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
2016-08-08扬州市江都区空港中学周国安
扬州市江都区空港中学 周国安
记叙文阅读
扬州市江都区空港中学周国安
考点透视想一想: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记叙文是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阅读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其考点大致如下:
1.概括内容情节。概括能力是基本的阅读能力,对记叙文内容情节的概括,一是着眼于全文,一是着眼于局部。
2.分析人物。一般而言,中考记叙文中要求分析的人物大多是正面人物,或者要求分析其性格特点,或者要求分析其品格特点。
3.理解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往往指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或言外之意。作用则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去分析。
4.品析语言。中考记叙文阅读的选文往往文质兼美,语言上可圈可点、可咂可品。品味语言,一般有三个角度:一是用词,二是修辞,三是句式。其中,初中阶段以考查第二点最为多见。
5.品析标题。一考标题的含义,一考其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正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的思路。
6.品析手法。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叙述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品析手法,就是不仅要明了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
7.把握主题。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内容表达的基本观点或基本情感,是文章叙写、议论的目的。把握主题,是解读记叙文本的核心任务。
8.拓展表达。这类题目比较综合,往往与主题领悟、对比阅读、口语交际等结合在一起考查,如谈谈启示、讲讲理由、说说如何做等。
真题回放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2015·辽宁营口)
栅栏两边苹果甜
班超
①艾尔和胡安住在普韦布洛村村口两幢并排的房子里,尽管他们的房子十分相似,但艾尔家的庭院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苹果树,而胡安家却没有。在艾尔看来,除了家人和好脾气,胡安拥有的东西很少。
②春天,苹果树蓬蓬勃勃地开出满树的粉色花朵;秋天,苹果树的枝头缀满红艳、甜美的果实。这时,艾尔每天都会对着苹果树吹嘘一番:“我的苹果树开出的花最美丽,结出的果实最甜美,这使我成为普韦布洛村最棒、最幸福的人!”“那的确是棵很美的苹果树。”胡安赞同地说,“你也让我们一同欣赏它的美丽,我感觉很开心。”听到别人也从他的苹果树上获取益处,艾尔的幸福减少了一大半。他越想越不高兴,为了独享苹果树恩赐的幸福,他悄悄地建造了一道高高的栅栏。
③尽管如此,有一年春天,艾尔还是沮丧地看到,苹果树的一根枝条已悄悄伸进了邻居家的庭院。艾尔想:“我不能剪掉它,秋天它还会结出很多的苹果呢。不过,胡安怎么可以从我的树上获得好处呢?”在粉红色花朵盛开的春天,他异常烦恼;到了绿叶满枝头的夏天,他心事重重;当果实挂满枝头的秋天来到时,他决定解决此事。
④艾尔站在庭院里采摘苹果,他很努力,却怎么也够不到栅栏另一边枝条上的苹果,他很沮丧。然而,第二天,他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苹果蛋糕,卡片上面写着“谢谢”,署名“胡安”。艾尔恼火极了,他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把卡片摔到地上。胡安偷了他的苹果!
⑤他带着蛋糕,急匆匆地赶往市长家。他把蛋糕掷到桌上说:“看这个,这是用从我家树上采摘的苹果制作的,胡安犯了偷盗罪!”市长问:“你肯定做蛋糕的苹果是你的吗?”艾尔怒气冲冲地说:“当然!许多年前,我父亲在庭院里亲手栽下这棵苹果树,土地和树都属于我,苹果当然也属于我。”市长说:“从现在起四天后,法官将去普韦布洛村考察。你既然提交了案子,肯定能得到公正的裁决。”艾尔皱起眉头问:“我应该怎么为法官准备证词?”“你已经站在自己一方讲述了事情,但一个栅栏有两边,就像所有争论一样。法官希望你了解问题的两个方面,请你明天带着胡安的观点再来。”市长说。
⑥艾尔朝家的方向走,他努力想象胡安可能会说什么。树枝确实越过了栅栏,胡安又那么贫穷,任何食品当然都受他欢迎。“不过,那是我的苹果树!”艾尔对着一条路过的狗,语气坚定地说。
⑦第二天清晨,艾尔返回市长家,说出了他想象的胡安一方的辩词。“他会说苹果落到了他家庭院,因此变成他的了。”艾尔说,“但是,如果一条狗跑进他家院子,狗却不会变成他的。”艾尔为自己想出的精彩辩词感到十分自豪。“但胡安为什么要送给你苹果蛋糕呢?”市长问道。“为什么?嘲笑我呗!”艾尔说。市长说:“可是,胡安没有能力送给别人食物啊。你的说法有欠妥当。一个栅栏有两边,就像所有争论一样,你还需要考虑一天。”艾尔勉强地说:“我将去和胡安谈一谈,但这只会使我的证据更加充分!”
⑧晚上,艾尔坐在院子中,出神地凝视着树木和栅栏。A微风下,苹果树发出沙沙的声响;栅栏边,盛开的小花也快活地眨着眼睛。艾尔想:“苹果树是我的,所以它的果实也是我的。但是苹果落到了胡安家院子里……胡安为什么要送给我蛋糕呢?”
⑨艾尔来到胡安家门口,轻轻地敲了几下门。胡安打开门,一看是艾尔,就十分友好地笑起来:“你喜欢那个蛋糕吗?我必须感谢你。你家苹果树伸过来的树枝,给我和家人增添了许多快乐,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绿荫,都令我们无比幸福。我知道,拥有普韦布洛村最棒苹果树的人肯定也是最慷慨之人,但那些苹果,当然属于你。我想,我们从你的苹果树那里得到了如此多的幸福,只把苹果归还给你就显得过于微薄了,所以,我妻子用所有的苹果烤成了一个香甜的蛋糕,我们希望你喜欢它!”
⑩艾尔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感觉自己比一只蚂蚁还要矮小。此时,他最初的气愤已经像绵白糖一般完全溶化在水中了。
⑪“你愿意和我们共进晚餐吗?”胡安指着餐桌说。餐桌上摆着一些简单的饭菜:豆子、米饭和玉米饼。艾尔知道,明天法官到来时,他不用提供任何证词了。他说:“我很乐意!和你们在一起,我很幸福!但请允许我带点东西过来。”B说完,艾尔连忙跑回家,仔仔细细地选了一篮最大、最红的苹果,带着这边的甜甜的苹果去了栅栏的另一边。
(选自2013年第9期《特别关注》,有改动)
1.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栅栏两边苹果甜”的含义?
2.阅读选文第②~⑪段,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艾尔不满分享果树,修建栅栏。(1)。(2)艾尔到胡安家考察,得知真相。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艾尔两次“脸涨得通红”,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不同的心理。
(1)艾尔恼火极了,他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把卡片摔到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尔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感觉自己比一只蚂蚁还要矮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A、B两处画线的句子,请选择其中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选______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文中的胡安除了拥有“家人和好脾气”,还拥有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写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周国平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幸福喜欢捉迷藏。我们年轻时,它躲藏在未来,引诱我们前去找寻它。曾几何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将它错过,于是回过头来,又在记忆中找寻它。”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不经意间已被握在手中,可是我们却不曾感觉到它,仍在苦苦地寻觅着。
幸福在哪里?文中的艾尔和胡安已经找到。你是否也已经把幸福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呢?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获得幸福。(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江苏扬州)
木刻猴子
林文义
①小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只,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
②有一次,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看。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个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了祖父。
③祖父把我抱起来,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说……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有耳无嘴’啦。”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印在了心里。
④隔了一年,祖父死了。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上,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
⑤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着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⑥时间流水般逝去。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他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独善其身嘛……”父亲叹了口气。在他们那个黯然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⑦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这是多么消极的借口!”
⑧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⑨又是几年过去了,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了父亲。我竭力要保持一点点纯真的自我,但我发现,虽不甘愿,自己却也逐渐向世俗妥协,时时处在自我的撕裂中。
⑩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由祖父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有耳无嘴”?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人扭曲,也不去扭曲别人。
⑪点起一把火,我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选自2015年第6期《读者》,有改动)
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人物 对待“木刻猴子”的行为 情感 观念“祖父” 顺从传统“父亲” 摆上神案 纠结“我” 不满
2.第⑧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你从中读出了父亲怎样的矛盾心理?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⑨段,分析加点的“撕裂”一词的内涵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耳无嘴”这一说法的认识。(8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福建福州)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逝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以及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阅读第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①,②;长满水草的河渠,③;充满欧陆风情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 ④等。
3.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做简要点评。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我选______句。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5·重庆)
炸豆①
阿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②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俩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了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的水沟。
⑦小姐俩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俩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里。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小姐俩坐在患眼疾的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⑪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②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阅读全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小姐俩在拾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困难的方法小姐俩被蛇追赶 (1)(2) 用细土抚慰伤痛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的妙处。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姐俩“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批阅学生完成上述四篇真题的情况,我发现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理解不到位。理解是正确阅读的基础,更是高效答题的前提。少数同学因为阅读习惯不佳,理解能力发展滞后,导致答题时只能浮在文字表面,较难进入内容、情感的层面。
二是审题不清晰。没有清晰的审题,答题必然成为糊涂账,甚至南辕北辙。审题时,同学们既要注意题干部分的文字表述,读出其中的提示和限制,也要注意分值,根据分值大致确定答案的要点数目。少数同学缺少严谨审题的习惯,读题时只是简单地扫一眼,这样马虎审题必然导致红叉滚滚。
三是答题不规范。很多题目的解答都有一定的范式,而范式中就包含了答案的诸多要点。藐视范式,不规范答题,必然导致丢三落四,回答不完整。
结合“考点透视”部分所列的八大考点,我们来具体说一说记叙文阅读的答题之道。
考点一:概括内容情节
概括记叙文的内容情节,首先要考虑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同学们应抓住这六要素,以“某某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来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先看原文中有没有可用的词句,如果找不到可用的词句,再自己组织语言加以概括。如果是填空题,则应先琢磨题目给出的示例,然后仿照示例组织语言。
考点二:分析人物
分析人物题有两类考法:一类只要求说出人物有哪些性格或品格,这类题目分值低,往往只有1~2分,写出一个点得1分,只要概括正确即可;另一类则需要结合相关词句或细节进行分析,答案最好组织成“从……可见他……的性格(或品格)”这样的句式。
与性格相关的词汇有:温和、热情、开朗、谦逊、自信、老实、忠厚等。与品格相关的词汇有:善良纯洁、正直无私、宽容大度、临危不惧、不屈不挠等。描绘女性常用的词汇有: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心思细腻、温柔体贴等。描写农民常用的词汇有:勤劳、善良、坚韧、朴实、忠厚等。
考点三:理解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
对词、句、段的含义的分析,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进行推测。这类句段,往往指那些能提示或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或是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上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对词、句、段的作用的分析,内容上一般从点明中心、刻画人物、抒发感情等角度去思考;结构上一般从呼应标题、引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伏笔铺垫等角度去思考。结构作用要看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往往有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等作用;如果在中间,往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在结尾,则往往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给人启迪、点扣标题、首尾照应等作用。
考点四:品析语言
品析语言,一般要求分析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如果是动词或形容词,答题时可写成“这一(系列)动词(或形容词)生动准确地描写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如果是叠词,则可以写成“描写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使语言具有音韵美”。当然,以上格式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可硬套。
关于修辞,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只强调一点:分析修辞作用时,有时不仅要分析该修辞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情态),还要分析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心理。
句式角度,一般就是分析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表达效果。整句的表达效果是富有节奏、音韵和谐、表意强烈、极有气势。散句的表达效果是富有变化,能够自如地表情达意。长句的表达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短句的表达效果是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语言,同学们都要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五:品析标题
解答标题含义题,一是从标题中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二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①交代写作对象;②概括主要内容;③奠定情感基调;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设置阅读悬念;⑥揭示文章主题等。
考点六:品析手法
记叙文有多种写作手法,如叙述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叙述手法中常考叙述顺序和叙述人称。叙述顺序里常考倒叙和插叙。其中,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使情节富于变化,以吸引读者;插叙的作用是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或为下文做铺垫。叙述人称里常考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其中,第一人称的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之感;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描写手法里常考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的补充,或以人物映衬,或用环境烘托,或通过事物加以点染,它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表现手法里常考的是对比、衬托、讽刺、照应、铺垫、伏笔等,而考得最多的则是对比和衬托。其中,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事物的特征,突出文章的主题;衬托则是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为陪衬,以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考点七:把握主题
主题,也叫主旨、中心思想。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通常采用诸如“文章通过……的叙述(或描写),讲述了一个……的故事,赞美(批判、抒发等)了……”这样的句式。
考点八:拓展表达
要回答好拓展表达题,同学们需要勤观察、勤思考;同时,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地吸取营养。只有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具体答题时,同学们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谈、泛泛而谈。“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做到中心明确,能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此外,还要注意结合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字数要求)。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面试
许国江
小林家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来苏州前,他是乡政府的一名公务员,有固定的工资收入,生活也比较安定。可小林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满意,觉得在乡政府机关工作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更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苏州是长三角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那里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他希望在苏州寻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他不听亲友们的劝阻,向乡政府递上一纸辞呈,毅然来到了苏州。
小林来到苏州之前,曾给自己设想过许多困难,所以即便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也并不后悔,也不气馁。他想,好事多磨,凭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迟早会找到一家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的。
果然,有一家大型企业看了他的材料后,觉得公司很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人事主管和小林接触了几次,对他的印象很不错。人事主管对小林说,符合他们公司招聘条件的共有4人,根据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要在4人中选拔1人,究竟选谁,得经过总经理面试以后才能确定。人事主管要他某天下午2时到总经理办公室接受总经理的面试,并预祝小林面试成功。
这天下午,小林准时来到公司。人事主管说,总经理要分别对4人进行面试,小林排在第3位,要他稍等。
【A】就在这时,小林的手机响了,他顿时变了脸色,立马找到人事主管,说自己不能接受总经理的面试了。他母亲病重住院,他是独生子,必须立即回家。
人事主管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是顶多还有一两个小时就要轮到你了。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了那个店,机会难得,我看你还是等面试以后再回家吧。”小林说:“我的心绪很乱,我母亲是多么需要她唯一的儿子啊,我恨不能插翅飞到母亲身边。我一刻也不能耽搁了,我现在就得走!请你向总经理招呼一声,就说我小林谢谢他了。”
轮到小林面试的时候,人事主管把小林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向总经理做了汇报,话语中充溢着怜惜之情。【B】总经理一边看小林的应聘材料,一边入神地听着,没有做任何表态。
小林是个人才,人事主管非常赏识他,对他因故未能参加面试而失去了被录用的机会深感惋惜。岂料傍晚时分,总经理找到人事主管,要他汇5000元钱给小林,并且通知小林公司已正式录用他,要他安心给母亲治病,等母亲病愈后,就来公司上班。
总经理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人事主管始料未及的,他的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个疑念:难道小林和总经理已经有过接触?或者……他微微愣了愣,对总经理说:“可小林没有参加面试啊!”
总经理说:“是的,小林是没有参加面试,可他已经通过你向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别犹豫了,你这就按我说的去办吧。”
(选自2015年第1期《天津文学》,本刊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全文,说说小林最终被录用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A】就在这时,小林的手机响了,他顿时变了脸色,立马找到人事主管,说自己不能接受总经理的面试了。
【B】总经理一边看小林的应聘材料,一边入神地听着,没有做任何表态。
我选句,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说说主人公小林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当“孝子”
贾泽宇
阳光和煦的晌午,我小心地搀扶着脚伤未愈的老龚慢慢下楼,向我停车的地方挪去。
楼旁墙根下一群晒着太阳的老邻居,用好奇的目光盯着我们。等我们走近,一位大爷探着头急急地问:“老龚啊,脚伤好点了吧?这是出去转转?”老龚停下来解释:“今天是去医院复诊。”旁边的奶奶一边细细打量着我,一边笑眯眯地追问:“这位小伙子是你家侄子吧?最近常过来看望你嘛!”老龚听了,略显尴尬地笑。我也羞赧地拉着老龚赶紧继续往前走。身后叽叽喳喳的称赞着实让我汗颜,更加剧着我的愧疚。因为我非但不是老龚的亲人,而且可以说是“罪人”。就在一个多月前,正是由于我开车不慎,才把骑电动车的老龚碰倒,摔成脚骨骨折的。
出事后在现场,我立刻把受伤的老龚扶进我车里。当时他的脚面只是局部红肿,而且还能走动。老龚似乎并不太在乎自己的伤情,只是催促我赶紧找地方把他的电动车修好,让我别耽误了他去接孙子放学。看着他的脚伤,我坚持让交警和保险公司过来勘查现场,再带他去医院拍个片子。当拿到医院的诊断证明书,听到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时,我完全傻眼了。对于这样的检查结果,老龚更是惊异。他反复向医生念叨,他那有心脏病的老伴还等着他回去照应呢。他要是住了院,谁又能天天代替他去接孙子上学放学?
见此情形,医生告诫我说:“好好劝劝你父亲吧,老人家年纪大了,骨骼恢复起来慢,家里的事情你们年轻人应该多承担承担。”我被医生的话堵得一时语塞,更不好意思道出实情。可任凭我和医生怎么劝说,也拗不过老龚一定要回家的决心。
当晚,我送老龚回到家。老伴看着他绑着固定绷带的脚,眼泪就簌簌地下来了。考虑到老龚在家休养的困难,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我隔三岔五地就去探望他。可每次我过去,几乎都是老龚一个人在家。老龚的老伴不是替他接送孙子,就是到儿子家帮他们烧饭照应家务去了。老龚自己也不老老实实躺在床上休息,总是在家里拾掇忙碌着。看到我一脸的忧心忡忡,老龚总是若无其事地说:“没事的,你放心,我这几天感觉好点了。”他一方面总劝我不用总来看他,但我每次来了,他总会要我多陪他一会儿。看得出,老龚是个很爱和人聊天的人,而平时老两口的生活很冷清。等我这个肇事者要走了,他似乎还有点不舍。
复诊的结果令人高兴,老龚的脚伤已基本恢复了。在保险公司签订赔偿协议那天,我第一次见到老龚的儿子。在谈判桌前,老龚的儿子、儿媳,老龚的弟弟、弟媳,还有一帮我从未谋面的龚家亲戚都聚齐了。他们群情激奋地再次表达了对我过失撞人的不满,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附加条件。只有老龚在边上始终低着头,眼神不安地坐着。
几轮商议下来,赔偿的金额总算谈妥。我在协议书上签下名字,将笔递给老龚。他颤抖着接过笔,默不作声好一会儿,像在逐条审读协议上的所有条款。
最后,在家人的催促下,老龚猛然提起笔,在那份协议书上用笔“唰唰唰”地将那些密密麻麻的附加条款全给划掉了。(选自2016年1月8日《扬子晚报》,本刊有改动)
1.请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补全下面的内容。
A开车不慎,碰倒老龚→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商议赔偿,划去条款
2.老龚为什么“一方面总劝我不用总来看他,但我每次来了,他总会要我多陪他一会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讲究前后呼应,请从前文中找出与“在保险公司签订赔偿协议那天,我第一次见到老龚的儿子”相呼应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当‘孝子’”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析老龚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关于母亲的一件尴尬事
陈柏清
①这个情节,在我幼年的心中曾纠结很久,仿佛乱麻球,缠绕着矛盾,不愿提起、触碰。
②我小时候比别的孩子上学早,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无暇看顾我。那时的乡下小学,还要求勤工俭学。夏天上山采野果、打松子,都要交一定的数量。冬天的时候,就要往学校交肥粪:牛粪、马粪、驴粪、猪粪……各种动物的粪便。这些粪便中的驴粪、牛粪、马粪最招人喜欢,只是在用小粪叉往粪筐里弄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技术。我不行,没那种遗传和潜移默化的家教。我大多数时候只是尴尬地围观,通常出去一圈什么粪也捡不到。我们家是下放户,是接受劳动改造的,所以爸爸妈妈都是一切从头学起,何况我。
③但是学校的任务不能马虎,交不到一定数量的粪分,就要被批评,还得在全校大会上检讨;并且最要命的是,罚钱。这个,对于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实在不能有。尽管,每天早晨去上学时,哥哥姐姐把他们捡到的粪给我匀一点。管估分的班长也很同情我,每次都往高给我估,比如王小三一块牛粪就估5分,可是当身材瘦小的我把快有我高的粪筐放在地上,里面只有一小块冻得硬邦邦,说不定还挂着白霜的孤单可怜的牛粪时,班长偷偷给我写8分。他往那脏兮兮的绿塑料皮小日记本上写数目时,一边冲我眨眼睛,一边狡黠地露出一颗小虎牙冲我乐。
④虽然各方都在帮我,可是我仍然交不够。在最后的期限到来的头天晚上,我很伤心地坐在油灯下一直就那么烦人地哭,像江南的梅雨似的。哥哥姐姐生气地责备我怎么不早说,妈妈安慰我说:“别怕,妈妈想办法。”我想,什么办法呢?但是什么办法,我也是没办法。我睡到半夜,因为突然想到粪分还不够,就醒了,或者是因为头顶感到了从开着的房门吹进来的风。我迷迷糊糊地走到后门口。我们家有一个后门,平时不怎么开,因为一般人家都是走前门的。我看见后门开了,就走到后门那里去,撩开门帘,一股冷风直冲过来,我一激灵,灌了一口凉风,一下清醒了。仔细一看,朦胧的月光下,好像是我母亲,正拎着一筐东西快步走过来,我本能地赶紧放下帘子,钻回被窝里去。
⑤不一会听见插门声,母亲走进来,我能感觉到她的身体似乎散发着凉气。她掖了掖我的被角,然后上炕躺下。我不是一个很笨的孩子,我猜得到母亲干吗去了——我们家后院是村里的牛圈,里面有十几头牛,我想我的粪分有着落了,可是心里也有一种说不清的纠结。我们家家教是很严的,别说偷拿东西,就是说一句谎,也是要被父母严厉责备的,所以那一夜我心里很矛盾,甚至有点第二天不想拿那些牛粪去上学的心,可是不拿,我可没有钱缴罚款,也很怕羞。于是,我心情复杂地翻了两个身,然后睡着了。
⑥当然,第二天我拿着满筐的牛粪上学去,分一下就够了。我不问,母亲也不说粪从哪里来,甚至我很奇怪哥姐也不问,早晨帮我提上粪筐就走。所以我怀疑哥姐都懂,甚至他们也这样被母亲帮过。
⑦但我心里一想起这件事儿还是有些不舒服,像眼前突然被扔了一团烟雾。当然,我上学的第二年这种规定就被取消了,因此,我母亲不用再这样做,我心里也就舒服多了。但是,当我莫名其妙地突然想起这件事儿时,心里仍然感觉不痛快。直到母亲去世,我依然是这种感觉,仿佛一件完美的东西,我在心理上需要忽略它的瑕疵。
⑧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本关于狼的小说。里面说母狼带着小狼想走出荒漠,可是冬天的草原甚至找不到一只老鼠来充饥。走了很久,母狼和小狼都已经筋疲力尽,最后的时刻,母狼咬破了自己的大腿,让小狼吸食自己的鲜血。我眼前闪现出母亲,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并且家境优渥,在我仅有的对她的印象里,我绝对可以说她是把自尊看得甚至高过生命,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女人。我又痛苦地想到她黑夜里到牛圈去偷拿牛粪。有思想和没思想的人对这样的事情的痛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我知道母亲生前一直遗憾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受了大人的拖累,对孩子们抱着她不该有的歉疚。我至今不能使用“偷”这个词来形容这件事儿。(选自2016年1月21日《羊城晚报》,本刊有删改)
1.本文标题是“关于母亲的一件尴尬事”,通读全文,请概括尴尬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所写内容似乎与母亲没有什么关系,是否可以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母亲的做法是不是“偷”?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