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
2016-08-08龚继红黄梦思马玉申
龚继红,黄梦思,马玉申,孙 剑
(1.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
龚继红1,黄梦思2,马玉申2,孙剑2
(1.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摘要:规范农民的农药施用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从农民生产行为理论出发,运用湖北省和海南省8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施药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农药施用行为(农药安全间隔期执行、施药浓度配制、施药后剩余农药处置)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民性别、文化程度、种植规模和家庭人口数等背景特征对其农药施用行为影响显著;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仅显著影响其农药施用行为,而且对农民背景特征和农民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农药施用行为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必要的投入要素之一,在减少病虫草危害、提高农产品收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不科学和不规范的农药施用现象十分普遍,例如过量施用农药[3-5]、不合理配制施药浓度[6-8]、缩短施药的安全间隔期[9]、不规范处置施药后的剩余农药[10-11]以及不恰当地使用农药喷施工具[12]等。其中不合理配制施药浓度、缩短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以及不规范处置施药后剩余农药的行为最为突出,不仅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而且带来生态环境污染、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人体健康损害等负面效应[13-14]。因此,研究农民农药施用行为,对于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绿色化水平,实现生态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农民农药施用行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农民背景特征对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研究[15-19];(2)自然环境和农产品市场等外部因素对农民农药施用行为作用的研究[20-21];(3)农民的农药认知对其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研究[22];(4)农民风险态度对其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23-24];(5)政府、组织、制度对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研究[25]。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研究主要针对内在的农民禀赋特征因素与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以及外部因素与农民施药行为的关系,即一阶因果关系逻辑的研究。但对于在农民背景特征下,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对农民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以及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是否可以改变现有农民背景特征与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即多阶因果关系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在研究方法上,定性或描述性分析的研究较多,但是以农民生态环保意识为调节变量的农民背景特征与其农药施用行为的实证研究较少。为此,探讨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保意识和农药施用行为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农民背景特征与农民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探究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对农药施用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对农民背景特征与农药施用行为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客观地分析农民农药施用行为的本质特征,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和实现生态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笔者课题组于2014年7—8月及2015年11月对湖北和海南省10个县(市)25个村800个农户开展的随机抽样调查。调研对象是户主或者施药者,调研对象不受其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限制。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保意识和农药施用行为(施药安全间隔期行为、施药浓度配制行为和施药后剩余农药的处置行为)。共回收问卷800份,删除重要内容缺乏的无效问卷56份,有效问卷为74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3%。
1.2模型设定
生产行为理论认为生产者的禀赋特征是影响其生产行为最基本的因素[26],而农民作为农药施用的主体,其背景特征是影响农民农药施用行为的根本性因素,是决定农民施药行为的关键因子[27]。因此,该研究的基础模型是农民背景特征与农民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15-19],但是农民背景特征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导致农民背景特征与其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相对稳定,如何在短期内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程度,进而改善农民的农药施用行为,就需要通过调节变量来实现,而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将是有效的改善手段。因此,将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纳入模型,构建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保意识与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模型。同时,将农民农药施用行为细化为施药安全间隔期行为、施药浓度配制行为和施药后剩余农药的处置行为这3个维度,并选择客观指标对其进行描述和计量,将农民农药施用行为的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农民的背景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种植规模等方面。DOSS等[16]研究指出农民性别差异影响农用化学品的施用;而ISIN等[18]以苹果为例,证明农民的年龄与其农药施用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ABHILASH等[28]以印度农户为调研对象,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过低,无法正确理解说明书,是出现农药配比混乱、施药次数加大的主要原因;杨普云等[29]关于种植规模的研究发现,出于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的目的,种植规模较小农户的农药施用量和施用频率偏高。此外,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具有自我反思与调节的能力[30],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属于自身认知判断的过程,它会在农民背景特征影响农药施用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如下研究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Z+β7(X1Z)+β8(X2Z)+β9(X3Z)+β10(X4Z)+β11(X5Z)+ε。
(1)
式(1)中,Y为农民农药施用行为;X1为农民性别;X2为农民年龄;X3为农民受教育程度;X4为农作物种植规模;X5为家庭人口数;Z为调节变量,即农民生态环保意识;X1Z、X2Z、X3Z、X4Z和X5Z分别表示农民性别、农民年龄、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民农作物种植规模和农民家庭人口数与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交互项;β0为常数;β1~β11为各变量系数;ε为扰动项。
1.3变量说明
因变量农民农药施用行为(Y)。农药施用行为包括施药前、施药中和施药后3个环节,据此将农民农药施用行为划分为3类:施药安全间隔期的执行情况(Y1)、施药浓度配比行为(Y2)和施药后剩余农药处理行为(Y3)[31-32]。一般农药说明书对施药安全间隔期、施药浓度配比和施药后剩余农药处置均有具体说明,因此可采用客观变量对农药施用行为进行描述。对农民安全间隔期执行情况取值如下:严格执行、偶尔执行、从未执行分别赋值3、2、1;对农民施药浓度配比取值如下:建议稀释比例下限及以下、建议稀释比例上下限之间、建议稀释比例上限及以上、比较随意分别赋值4、3、2、1。对施药后剩余农药处置取值如下:不处理丢弃、简单处理丢弃、全面处理丢弃、回收利用分别赋值1、2、3、4。
自变量农民背景特征(X)。主要选取农民性别(X1)、年龄(X2)、受教育程度(X3)、农作物种植面积(X4)、家庭人口数(X5)5个变量来测量农民背景特征,性别测量引入虚拟变量,男性为1,女性为0;年龄、受教育程度、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家庭人口数的实际数值经过标准化(无纲量化)后作为观测值。
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供应链竞争”越来越激烈。物流企业仅仅为了进一步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提出了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的概念。供应链物流需要在资金的支持下带动物资流动,一旦出现资金缺口,就会造成物资流转的停滞,进而影响供应链运转周期,甚至导致供应链断裂。供应链物流金融服务是物流企业获得供应链资金的重要途径,而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将进一步整合资金,提高资金的流动效率。供应链物流业务与金融业务的整合,为供应链物流构建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也应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
调节变量(Z)。在农民背景特征下,其生态环保意识可能影响其施药安全间隔期的执行、施药浓度配制行为的强弱以及施药后剩余农药的处置方式。但是要直接和准确地衡量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通过设置3个观察变量来反映农户的生态环保意识,即用陈述句表达“施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污染和保障人畜健康等方面的了解程度”[33-34],以上问题均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进行衡量,不了解、不太了解、一般了解、比较了解、非常了解分别赋值1、2、3、4、5。
2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样本基本特征
样本基本特征见表1。
表1样本的基本特征
Table 1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
样本特征 分类指标 比例/%性别男性83.5女性16.5年龄≤35岁15.336~40岁12.941~45岁28.346~50岁23.5≥51岁20.0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5.3初中52.9高中22.4大专及以上9.4种植面积≤0.33hm251.8>0.33~0.67hm214.1>0.67~1hm22.3>1hm231.8家庭人口数≤2人4.73人8.24人38.95人20.0≥6人28.2
从表1可知,受调查农民具有以下样本特征: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占有绝对优势,占总样本的83.5%,而女性所占比例较小,占总样本的16.5%,主要原因是一般男性为农药施用的主力军;从年龄分布上来看,处于41~50岁年龄段的农民最多,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超过50%,≤35岁和≥51岁的农民较少,分别占15.3%和20.0%;从受教育程度分布来看,初中学历居多,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为52.9%,而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样本的比例仅为9.4%,说明农户户主或施药者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从种植面积分布来看,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0.33 hm2,达51.8%,其次为>1 hm2,占总样本的31.8%,这2个数据与我国农业主要为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国情一致;从家庭人口数分布来看,4和5人家庭占总样本的比例为58.9%,≤3人的家庭很少,占总样本的12.9%。
2.2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调节变量和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均值计算结果见表2~3。
表2生态环保意识变量描述性统计
Table 2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in eco-environment awareness
观测变量占比/%不了解不太了解一般了解比较了解非常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17.620.012.923.625.9防止水土污染04.714.140.041.2保证人畜健康02.411.829.456.4
生态环保意识变量的样本均值为4.1。
表3农民农药施用行为变量描述性统计
Table 3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in farmers′ pesticide application behavior
农药施用行为 分类指标 占比/%安全间隔期执行从未执行7.1偶尔执行48.2严格执行44.7施药浓度配比稀释比例下限及以下12.9稀释比例上下限之间62.4稀释比例上限及以上7.1比较随意17.6剩余农药处置不处理丢弃22.0简单处理丢弃19.5全面处理丢弃53.7回收再利用4.8
安全间隔期执行变量、施药浓度配比变量和剩余农药处置行为变量的样本均值分别为2.3、2.3和2.4。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均值为4.1,说明受访农民在农药施用过程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保证人畜健康意识比较高。就农民农药施用行为而言,施药安全间隔期的执行情况均值为2.3,且偶尔执行安全间隔期的农民占总样本比例为48.2%,说明农民存在加大农药施用频率的现象;农民施药浓度配制行为均值为2.3,且施药时选择在农药厂商建议稀释比例下限及以下的农民占总样本比例仅为12.9%,选择稀释比例上下限之间的农民占总样本比例为62.4%,说明大部分农民在施药时按照说明书的指导配制农药;农民在施药后关于剩余农药处置行为的均值为2.4,其中选择不处理丢弃和简单处理丢弃的农民占总样本比例为41.5%,说明农村地区农业废弃物污染相当严重,清洁化技术有待推广[35]。
针对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农药施用行为2个维度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见表4。表4表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值均高于0.4,KMO值为0.594,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非常显著,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理想,量表效度良好。
表4效度和信度检验
Table 4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test
构面观测变量 旋转因子载荷F1F2生态环保意识保护生物多样性0.544防止水土污染0.846保证人畜健康0.743农药施用行为安全间隔期执行0.527施药浓度配比0.413剩余农药处置0.862
2.4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保意识与农药施用行为的层次回归结果分析
以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保意识为自变量,依次以施药安全间隔期执行行为、施药浓度配比行为、施药后剩余农药处置行为为因变量,研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以农民生态环保意识为调节变量,采用层次回归方法,探寻其在农民背景特征影响农药施用行为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回归结果见表5。
研究结果表明,农民背景特征对其农药施用行为存在影响。模型1表明农民性别、文化程度、种植规模分别对施药安全间隔期执行产生影响。其中女性在施药时倾向于执行施药安全间隔期的规定,这可能与女性心理倾向于减少农药的施用频率相关,与大多学者的研究结论[16,21]相一致;文化程度对于执行施药安全间隔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执行施药安全间隔期的规定,这可能是因为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农药残留的危害更加了解,更容易理解说明书的内容,从而倾向于选择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规定来施用农药,这与ABHILASH等[28]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种植规模与其施药安全间隔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种植大户注重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规范化和标准化操作,选择执行施药的安全间隔期规定。
表5农民背景特征对农药施用行为影响及生态环保意识的调节作用
Table 5Effects of farmers′ background on pesticide application behavior and eco-environment awareness of farmers
自变量安全间隔期执行的回归系数施药浓度配比的回归系数剩余农药处置的回归系数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模型7模型8模型9常量2.3083.6582.2743.2766.1211.7330.2100.5092.954X1-0.210**-0.268***-0.1320.213**0.1290.408**0.1550.1620.006X20.0510.0500.0480.0210.0230.672***0.1780.1750.937X30.285***0.219**0.161**0.216**0.120*0.1970.329***0.310***0.075*X40.280***-0.298***-0.008*0.194**0.169**0.0220.1120.1110.065X50.3070.2130.3340.1310.0060.0650.249**0.233**0.114Z0.364***0.0200.530***0.2070.058*0.436*X1Z0.2460.1690.099X2Z0.1980.2350.085X3Z0.337***0.286**0.239**X4Z0.293***0.211**0.092X5Z0.3050.1260.135R20.2230.3370.3960.1770.4180.5040.1590.1620.175ΔR20.114***0.059*0.241***0.086**0.003*0.013*F值4.526***6.599***4.342***3.387***9.332***6.743***2.874**2.413**2.162*
X1为农民性别;X2为年龄;X3为受教育程度;X4为农作物种植面积;X5为家庭人口数;Z为生态环保意识;R2为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ΔR2为该模型相对于前一个模型的R2改变量;F值为回归模型的显著性。*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该研究在模型2和模型3中分别引入生态环保意识和农民背景特征与生态环保意识的交互项,回归方程F值分别为6.599和4.342,在1%水平显著。模型2相对于模型1的R2改变量(ΔR2)为0.114,说明方程的解释力提高11.4%,且在1%水平显著。模型3相对于模型2的ΔR2为0.059,即方程解释力提高5.9%,且在10%水平显著。此外,模型3中受教育程度、种植规模和生态环保意识的交互变量分别对施药安全间隔期的执行产生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337和0.293,并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这说明引入生态环保意识后,受教育程度和种植规模对施药安全间隔期执行的影响增强。
模型4显示农民性别、受教育程度、种植规模分别对施药浓度配制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男性在施药时配制浓度偏低,这与王常伟等[21]的研究结论相反。可能的原因是男性的农药施用经验比较丰富,倾向于增加农药施用频次来增强农药的施用效果。农民受教育程度与施药浓度配制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对农药残留的危害更加了解,从而倾向于选择低浓度配制农药,这与大多学者的研究结论[16]相一致;种植规模与施药浓度配制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小规模农户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大量施用化学农药[29]。在模型5和模型6中分别引入生态环保意识和农民背景特征与生态环保意识的交互项,回归方程F值分别为9.332和6.743。模型2相对于模型1的ΔR2为0.241,说明方程的解释力提高24.1%,且在1%水平显著。模型6相对于模型5的ΔR2为0.086,即方程解释力提高8.6%。此外,模型6中受教育程度、种植规模和生态环保意识的交互变量分别对施药浓度配制行为产生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286和0.211,并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这说明引入生态环保意识后,受教育程度和种植规模对施药浓度配制行为的影响增强,即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种植规模一定时,其生态环保意识越强,越注意降低农药的配制浓度。
模型7表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均对施药后剩余农药的处置行为有明显影响。其中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清洁环保的处置方式,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对农药残留、有毒气体的危害更加了解,从而倾向于选择清洁环保的处置方法;家庭人口数与其施药后剩余农药处置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249,这可能是由于人口数较多的农户出于人力资源丰富的考虑,拥有剩余的劳动力来循环使用剩余农药。在模型8中引入调节变量生态环保意识,在模型9中引入农民背景特征与生态环保意识的交互项,回归方程F值分别为2.413和2.162,分别在5%和10%水平显著。模型8相对于模型7的ΔR2为0.003,说明方程的解释力提高0.3%,模型9相对于模型8的ΔR2为0.013,即方程解释力提高1.3%。此外,模型9中受教育程度和生态环保意识的交互变量对施药后剩余农药处置行为产生影响,回归系数为0.239,并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这说明引入生态环保意识后,受教育程度对施药后剩余农药处置的影响增强,即农民的教育水平一定时,自身的生态环保意识越强,施药后剩余农药的处置方式越严格。
3结论与建议
以湖北和海南省的施药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获得800份农户样本,描述分析了施药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保意识和农药施用行为的客观选择状况,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农民背景特征、生态环保意识和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民背景特征对农药施用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农民性别显著影响施药安全间隔期执行和施药浓度配制,文化程度对施药安全间隔期执行、施药浓度配制和施药后剩余农药处置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种植规模显著影响施药安全间隔期执行和施药浓度配制,家庭人口数显著影响农民施药后剩余农药处置行为,研究结果验证了农民背景特征对其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显著影响农药施用行为,并对农民背景特征和农药施用行为的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加大农村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为更好地理解农药厂商提供的说明书和农药残留危害以及规范农药施用行为提供条件。(2)运用农业生产保险解决农民以高施药量保产增产问题,降低农作物减产风险,促进农民自觉规范农药施用行为,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3)积极开展各种生态环境保护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有效促进农民规范执行施药安全间隔期、施药浓度配制和剩余农药处置行为。(4)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大对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力度,间接规范农民的农药施用行为,提高农民生态化生产意识,进而实现“节约成本、改善环境和提高质量”的生态化农业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POPP J,PETO K,NAGY J.Pesticide Productivity and Food Security:A Review[J].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3,33(1):243-255.
[2]VERGER P,BOOBIS A R.Reevaluate Pesticides for Food Security and Safety[J].Science,2013,341(6147):717-718.
[3]DASGUPTA S,MEISNER C,HUQ M.A Pinch or a Pint? Evidence of Pesticide Overuse in Bangladesh[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58(1):91-114.
[4]陈琦.陕西省苹果种植户安全用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魏欣,李世平.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24):116-118.
[6]李明川,李晓辉,傅小鲁,等.成都地区农民农药使用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7):521-524.
[7]王志刚,吕冰.蔬菜出口产地的农药使用行为及其对农民健康的影响:来自山东省莱阳、莱州和安丘三市的调研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9(11):72-80.
[8]王志刚,翁燕珍.蔬菜出口产地农户使用农药行为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4):79-84.
[9]SANZIDUR R.Farm-Level Pesticide Use in Bangladesh:Determinants and Awareness[J].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3,95(1):241-252.
[10]HURTIG A,SEBASTIAN M,SOTO A,etal.Pesticide Use Among Farmers in the Amazon Basin of Ecuador[J].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2003,58(4):223-228.
[11]NTOW W J,GIJZEN H J,KELDERMAN P,etal.Farmer Perceptions and Pesticide Use Practices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Ghana[J].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6,62(4):356-365.
[12]SHETTY P,MAGU S.Metalaxyl Effect on Nitrogenase Activity (Acetylene Reduction) and Yield of Mung Bea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2001,22(2):79-81.
[13]周克,马涛,贾相平,等.农户参与三氯杀螨醇替代技术培训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6):779-783.
[14]赵亮,周军英,程燕,等.国内外农药生态风险评价暴露模拟外壳述评[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28(1):10-18.
[15]童霞,吴林海,山丽杰.影响农药施用行为的农户特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71-83.
[16]DOSS C R,MORRIS M L.How Does Gender Affect the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The Case of Improved Maize Technology in Ghan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25(1):27-39.
[17]ANNEMARIE N.Perceptions of Pesticides Among Farmers and Farm Family Members[D].Vancouver,Canada: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3.
[18]ISIN S,YILDIRIM I.Fruit-Growers′ Perceptions on the Harmful Effects of Pesticides and Their Reflection on Practices:The Case of Kemalpasa,Turkey[J].Crop Protection,2007,26(7):917-922.
[19]吴林海,张秀玲,山丽杰,等.农药施药者经济与社会特征对施用行为的影响:河南省的案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3):60-68.
[20]NGOWI A V,MBISE T J,IJANI A S,etal.Smallholder Vegetable Farmers in Northern Tanzania:Pesticides Use Practices,Perceptions,Cost and Health Effects[J].Crop Protection,2007,26(11):1617-1624.
[21]王常伟,顾海英.市场VS政府,什么力量影响了我国菜农农药用量的选择?[J].管理世界,2013(11):50-66.
[22]NAZARIAN M,AJILI A,AKBARI M,etal.Knowledge,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Behaviors of Vegetable Growers in Use of Pesticides in South West of Ir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onomy & Plant Production,2013,4(8):1844-1854.
[23]黄季焜,齐亮,陈瑞剑.技术信息知识、风险偏好与农民施用农药[J].管理世界,2008(5):71-76.
[24]LIU E M,HUANG J.Risk Preferences and Pesticide Use by Cotton Farmers in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3,103:202-215.
[25]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中国农药企业发展态势深度分析[EB/OL].(2008-06-23)[2015-05-01]. http:∥www.chinairn.com/doc/70270/289138.html.
[26]POPKIN S.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9,16(1):168-169.
[27]阳检.农药施用行为与农户特征研究:基于农产品质的安全供给视角[D].无锡:江南大学,2010.
[28]ABHILASH P C,SINGH N.Pesticide Use and Application:An Indian Scenario[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5(1):1-12.
[29]杨普云,李萍,周金玉,等.云南小规模农户蔬菜种植习惯和病虫防治行为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6):94-99.
[30]廖成林,袁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企业内知识分享行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3):137-139.
[31]童霞,高申荣,吴林海.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与农药施用行为研究:基于江苏、浙江473个农户的调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79-85.
[32]麻丽平,霍学喜.农户农药认知与农药施用行为调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5-71.
[33]HUANG J,PRAY C,ROZELLE S.Enhancing the Crops to Feed the Poor[J].Nature,2002,418(6898):678-684.
[34]戈峰,曹东风,李典谟.我国化学农药使用的生态风险性及其减少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7(2):35-37.
[35]黄泽宇,袁国轩,宗高旭,等.我国农药废弃物管理改革方向探索:基于对国外管理模式的类型化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04-109.
(责任编辑: 许素)
收稿日期:2016-03-20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2016-XY-33);教育部中央高校科研业务专项(2013RW031)
中图分类号:X592;F325.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831(2016)04-0546-06
DOI: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4.005
作者简介:龚继红(1971—),女,湖北随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社会学。E-mail: gongjihonghn@mail.hzau.edu.cn
Cultural Background, Eco-Environment Awareness and Pesticide Application Behavior of Farmers.
GONG Ji-hong1, HUANG Meng-si2, MA Yu-shen2, SUN Jian2
(1.Department of Soci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For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e, eco-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to standardize farmers′ behavior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survey in Hubei P rovince and Hainan Province involving 800 farmer households on pesticide applic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ckground, eco-environment awareness and pesticide application behaviors, including choice of intervals between applications, preparation of pesticide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disposal of pesticides leftover, etc.. Results show that background of the farmers, namely, genders, education level, planting scale and size of family household,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ir pesticide application behavior, while eco-environment awareness of the farmers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not only on their pesticide application behaviors, but also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background and their pesticide application behaviors.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farmers′ pesticide application behavior have been objectively analyzed and it may serve a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tudies on cost-saving and eco-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farmer; background feature; eco-environment awareness; pesticide application behavior