纹开光区,开光内绘折枝花卉,菊花、牡丹和灵芝相间分布。肩、颈部之间以回纹间隔,肩部模印八棱边与腹部八棱边错开,绘八个绶带边框,内画卷云纹及火焰纹,颈部模印八棱边又与肩部八棱边错开,绘蕉叶纹。整个开光区与上面纹样一一对应,形成动态感极强的旋转式六边装饰效果。青花呈色翠蓝,色浓处可见黑色斑点。无论花叶花瓣,还是蔓草莲瓣,均以一笔画就,落笔处色稍浓,起笔处则稍淡。
八棱形隐指“八方”。《大日经疏》中说曼荼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围各地,普渡众生。这不仅体现了蒙古族崇尚藏传佛教的思想,也体现了蒙古人在八方迂徙生活中的游牧习性。据考证,元代人尊天敬祖,宠爱蓝色与白色组合的青花瓷器,是与有着“苍狼白鹿”祖先起源传说的蒙古族以蓝天为尊、以白色为善的特殊偏爱有关。
元 青花仿金银器菱口盘
(元) 青花仿金银器菱口盘
此盘口径16.6厘米。折沿菱花口,菱花形弧壁,施薄卵白釉,平底无釉,露胎显火石红。盘外口沿用泥条盘八开菱花口窗,沿泥条青料勾绘卷草纹样。盘内区亦用泥条盘四开菱花口窗,泥条上青料沿菱口勾单线,突出泥条上连珠纹;泥条下用青花平涂四区大如意纹,中心区一朵含苞怒放的白荷花迎风摇曳。由一如意纹向上涂青留白小小荷尖,向四如意节区随波漫开,一幅春暖祥和吉庆的场面。盘中两泥条上,加压篦纹形成连珠状,极具仿金银器装饰錾刻效果。
在内蒙古发现的元代时期金银器比较多,饮食具包括杯、碗、盘、壶。元代金银器的饰纹,以植物纹为主,有牡丹、莲花、忍冬、花草、椰树、石榴花、鸡冠花、荔枝花等。动物纹有龙、凤、妙音鸟、鹿、狮子等。这些平底仿金银器的瓷器制作,远比一般瓷器不计工本、难以烧制。可以试想,这些饮食器足可以显示出当年觥筹交错的豪门饮宴场面,反映了元代贵族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封建贵族所追求的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社会时尚,堪称瓷类仿金银器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